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4-05-23 00:00 原文鏈接: 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11月。成立之初被稱為遼寧電子技術研究所,1960年4月更名為中國科學院遼寧分院自動化研究所,1962年至1972年的名稱為中國科學院東北工業自動化研究所,1972年起正式定名為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

      2001年5月以前,研究所的中心區域位于沈陽市和平區三好街90號(西區);2001年5月1日之后,研究所中心區域全部遷移到沈陽市東陵區南塔街114號(東區)。

      截至2009年,全所有正式員工640余人,流動人員450余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博士生導師37人(包括客座導師),研究員70余人,副高級職稱人員130余人。研究所設有博士學位授予點2個,碩士學位授予點4個,博士后流動站2個。截至2008年底,在讀碩士研究生157人,博士研究生172人,在站博士后20人。

      研究所設有機器人學研究室、水下機器人研究室、工業信息學研究室、光電信息研究室、自動化系統研究室、現代裝備研究室等6個研發單元;設有綜合辦公室、科技處、工程項目處、人事教育處、財務處、質量管理處、條件處、產業發展辦公室等8個管理部門,以及負責文獻信息、計算機網絡支持服務、期刊編輯出版的信息中心和負責產品生產與管理的機電產品制造中心等2個支撐部門。機器人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遼寧省工業通信與控制系統重點實驗室、遼寧省數字化協同制造與管理重點實驗室等依托于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

      建所以來,研究所長期從事工業自動化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工作。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又在機器人技術、光電信息技術的研究、開發與應用方面不斷取得引人矚目的成績。獲得大量國家級、科學院及地方獎勵,為國家高技術科技攻關、國家安全、大中型企業的技術進步與技術改造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成為一支值得信賴的攻堅力量。自1985年起,研究所在中國機器人事業發展歷史上創造了十八個第一的輝煌業績,成為我國機器人事業的搖籃。目前,研究所已經成為“機器人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先進制造基地”和“國家863計劃成果產業化基地”所在地。每年培養大批博士、碩士等高級青年人才,吸引了大量優秀海內外專家學者來所。

      1999年,國家批準中國科學院實施知識創新工程試點,研究所成為首批試點單位之一,開展先進制造基地建設。在創新試點過程中,研究所全面貫徹科學院新時期辦院方針,實施創新戰略重點轉移,深化改革,調整內部組織結構,優化人員配置,全面建立并完善人員流動與崗位聘任和項目聘任機制,在國家現代科研體制與機制的建立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研究所的主要學科領域是制造科學。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智能機器、先進制造系統和光電技術等。除了開展基礎研究之外,研究所還承擔了大量的國家攻關、國家高技術863、973、中國科學院重大及方向性等項目以及企業和地方的重大攻關、改造等項目。

      研究所主辦中文自然科學核心期刊《機器人》和《信息與控制》。圖書館藏書5.3萬冊,印本期刊991種(其中自動化領域核心期刊占90%以上);能夠訪問的國內外大型網絡數據庫近百種,可獲取的資源量數千萬條。

      研究所與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等國外大學、研究機構和公司建立了長期的緊密合作關系,合作開展基礎研究和產品開發,共同培養研究生;與國內多所大學、研究單位以及地方政府、企業共同承擔和完成國家、科學院的重大研究或工程項目,共建高技術研究與開發實體。

      研究所投資控股或合資的公司有“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等。研究所2000年制定的“開發西區、建設東區、挺進渾南”的發展計劃已經取得階段性重要進展,在沈陽渾南開發區規劃的先進制造產業化園,正按整體規劃實施建設中。

      研究所中心區(東區)環境建設已經結束。一個環境優美,功能配套,具有現代化科研與工作氛圍的園區已經形成。

      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將為國家科技發展、國民經濟建設、國家安全和企業技術進步做出更多、更大的創新性貢獻。

      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11月。成立之初被稱為遼寧電子技術研究所,1960年4月更名為中國科學院遼寧分院自動化研究所,1962年至1972年的名稱為中國科學院東北工業自動化研究所,1972年起正式定名為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

      2001年5月以前,研究所的中心區域位于沈陽市和平區三好街90號(西區);2001年5月1日之后,研究所中心區域全部遷移到沈陽市東陵區南塔街114號(東區)。

      截至2009年,全所有正式員工640余人,流動人員450余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博士生導師37人(包括客座導師),研究員70余人,副高級職稱人員130余人。研究所設有博士學位授予點2個,碩士學位授予點4個,博士后流動站2個。截至2008年底,在讀碩士研究生157人,博士研究生172人,在站博士后20人。

      研究所設有機器人學研究室、水下機器人研究室、工業信息學研究室、光電信息研究室、自動化系統研究室、現代裝備研究室等6個研發單元;設有綜合辦公室、科技處、工程項目處、人事教育處、財務處、質量管理處、條件處、產業發展辦公室等8個管理部門,以及負責文獻信息、計算機網絡支持服務、期刊編輯出版的信息中心和負責產品生產與管理的機電產品制造中心等2個支撐部門。機器人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遼寧省工業通信與控制系統重點實驗室、遼寧省數字化協同制造與管理重點實驗室等依托于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

