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3-04-12 09:34 原文鏈接: 《自然·醫學》:“網紅”Akk菌,還能指導CART治療!

    腸道菌群是參與建設我們健康體魄的重要身體成員。腸道菌群是否安好,不僅會影響食物消化,還與心理問題、肥胖、糖尿病甚至癌癥等疾病的發生相關。尤其是阿克曼氏菌,簡稱Akk菌,堪稱是新生代益生菌中的明星菌,已被證明可有效維持健康的腸道屏障從而調節免疫力,改善小鼠的代謝紊亂癥狀,并且影響癌癥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效果[1]。

    這次,由美國MD安德森癌癥中心、德國癌癥研究中心 (DKFZ) 等多個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聯手合作發現,腸道菌群與CD19 CAR-T細胞免疫療法的治療效果之間存在密切關聯。利用所開發的機器學習模型,在未被抗生素破壞腸菌結構的患者群體中,找到了幾種可以用來預測療效的腸菌,如Akk菌等[2]。

    文章于近日發表在Nature Medicine期刊上。

    論文首頁截圖

    CAR-T療法是一種免疫治療方法,原理是將患者自身的免疫細胞進行基因改造以增強抗癌能力,成為對戰癌細胞的“超級戰士”,然后再重新注入回患者體內。與傳統的化療、放療不同,CAR-T療法具有更高的治療效果,目前已經被證明對于部分血液惡性腫瘤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但令人焦急的是,很多患者仍然無法從中獲益。

    越來越多的臨床證據表明,腸道菌群參與調節由T細胞介導的腫瘤免疫療法的效果,比如部分癌癥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療法。腸道菌群在CAR-T療法中有何用武之地,還有待詳細摸索。

    一些研究研究表明,廣譜抗生素對腸道微生物群結構的破壞,可能是免疫療法療效降低的潛在原因[3]。于是,Eran Elinv等人招募66名來自德國和106名來自美國的B細胞淋巴瘤患者(共計172人),其中分別有27.2%、41.5%人在接受CD19 CAR-T治療前接受過抗生素治療,平均年齡62歲,以探究腸菌對CAR-T治療的影響。

    基于這些患者來看,在CAR-T治療前接受抗生素治療確實與治療效果相關,不過不同類型的廣譜抗生素藥物與療效之間的相關性并不相同。根據分析結果,研究者們鑒定出幾種高風險抗生素,包括美羅培南、頭孢吡肟、頭孢他啶以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抗生素,其它為低危抗生素。

    他們發現,在CD19 CAR-T治療前3周內接受高風險抗生素治療,與患者疾病進展率顯著提高相關,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期、總生存期縮短。而提前接受低危抗生素治療的患者,生存情況與未接受任何抗生素治療的患者相近。

    提前使用高風險抗生素與CD19 CAR-T療效下降相關

    (low-risk:低危;high-risk:高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與高風險抗生素暴露相關的CAR-T療效不佳,或許也不能完全歸責于其對腸道菌群的破壞。與其他患者相比,使用高風險抗生素治療的患者在接受CAR-T治療之前就具有更高的腫瘤負荷、全身炎癥,以及更少的外周T細胞總量、免疫表型,這些都是可能導致后續的CAR-T治療效果不良的因素。

    隨后,研究者們獲取這些患者在接受CD19 CAR-T治療前后的351份糞便樣本,來進一步觀察腸道菌群與主要臨床結果之間的關聯。

    結果顯示,高風險抗生素“暴風席卷”了患者的腸道菌群。接受CAR-T治療之前,非抗生素或低危抗生素暴露的患者腸道菌群以羅氏菌屬(Roseburia)、雙歧桿菌屬(Bifidobacterium)、乳酸桿菌屬(Lactobacillus)、真桿菌屬(Eubacterium)豐度最高。而高風險抗生素暴露的患者腸道內則以普雷沃氏菌屬(Prevotella)、韋榮氏球菌屬(Veillonella)、腸球菌屬(Enterococcus)為主,腸菌多樣性降低,且患者體內主要代謝途徑發生改變。

    另外發現,腸菌結構特征、代謝途徑與患者生存、疾病進展等臨床結果之間具有顯著關聯,在控制地理位置、高風險抗生素暴露、患者治療前腫瘤負擔等混雜因素后,這種關聯加強。對于非高風險抗生素暴露的患者而言,輸注前腸道內長雙歧桿菌以及肽聚糖生物合成途徑水平,與CAR-T治療后6個月生存率和緩解率顯著相關。

    f:高、低危抗生素暴露的患者腸菌結構;g、h:在非抗生素或低危抗生素暴露人群中,腸菌豐度、代謝途徑與療效之間的相關性加強

    不僅如此,研究者們開發了機器學習模型,并利用德國、美國這兩組隊列的數據進行訓練、優化和驗證。

    利用機器學習模型,他們鑒定了CAR-T治療效果的關鍵腸道微生物,包括擬桿菌屬(Bacteroides)、瘤胃球菌屬(Ruminococcus)、真桿菌屬以及阿克曼氏菌屬(Akkermansia),這些腸菌可以用于預測非高風險抗生素暴露的患者進行CAR-T治療的長期療效。

