5月29日,中國科學院發布《消費端碳排放研究報告(2024)》(以下簡稱《研究報告》),該研究報告由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牽頭,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和清華大學等單位共同編撰。
《研究報告》集中呈現了有關專家團隊基于消費端視角的全球碳排放研究最新結果,分析了1990年至2019年全球主要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消費端碳排放的演變特征,評估了典型產品的貿易碳轉移效應。專家呼吁統籌生產端和消費端,構建更為科學合理的核算體系,更科學地分配全球減碳責任,同時進一步優化方法學和數據質量,深化相關科學研究與國際合作,更好地為全球減排和氣候變化治理提供科學依據。
基于消費端的碳核算著眼于消費行為所引發的碳排放,能夠全面核算不同地域或行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刻畫經濟活動中的碳足跡,評估不同消費主體所引發的碳排放動態,更有利于明晰生產者與消費者碳排放責任歸屬,更好地踐行公平正義。《研究報告》指出,1990~2019年間,主要發達國家消費端碳排放普遍高于生產端碳排放,主要發展中國家則反之。以發展中國家為主的非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地區生產端碳排放始終大于消費端碳排放,差值從1990年的14.7億噸逐漸擴大到2019年的41.7億噸。
《研究報告》顯示,1990~2019年間,中國消費端碳排放始終低于生產端碳排放,生產端和消費端碳排放差值由1990年的7.0億噸增加到2019年的18.0億噸。中國出口貿易隱含碳強度降低83.3%,為全球提供更多的綠色低碳產品。2021年,中國因鋼鐵原材料產品貿易為其他國家承擔的二氧化碳凈排放量達1.0億噸,因光伏產品貿易為其他國家承擔的二氧化碳凈排放量達2.5億噸。
《研究報告》建議進一步加強消費端核算方法學研究,擴展研究產品的覆蓋度,構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全口徑碳計量技術體系,以期獲得更加深入、精確和全面的核算結果。
《研究報告》指出,全球減碳目標的共同實現,最終要靠各國攜手共進。切實踐行共同但有區別的減碳責任,加強南北合作,推動全球技術進步,共同應對人類挑戰。
《研究報告》基于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等單位長期積累和最新工作,提出了對全球碳排放從消費端視角核算的一系列新認識,為全球減排和氣候變化治理提供科學支撐。
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加快構建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國家統計局、工業和信息化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市場監管總局、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完善碳排放......
市場監管總局辦公廳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生態環境部辦公廳關于印發《碳排放計量能力建設指導目錄(2024版)》的通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市場監管局(廳、委)、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廳(局)......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沈惠中團隊在《自然—氣候變化》上發表研究,團隊深入分析了全球908個海外燃煤電廠的投資數據,首次詳細量化了這些電廠在1960至2022年間由海外投資導致的直接......
司機可能會在接近十字路口時加速行駛,并在紅燈前猛踩剎車——這種常見的駕駛習慣每年都會產生大量的碳排放。但是,一項近日公布于預印本服務器arXiv上的研究顯示,將汽車設計成在十字路口滑行,可以顯著減少每......
中新網北京8月29日電(記者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環境研究論文指出,2023年加拿大野火的碳排放估計達647萬億克,這一過量碳排放超過了2022年10個化石燃料最大排放國中7個國......
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2023年加拿大野火的碳排放超過了2022年10個化石燃料最大排放國中7個國家的年排放量。這一發現增加了人們對森林是否能作為長期碳匯的擔憂。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自然》。2023年加......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工作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碳排放相關統計核算、監測計量能力得到提升,為“十五五”時期在全國范圍實施碳排放雙控奠定基礎。據相關采訪報道,......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提出,“完善綠色電力證書交易制度,加強綠電、綠證、碳交易等市場化機制的政策協同”。碳交易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
近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遙感與數字地球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石玉勝團隊在全球生物質燃燒排放清單遙感估算領域取得進展。該團隊利用風云3D極軌氣象衛星火點監測數據,結合多源地基觀測和衛星產品反演可燃生......
中國 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遙感與數字地球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近期在全球生物質燃燒排放清單遙感估算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研究發現,在全球碳排放貢獻中,草原火災位居首位,年均貢獻量為12.1億噸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