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09-08-05 10:20 原文鏈接: 《科學新聞》:科研課題制“閘門”松動

      正在中關村示范區試行的科研課題經費改革,讓現存的一些違規行為合法化,但尚未觸及現行課題的根本問題

      對于日前啟動的中關村科技重大專項列支間接經費試點工作,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所長穆榮平反應平靜,他說:“中關村試點涉及的機構和項目比較少,不會帶來太大的震動。何況這只是科研管理體制機制重大變革前的一個過渡性措施。”

     

      讓“潛規則”合法化

      此次中關村管委會會同北京市財政局、市科委等部門聯手推出的《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科技重大專項資金試點管理辦法》和《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科技重大專項項目(課題)經費間接費用列支管理辦法(試行)》,其最牽動科研圈神經的變化即是列支間接費用的試水。

      北京市政府副秘書長、中關村管委會原主任戴衛介紹,此前科研經費沒有按照國際上通行的“間接費用”和“直接費用”分開核算與管理,而是采取提取管理費的辦法。

      問題是,當前政策允許提取的管理費遠低于實際發生的間接費用,而且現行制度規定,人員費用不允許在項目經費中列支。這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承擔單位的財政負擔,也不利于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因此,科研圈內對現行經費管理制度多有詬病。

      此次出臺的管理辦法明確規定,科技重大專項資金中列支間接費用,間接費用按照試點單位的性質,按直接費用扣除設備購置費后10%~20%的比例計提。

      “實際上這是讓一部分違規行為合法化。”穆榮平說。他認為此項政策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關村科技資源的整合及人才激勵,但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目前課題制存在的問題。更重要的問題是,允不允許項目預算中加大項目依托單位管理費比例,讓項目依托單位負責項目承擔人員績效的考核與激勵,這些都需要有關部門的決策。也就是說,政府是不是愿意把現在的5%管理費提高到10%或者20%撥給項目依托單位,而不是允許課題組從課題經費中拿出10%或者更多來用于人的激勵。

      穆榮平認為,這次試點并未觸及現行課題制的根本問題:其一,沒有改變“激勵爭取項目”的政策導向。試點只是進一步強化了課題組長的經費使用權利,有可能“激勵”課題組多頭申請課題,而不是集中精力提高課題完成質量。其二,沒有調動項目依托單位加強科研管理與質量控制的積極性和調控能力。

     

      變革路線考量

      中國現行的科研課題制以課題組為一個經濟單元,課題組長(PI)對經費的使用具有支配權。所以PI們特別容易接受課題制。長此以往,一些課題組長更傾向于關注爭取項目,而少于關注課題本身的完成質量。

      對此,穆榮平提出的建議是,以研究單元為主體,從課題經費中提取較高比例的管理費,以加強課題過程管理和質量監控與支撐服務。對研究人員的激勵應當以一個研究單元,而不是一個課題來考核和激勵。課題組給自己發錢當然是多多益善,研究所則有考核制度。比如,以單位來考核重大專項課題負責人的績效,研究工作做得不好,考核的績效就不會好。

      但這一思路在科技界也有反對意見,理由是,國家財政已經給研究機構撥款,再從課題經費中提取大量管理費屬于雙重拿錢。

      對此,穆榮平認為:中國現行課題制的軟肋在于課題完成質量的管理不到位。原因之一就是管理部門人員少,不可能管得很細。因此,政策導向應該是考核課題完成情況,而不僅是課題申請情況。此外,“如果由課題承擔單位來管理,可能會使經費使用更合理”。

      不過,這意味著研究所要付出更多的管理成本。戴衛在啟動會上也指出,在保證科研投入條件的同時,有關部門應注意加大經費監管服務力度。

      但現在研究所只能從課題經費中提取5%的管理費,這讓研究所無力承擔更多管理責任。穆榮平認為,如果一個項目有20%~40%的管理經費劃到項目依托單位,則有利于依托單位加強對項目人力物力的支撐,也有利于依托單位的發展壯大。其實,研究人員能爭取到課題,也是項目依托單位品牌的影響,如果沒有單位品牌,個體也很難爭取到經費。