    例如,Bacteroides eggerthii,Ruminococcus lactaris, Eubacterium spp. CAG 180,Akkermansia muciniphila(簡稱Akk) ,Erysipelatoclostridium ramosum豐度高與積極治療反應相關,而Bacteroides stercoris則相反。

     

    基于機器學習模型揭示這些腸菌豐度與CAR-T療效之間的關系

    其中,Akk菌豐度較高還與患者基線較高的外周T細胞水平相關,這提示提高Akk菌的豐度可能有助于加強最終的CAR-T細胞產品的質量和性能。

    總體來說,這項研究提供證據表明,一個沒有被抗生素破壞的健康腸道微生物群可能是CAR-T治療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此外,研究人員鑒定出幾種腸道菌群,與非抗生素或低危抗生素暴露的患者的CD19 CAR-T治療效果顯著相關。

    這項研究的結果,或有助于為癌癥免疫治療的未來發展提供新的策略和治療方法,同時也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實現CAR-T療法的個性化治療。研究者們表示,還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來調查腸道菌群與CAR-T治療之間的因果關系以及具體機制。

    參考文獻:

    [1] Cani, P.D., Depommier, C., Derrien, M. et al. Akkermansia muciniphila: paradigm for next-generation beneficial microorganisms. 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 19, 625–637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575-022-00631-9

    [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3-02234-6#citeas

    [3] Smith, M. et al. Gut microbiome correlates of response and toxicity following anti-CD19 CAR T cell therapy. Nat. Med. 28, 713–723 (2022).

    a

    相關文章

    首屆“索尼《自然》技術女性獎”入圍名單公布

    12月6日,索尼集團公司(索尼)和《自然》近日宣布了首屆“索尼-《自然》技術女性獎”入圍名單,從中將選出三名最終獲獎者,并于2025年2月5日在東京舉行的頒獎典禮上揭曉。“索尼-《自然》技術女性獎”于......

    南山國家公園候選區入選IUCN綠色名錄

    10月9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總干事格蕾泰爾·艾吉拉博士簽發致信,祝賀南山國家公園候選區正式入選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綠色名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綠色名錄是全球首個自然保護區的最佳實踐標準,聚焦“良......

    軌道角動量單極子證實存在

    科技日報北京9月27日電 (記者張夢然)軌道角動量(OAM)單極子目前是理論物理學研究的重點,因為它為新興的軌道電子學帶來巨大的實際優勢。最近,科學家結合理論分析與瑞士光源(SLS)的實驗工......

    一場顯微鏡下的卵子“搶救”

    21時做B超,卵泡還在;21時30分進入手術室,雌激素些許下降;21時40分,卵泡壁已經塌陷,通常這種情況下很難再取到卵了……這是今年7月26日晚,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下稱中信湘雅醫院)麓谷總......

    南岳衡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然教育館開館

    2024年8月15日是第二個全國生態日。當日,南岳衡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然教育館開館。 揭牌開館。周翔宇攝該館分為“五岳獨秀”“萬物共生”“走進自然”三個版塊,充分結合南岳衡山的自然資源和人......

    《自然》和子刊齊發,他十幾年只做了一件事

    2024年2月9日,大年三十清早,上海大學新型顯示技術及應用集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授楊緒勇習慣性地查看了一下郵箱。新郵件的發件人赫然是Nature編輯部。“希望是文章被接收的好消息。”楊緒勇懷著緊張又......

    《自然》封面:以AI生成數據訓練AI,模型變傻?

    大模型有許多“崩”的時候,但有一種崩潰叫做“自毀前程”——近日,《自然》發表在封面的一篇論文指出,用AI生成的數據集訓練未來幾代機器學習模型,可能會“污染”它們的輸出。這項由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帝......

    155年來首次!《自然》雜志員工罷工

    日前,學術期刊《自然》及其子刊的出版商——施普林格·自然集團英國分公司的工作人員舉行了罷工。據《科學》報道,這是《自然》155年出版歷史上的第一次罷工,是9個月來引起研究界極大關注的一場爭議的最新升級......

    湖南南岳首次發現野生絨毛皂莢種子自然繁殖幼苗

    岳龍鳳村一株自然生絨毛皂莢大樹旁,發現一株野外新生絨毛皂莢,該植株也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株野外自然狀態下由種子萌發的絨毛皂莢幼苗。 2024年5月14日拍攝到的野生絨毛皂莢種子自然繁殖的幼苗。......

    在達爾文“先浪后宅”的成長中,父親做對了啥?

    文|苗德歲(美國堪薩斯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教授)一大約5年前,我應出版社之約為孩子們創作一套“達爾文的生命探索”叢書(以下簡稱叢書)。對我來說,這一邀約正中下懷且恰逢其時,因為前些年我......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