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此時此刻,我們身體中有數萬億的微生物正在繁衍生息,這些腸道微生物的存在也對人體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不少研究已經發現,它們的代謝產物、種群豐度,甚至不同微生物的組成比例都可以改變人體的生理過程。
許多頂級期刊已經介紹了腸道微生物的神奇功能,比如去年《自然》的一項研究指出,我們吃到肚子里的食物不僅會被人體吸收,腸道微生物同樣也會分一杯羹,而它們代謝出的脂肪酸酰胺會刺激特定感覺神經元,提升運動的欲望。此外,也有研究指出腸道微生物可以分解人體消化不了的膳食纖維,為我們提供一些所需的分子。
圖片來源:123RF
但腸道菌有好也有壞,不同種群間的穩態對實現這些益處非常重要,一旦種群平衡打破,有害菌比例上升,我們的生理功能就將受到負面影響。這并非危言聳聽,《科學》的一項新研究就發現,腸道微生物可以通過產生短鏈脂肪酸等化合物,影響大腦的免疫功能,長此以往使得大腦受損,患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風險升高。
研究中,作者設計了一批特殊的基因改造小鼠,這些小鼠會表達突變形式的tau蛋白,隨著蛋白的積累會導致小鼠的神經元損傷和大腦萎縮現象。此外,小鼠還攜帶APOE4基因突變體,這會使個體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提升三至四倍。
這些改造小鼠有一部分出生起就生活在無菌的環境中,也不會擁有和獲得腸道菌。大約40周后,這些小鼠的優勢就展現了出來,與擁有正常腸道微生物的小鼠相比,它們大腦受到損傷竟然要更少。
當改造小鼠出生后暴露于正常環境下時,一段時間就會擁有正常的腸道微生物群。研究者在大約2周的時候,給予了小鼠抗生素處理,這會永久性地改變小鼠的微生物組成。對雄性小鼠來說,這種處理方式同樣可以幫助它們在未來減少神經性損傷。這種抗生素處理對沒有擁有APOE4突變的小鼠更有效,研究者推測APOE4帶來的負面作用抵消了部分好處。
▲腸道微生物產生的短鏈脂肪酸是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生的重要誘導因素(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不過,研究者并沒有觀察到雌性小鼠可以從中受益的現象。“許多研究已經發現,雄性與雌性小鼠的免疫細胞在面對刺激時會產生不同反應,”研究的通訊作者David Holtzman教授表示,就像開始提到的,大腦疾病的發生也與大腦免疫失常具有聯系。
在進一步的分析中,研究者發現特定的腸道微生物在代謝后會產生三種特殊的短鏈脂肪酸,這些分子進入血液后可以激活免疫細胞,隨著循環系統,大腦中的免疫細胞也會產生異常損傷大腦組織。
這三種短鏈脂肪酸的水平在抗生素處理的小鼠中都會顯著下降,而那些沒有腸道菌的小鼠甚至都檢測不到這些分子。作者嘗試選取了一些在無菌環境中成長的小鼠,然后給它們注入了一些短鏈脂肪酸,結果一段時間后小鼠的大腦免疫細胞被過度激活了,接著就出現了tau蛋白相關的損傷標志。
這些結果也為預防和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提供了新的見解,Holtzman教授表示:“如果從基因層面來說,小鼠注定會患上神經退行性疾病,那么在它們產生損傷跡象之前,能否通過操縱腸道微生物預防或減緩神經疾病的發生就很關鍵,”這些操縱方法包括抗生素、益生菌和特殊飲食,如果有效,人類可能也可以使用這些方式遠離神經退行性疾病。
參考資料:
[1] Gut bacteria affect brain health, mouse study shows. Retrieved January 12, 2023 from 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976371?
[2] ApoE isoform– and microbiota-dependent progression of neurodegeneration in a mouse model of tauopathy. Science (2023). DOI: 10.1126/science.add1236
Nature, 24August2023,Volume620Issue7975, 《自然》2023年8月24日,第620卷,7975期物理學PhysicsPotontranspor......
記者從廣東省科協獲悉,由廣東省科協主辦的第四屆廣東省全民科學素質大賽線上競賽已于8月15日24時圓滿結束。據統計,本屆參賽總人次突破990萬。線下總決賽將于今年10月在廣州舉行,屆時現場將決出第四屆廣......
8月16日上午,2023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揭曉。柴繼杰、周儉民獲得“生命科學獎”;趙忠賢、陳仙輝獲得“物質科學獎”;何愷明、孫劍、任少卿、張祥雨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單項獎金約725萬元人民幣......
按照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年度工作計劃,現啟動2024年度面上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申請工作,詳細信息如下:一、2024年度改革調整事項(一)面上項目面上項目主要資助科技人員在2024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學基......
記者從中國科協獲悉,中國科協、教育部日前聯合印發通知,共同實施“科學家(精神)進校園行動”,旨在構建開放協同工作模式,將科學家精神從抽象符號轉化為生動的科學家故事,引導廣大中小學生走近科學家,了解科學......
100年前,中國思想文化領域發生了一場影響深遠的“科玄論戰”,又稱“科學與人生觀論戰”。2023年2月10日,本報邀請科學史家劉鈍發表署名文章《“科玄論戰”百年祭》,對這一場科學派、玄學派和唯物史觀派......
記者24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陳仙輝教授團隊的應劍俊特任研究員等人與南京大學孫建教授課題組合作,通過超高壓技術手段,發現元素鈧在高壓下具有高達36K的超導轉變溫度,刷新了元素超導最高轉變溫度紀......
隨著年齡增長,停止分裂但沒有死亡的衰老細胞(senescentcell)在體內持續積累。這些細胞總是被我們視作需要清除的危險信號,因為它們與癌癥、阿爾茨海默病、糖尿病等一系列與衰老相關的病癥相關。現在......
皮膚作為我們身體最外層的保護屏障,承受了時間的考驗和生活的痕跡。隨著年齡的增長,皮膚不可避免地經歷一系列變化,如失去彈性、干燥和色斑等。皮膚衰老是一個復雜而多樣化的過程,受到遺傳、環境和內外因素的共同......
胰腺導管腺癌(PDAC)是個瘋狂的“殺手”,PDAC患者的10年生存率約為1%[1]。近20年來,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不斷取得進步,改寫了很多癌癥的治療范式;遺憾的是,經典腺體亞型對目前的臨床治療方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