      此外,穆榮平認為現在的課題制也不利于團隊合作,中國政府對科研經費的投入量在急速增加,這對現行的課題制也是一種挑戰。對于大工程項目,課題制肯定不行。有多少個課題組長決定經費使用,就有多少個利益團體,就很難形成創新合作干大事的發展局面。

      “在科技能力顯著提升、財政科技投入快速增長的今天,目前實行的課題制已經不能適應中國科技發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說是制約了科技大發展。課題制需要實行大的變革。”穆榮平說。

    相關文章

    農業科研杰出人才培養計劃實施10年成效顯著

      農業育種,20萬元的經費支持能發揮什么作用?“用處可大了!”全國農業科研杰出人才、山東棉花研究中心主任董合忠告訴記者,“20萬元的項目經費雖然不算多,但是使用靈活,經費使用實行......

    句句扎心!非升即走體制下“青椒”的年終總結

    工作穩定,時間自由,薪水體面,還有寒暑假,大學教師可以說是絕大多數人心中最“完美”的工作。和大家以為的年底清閑不同,大學教師同樣面臨著“KPI”的績效要求。年底,是考核的季節,充斥著表格發票、課題申請......

    進口生物試劑壟斷中國成常態,國產替代有望扭轉市場!

    中國科學院面向市場創建的第三方科研服務平臺喀斯瑪(CASMART)最新統計顯示,中國部分科研機構的中高端生物試劑嚴重依賴進口,其進口品牌交易額累計占比達79%。生物試劑是科研的關鍵性基礎材料,中國加強......

    科研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意義

    在現代科學發展條件下,科研人員的思維方式和科研活動的組織形式都發生著新的變化.越來越多的科學工作者都以合作的方式去攻克研究中的難題.群體合作已成為一種新的趨勢和手段,對現代科學的向前發展起著不可忽視的......

    博士、青椒退出科研,評職稱的科研,和你想象完全不同

    考研、讀博、進高校,投入人生近三分之一的時間用來博取科研的入場券,卻在扣響科研的大門后就快速退出了科研圈子,越來越多的“學術臨時工”出現,令人扼腕。2017年康奈爾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讀博時有80%的......

    為什么讀完博士反而逃離科研?

    為什么年輕人不選擇科研,為什么年輕人覺得科研很累,很煩。社會的因素,歷史的因素,似乎都可以解釋一些,仍然不能真正解釋為何曾經讓人很羨慕的科研職業變得如此沒有吸引力。我認為,我們過去十多年的科研模式讓我......

    國自然基金委:評審述評明確資助導向使科研定位更精準

    2020年管理科學部在項目受理、評審、資助工作中,認真貫徹落實科學基金深化改革精神,結合管理科學特點,對所有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評審,圍繞四類科學問題屬性的資助導向,開展了分類申請與評審試點,對明確資助......

    科研“孤兒”如何適應環境,打破“孤獨”

    東部某“雙一流”高校特殊引進人才王陽曾在一年內經歷無緣科技部重大項目、基金委“優青”落空、國家科技獎止步六進三的三重打擊。郁郁之余,他得到項目評委中一位專家的善意的提醒:“學術是很好,可惜人際交往弱了......

    不良傾向傷教學科研高校教師職稱咋評更科學

     為進一步完善高校教師評價機制,人社部、教育部前不久發布的《關于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中,明確提出克服在高校教師職稱評定中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

    研究生如何提出問題?周立偉院士專訪來了!

     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立偉認為,研究生之所以提不出問題,在于科研環境功利化的影響,以及人才培養中方法論的缺失。以下內容為《中國科學報》對周立偉院士的專訪。疑問是思想的起點。一切有用的思想,都起于......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