      建所以來,研究所長期從事工業自動化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工作。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又在機器人技術、光電信息技術的研究、開發與應用方面不斷取得引人矚目的成績。獲得大量國家級、科學院及地方獎勵,為國家高技術科技攻關、國家安全、大中型企業的技術進步與技術改造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成為一支值得信賴的攻堅力量。自1985年起,研究所在中國機器人事業發展歷史上創造了十八個第一的輝煌業績,成為我國機器人事業的搖籃。目前,研究所已經成為“機器人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先進制造基地”和“國家863計劃成果產業化基地”所在地。每年培養大批博士、碩士等高級青年人才,吸引了大量優秀海內外專家學者來所。

      1999年,國家批準中國科學院實施知識創新工程試點,研究所成為首批試點單位之一,開展先進制造基地建設。在創新試點過程中,研究所全面貫徹科學院新時期辦院方針,實施創新戰略重點轉移,深化改革,調整內部組織結構,優化人員配置,全面建立并完善人員流動與崗位聘任和項目聘任機制,在國家現代科研體制與機制的建立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研究所的主要學科領域是制造科學。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智能機器、先進制造系統和光電技術等。除了開展基礎研究之外,研究所還承擔了大量的國家攻關、國家高技術863、973、中國科學院重大及方向性等項目以及企業和地方的重大攻關、改造等項目。

      研究所主辦中文自然科學核心期刊《機器人》和《信息與控制》。圖書館藏書5.3萬冊,印本期刊991種(其中自動化領域核心期刊占90%以上);能夠訪問的國內外大型網絡數據庫近百種,可獲取的資源量數千萬條。

      研究所與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等國外大學、研究機構和公司建立了長期的緊密合作關系,合作開展基礎研究和產品開發,共同培養研究生;與國內多所大學、研究單位以及地方政府、企業共同承擔和完成國家、科學院的重大研究或工程項目,共建高技術研究與開發實體。

      研究所投資控股或合資的公司有“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等。研究所2000年制定的“開發西區、建設東區、挺進渾南”的發展計劃已經取得階段性重要進展,在沈陽渾南開發區規劃的先進制造產業化園,正按整體規劃實施建設中。

      研究所中心區(東區)環境建設已經結束。一個環境優美,功能配套,具有現代化科研與工作氛圍的園區已經形成。

      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將為國家科技發展、國民經濟建設、國家安全和企業技術進步做出更多、更大的創新性貢獻。


    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

    地址:中國遼寧省沈陽市沈河區南塔街114號
    郵編:110016

    網址:http://www.sia.cas.cn/



    位置:

    查看大圖

    相關文章

    中國農科院構建出首個玉米全節間時空特異轉錄調控網絡

    CYP90D1(ZmD1)調控玉米節間發育和莖稈長度。中國農科院供圖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玉米功能基因組團隊和作物代謝調控與營養強化團隊合作研究,構建出首個玉米全節間時空特異轉錄調控網絡,......

    測序新技術提供基因表達高精數據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6/481704.shtm科技日報北京6月27日電(實習記者張佳欣)最近,日本東京理科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開發了......

    武漢病毒所在昆蟲RNAi抗病毒免疫研究中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周溪團隊在昆蟲RNAi抗病毒免疫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揭示依諾沙星(Enoxacin)通過增強昆蟲體內的RNAi抗病毒免疫,對多種病毒顯示出廣譜抗病......

    靶向病毒RNAi抑制子的抗病毒藥物研發新策略

    RNAi是一種在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轉錄后基因沉默機制,同時也是一種高效的抗病毒天然免疫機制。當病毒感染宿主細胞后,病毒RNA復制所產生的dsRNA被RNAi通路關鍵蛋白Dicer識別,并切割成病毒來......

    7億美元開發,RNAi治療痛風新模式

    2021年6月21日,ArrowheadPharmaceuticals與HorizonTherapeutics聯合宣布,兩家公司就在研RNA干擾(RNAi)療法ARO-XDH達成全球合作和許可協議,用......

    RNAi是合成殺蟲劑的高效替代品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基于RNAi的藥物是合成殺蟲劑的高效替代品。RNA干擾(RNAinterference,RNAi)是由RNA分子引發的特異性阻礙靶標基因表達的自然生物過程,普遍......

    魚類通過調整生理機能適應海洋酸化

    人類驅動的全球變化正在挑戰科學界,讓他們了解在不久的將來海洋物種可能如何適應預測的環境條件(例如缺氧、海洋變暖和海洋酸化)。海洋吸收大氣中人為二氧化碳的影響(即海洋酸化)傳播到整個生物層次,從納米尺度......

    深入解析玉米干旱響應分子機制

    玉米是世界上種植廣泛和產量最高的糧食作物,對于全球的糧食安全至關重要。在影響玉米產量的諸多因素中,干旱是主要的非生物脅迫因素。深入解析玉米干旱響應的分子機制將有助于玉米耐旱新品種的培育與推廣應用。中國......

    四環素治療疼痛?

    四環素是抗生素,治療部分細菌感染導致的疾病。疼痛有多種,部分非常難治療。阿片類藥物特別有效,作用于腦內痛覺加工區域,但有成癮等較大副作用。阿司匹林等,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減輕對外周痛覺神經末梢的刺激。......

    肌肉骨骼系統干細胞或將參與肢體內源性修復過程

    圖.具有軟/硬組織分化潛能的Scx+Hoxd13+肌肉骨骼系統干細胞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31830029、81871764、81772418)等資助下,浙江大學歐陽宏偉教授和陳曉教授團隊合......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