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肥的時候是真想求自己別吃了,但是,往往意志打不贏食欲,還是想吃。
正經來說,調控進食行為還得是飽腹感相關神經元。近日,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了腦干中縫背核(DRN)中的一組可以調節飽腹感的肽能神經元。
從聞到周圍有食物開始,這些神經元就進入工作狀態,并持續追蹤進食過程,表達膽囊收縮素(CCK)。CCK神經元雙向調節進食量,通過多個負反饋回路調節飽腹感,驅動終止進食信號。
研究發表在《細胞》雜志上。
饑餓和飽腹感是確保動物生存的進化保守機制,通過調節食物攝入與能量需求來維持能量平衡。大腦,尤其是腦干,整合內外部感知信號,啟動和終止進食。神經解剖學研究顯示,DRN和附近的腹外側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vlPAG)在食欲和進食調節中起到關鍵作用。
研究人員對DRN進行了分析,表征了超過85000個細胞,將DRN內所有主要細胞類型進行了分類。在未能有清晰分類的細胞亞群中,有大約3%的神經元都高表達酪氨酸羥化酶(TH,參與多巴胺等神經遞質的合成)mRNA。
這些TH神經元存在3種亞型,其中TH1神經元是典型的多巴胺能神經元,TH2和TH3的多巴胺能標記基因表達較低,分別以表達活性腸肽(Vip)和不表達Vip為特征,并且同時高表達CCK,這就使它們更偏向為肽能神經元。鑒于CCK在調控進食方面的作用,研究人員對這些肽能神經元進行了下一步探索。
CCK神經元激活抑制小鼠食欲
基因本體論(GO)分析顯示,CCK神經元的信號通路富集神經肽信號傳導和能量穩態相關通路,表達了多種代謝相關信號分子,表明CCK神經元在調節能量平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使用光遺傳學方法激活CCK神經元,小鼠會在幾分鐘之內喪失食欲,食物攝入量顯著減少,但是并不影響飲水,并且沒有發現小鼠的焦慮或者厭惡情緒增加。抑制CCK神經元會增加小鼠進食量。
實時監控CCK神經元活性,可以發現神經元活動對食物攝取有強烈反應,與咀嚼相對應,并且在整個進食過程中都保持較高水平。等小鼠吃完最后一口,神經元活動出現大約10秒的延遲,然后再逐漸恢復到基線水平。并且,每一口食物攝入都對應著明顯的神經元活動峰值,CCK神經元似乎通過持續升高的神經元活性來追蹤進食總量。
CCK神經元活動與進食同步
進一步分析顯示,CCK神經元通過減少每餐的食物攝入量來實現抑制進食,這表明它們在調節飽腹感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激活CCK神經元的抑食作用在進食約20分鐘時達到最大,說明抑制信號具有一定延遲性。
CCK神經元還可以通過感官信號,尤其是嗅覺信號來感知食物存在。只要聞到食物的氣味,CCK神經元就可以被迅速激活。
CCK神經元響應腸道注射
CCK神經元還會對腸道信號產生反應。向腸道注射營養物質會顯著激活CCK神經元,甚至非營養性刺激,比如可以被吸收的水和鹽水,以及不被吸收的甲基纖維素,也可以顯著激活CCK神經元,表明CCK神經元可以響應腸道的機械和化學信號。這些信號可能通過迷走神經傳遞至大腦。
為了確定輸入至CCK神經元的大腦區域,研究人員進行了單突觸追蹤實驗。雖然CCK神經元的數量相對較少,但是它們接收來自大腦前腦、中腦和后腦的大量輸入信號,與進食調節、目標導向行為、內臟感覺等功能有關。
CCK神經元結構和功能特征
總的來說,研究表明,位于DRN的一組神經元可以追蹤食物從感官呈現到攝入的全過程,并通過具有一定延遲效應的信號來抑制進食,揭示了腦干調節飽腹感的重要神經機制,提出了進食調節的新途徑。
研究人員發現,胃癌與附近的感覺神經建立電連接,并利用這些惡性回路刺激癌癥的生長和擴散。這是第一次發現神經和大腦外的癌癥之間存在電接觸,這增加了許多其他癌癥通過建立類似聯系而發展的可能性。這項研究公布在......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龍研究組與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ScottRusso課題組合作,發現杏仁核皮質區雌激素受體α神經元在調控攻擊行為和親社會行為的轉變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日前,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自......
減肥的時候是真想求自己別吃了,但是,往往意志打不贏食欲,還是想吃。正經來說,調控進食行為還得是飽腹感相關神經元。近日,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了腦干中縫背核(DRN)中的一組可以調節飽腹感的肽能......
為什么人們吃飯時會突然覺得飽了?最近,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團隊在小鼠的大腦中找到了答案:一種特殊的神經元擔任“飽腹指揮官”,負責發出“停止進食”的指令。這項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細胞》雜志上。新發現的神經元......
翻開任何一本神經科學教科書,對神經元的描述都大致相同——一個像變形蟲一樣的斑點狀細胞體延伸出一條又長又粗的鏈。這條鏈就是軸突,它將電信號傳遞到細胞與其他神經元通信的終端。軸突一直被描繪成光滑的圓柱體,......
據最新一期《自然》雜志報道,借助由腦組織創建的神經元及其連接圖——“連接組”,再結合人工智能(AI),美國與德國科學家達成了此前從未實現的突破:無需對活體大腦進行任何檢測,便能預測單個神經元的活動。數......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夢然)據最新一期《自然》雜志報道,借助由腦組織創建的神經元及其連接圖——“連接組”,再結合人工智能(AI),美國與德國科學家達成了此前從未實現的突破:無需對活體大腦進行任......
圖上的線條代表大腦皮層中與語言處理相關的各個區域之間的連接。當閱讀時,這些區域的神經元會以精確同步的方式激發,這種現象被稱為共同漣漪。圖片來源: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大腦各區域是如何交流、整合信息,最終形......
圖上的線條代表大腦皮層中與語言處理相關的各個區域之間的連接。當閱讀時,這些區域的神經元會以精確同步的方式激發,這種現象被稱為共同漣漪。圖片來源: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科技日報訊(記者張夢然)大腦各區域是如......
構建更加通用的人工智能,讓模型具有更加廣泛和通用的認知能力,是當前人工智能(AI)領域發展的最大目標。目前流行的大模型路徑是基于“尺度定律”(ScalingLaw)去構建更大、更深和更寬的神經網絡,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