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發現的腸道微生物與疾病的關系可謂數不勝數,癌癥、心血管疾病、肥胖等各種常見的疾病都與它相關,不僅如此,前不久我們還剛報道了腸道微生物竟然還與抑郁癥有關系。
不過,之前大部分研究都只是證明腸道微生物與疾病可能有關,并不能說明就是腸道微生物導致了這些疾病。
可是就在今天,科學家終于敲下了腸道微生物與一種常見疾病——糖尿病之間關系的實錘。
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的Cisca Wijmenga
和英國牛津大學的Mark McCarthyl領導的一個聯合團隊發現,腸道微生物產生的丁酸,能改善人體的胰島素響應;而另一種產物丙酸的異常,則會提高2型糖尿病的發病風險。相關研究發表在著名學術期刊Nature Genetics上[1]。
本文通訊作者Cisca Wijmenga 博士
人體微生物的數量甚至超過了人體本身細胞的數量,如此龐大的菌群必然會對身體產生千絲萬縷的影響。而大部分菌群又都存在于腸道中,因此,腸道微生物一直是近年來研究的熱點。
不過,現在對腸道微生物的研究普遍存在一些問題。
一方面,很多研究都做的不夠深入,很多情況下都只發現了一些相關性的證據(如菌群變動與疾病相關等),缺少細致的因果關系,這樣就很難應用于臨床[2]。
另一方面,還有不少研究是在動物身上完成的,例如,科學家就在動物中發現,腸道微生物促進2型糖尿病發展的原因[3]。這些研究可能找到因果關系,但很難說就一定適用于人體。
雖然人們發現,腸道菌群與2型糖尿病各種相關。可是目前還缺少在人體中,腸道微生物與2型糖尿病之間關系的直接證據。這也讓通過干預腸道微生物,防止糖尿病的努力裹步不前。
不過,人們一直在努力朝這個目標前進。
之前有研究表明,由腸道微生物發酵產生的短鏈脂肪酸會影響血糖的水平[4]。但是,對于各種不同的短鏈脂肪酸(如乙酸、丙酸、丁酸等)到底發揮了怎樣的作用,目前還不清楚。
為了搞清這個問題,研究者們收集了荷蘭952名志愿者的數據,包括:全基因組數據、腸道宏基因組(指腸道中全部微生物的基因組)數據、糞便中短鏈脂肪酸的含量,以及他們的臨床數據進行分析。其中,臨床數據包括各種人體參數及血糖指標。
他們試圖找到腸道微生物組——代謝產物組——人體指標(包括血糖指標)之間的具體聯系。
從這些數據中,研究人員著重分析了245種微生物特征,包括2種糞便中的短鏈脂肪酸水平、57種獨特的微生物分類單元以及186條微生物的信號通路。
他們通過一種叫雙向孟德爾隨機化設計的方法,來尋找微生物特征與血糖特征之間的因果關系。并用反變量加權方法進行檢驗,以鑒定出最佳的可能。
經過分析,研究人員發現在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中,4-氨基丁酸的降解與胰島素分泌的上升有關。
4-氨基丁酸的降解產物正是丁酸。而在這些人的樣本中,4-氨基丁酸降解通路活躍的菌(Eubacterium rectale和Roseburia intestinalis)正是著名的丁酸產生菌。
這說明丁酸很可能在攝入葡萄糖后,促進β細胞分泌胰島素,調節血糖。
丁酸促進胰島素響應
這個觀點得到了一個獨立的臨床研究的證明。
一項對35名健康個體中的腸道菌群干預試驗表明,通過補充益生菌降低產生丁酸鹽的細菌的水平,會對葡萄糖代謝產生不利影響。
并且,研究人員還發現腸道菌群生產的另外一種短鏈脂肪酸——丙酸,會增加糖尿病的風險。糞便中丙酸含量越高,2型糖尿病風險越高。而對英國一個數據庫里的數據進行檢索,也印證了這個結果,糞便里丙酸水平升高與2型糖尿病的風險升高有關。
這說明丙酸可以作為預測2型糖尿病的風險因素。而且,人們可以從丙酸出發,尋找2型糖尿病產生的機制。
這個研究首次在人體中找到了,腸道菌群與胰島素抵抗以及2型糖尿病之間的因果關系。即:丁酸可以促進餐后胰島素分泌;而糞便中丙酸含量的增加,會提高2型糖尿病的風險。
當然,作者也表示,丙酸與糖尿病風險之間的因果關系,需要進一步的研究。現在還是要謹慎對待。
此外,雖然這個隊列是目前在人群研究中最大的隊列,但是仍然不足以弄清所有腸道微生物的特征。因此,后面需要更大、更全面的人群研究。
不過,無論如何,這個研究為后來的研究者們指明了方向。向人們展示了通過干預腸道微生物(如生產丁酸)治療調節血糖,以及通過腸道微生物預測和及早防治2型糖尿病的廣闊前景。
隨著公眾對飲食健康的重視,“零糖”概念備受關注。近日,發表在《科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表明,孕期及幼兒期減少糖分攝入可顯著降低成年后患糖尿病和高血壓的風險。該研究通過分析20世紀50年代人群的健康數據發......
最新一期《柳葉刀》雜志刊發的一篇論文稱,2022年,全球罹患Ⅰ型或Ⅱ型糖尿病的成年人總數已超8億,是1990年的4倍多。這項研究由非傳染性疾病風險因素協作組織與世界衛生組織聯合開展,是首次在全球范圍內......
根據一項對20世紀50年代英國糖配給的分析,兩歲前的含糖飲食與幾十年后患糖尿病和高血壓的風險較高有關。相關論文10月31日發表于《科學》。兒童在6月齡后攝入的糖量可能對以后患慢性疾病的風險影響最大。而......
今日上午8點,隨著恒瑞醫藥(600276.SH)、海思科(002653.SZ)、信立泰(002294.SZ)等企業代表被點名開始進入會場,2024國談第二日正式開始。財聯社記者注意到,在昨日鏖戰8個小......
蜜蜂為什么不得糖尿病?周欣很享受觀察人們聽到這個問題時的表情——“就像《瘋狂動物城》里的樹懶‘閃電’那樣,他們的眼睛先亮起來,然后一個大大的笑容在臉上逐漸綻放開。”作為中國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昆蟲學系......
上海交通大學與美國羅格斯大學微生物組與人體健康聯合實驗室牽頭的研究團隊,首次找到了腸道菌群里面的核心成員。該研究成果10月7日晚在線發表于《細胞》雜志。構建“蹺蹺板”模型該研究負責人、微生物組與人體健......
上海交通大學與美國羅格斯大學微生物組與人體健康聯合實驗室牽頭的研究團隊,首次找到了腸道菌群里面的核心成員。該研究成果10月7日晚在線發表于《細胞》雜志。構建“蹺蹺板”模型該研究負責人、微生物組與人體健......
我國科學家團隊利用化學重編程誘導多能干細胞(以下簡稱“CiPS細胞”)制備胰島細胞治療1型糖尿病。在臨床試驗中,首例接受移植的患者恢復了內源自主性、生理性的血糖調控,移植75天后完全穩定地脫離胰島素注......
本報北京9月26日電 記者晉浩天從北京大學獲悉,我國科學家團隊利用化學重編程誘導多能干細胞(以下簡稱“CiPS細胞”)制備胰島細胞治療1型糖尿病。在臨床試驗中,首例接受移植的患者恢復了內源自......
澎湃新聞記者從北京糖尿病防治協會方面獲悉,中國共產黨黨員,北京糖尿病防治協會副理事長,應急總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李洪梅教授,因病醫治無效,于2024年9月19日22:30在北京逝世,享年59歲。李洪梅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