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一期封面發表生態學研究論文稱,世界上最大動物的胃口超出人們的想象——須鯨進食的獵物數量是此前估計的三倍。這項研究通過比較20世紀開始捕鯨前后的鯨捕食數量,有助于進一步了解鯨種群的減少給海洋生態系統帶來哪些顯著變化。
該論文介紹,須鯨包括座頭鯨和藍鯨這類物種,它們是在地球上生活過的體型最大的動物。它們食用的獵物數量非常龐大,并能通過排泄未消化的食物促進營養循環。估算它們的捕食數量,能揭示它們在過去和現在的生態系統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然而,這些估算之前都是根據代謝模型或是通過分析死鯨的胃內容物做出的,主要基于一些未經實驗驗證的推算數據。
論文通訊作者、美國斯坦福大學馬修·薩沃卡(Matthew Savoca)和同事通過測度大西洋、太平洋、南大洋的7個物種共321頭須鯨的攝食率,他們先用標記追蹤鯨的位置,再將這些數據與獵物密度的聲學測量、物種特異性的攝食率估算、每次攝食的獵物進食量相結合,計算出這些鯨的日常捕食行為和獵物進食量。
結果顯示,在研究所覆蓋的全部物種和地區,須鯨進食的獵物數量是此前預估的三倍,相當于其每日獵物進食量的中位數為體重的5%到30%。比如,加州洋流生態系統的藍鯨、長須鯨、座頭鯨每年分別食用200多萬噸磷蝦。僅在南大洋,估計在20世紀開始捕鯨前,這些鯨每年食用4.3億噸南極磷蝦,是當前南極磷蝦估計總生物量的兩倍。
論文作者還指出,20世紀前規模更大的鯨種群可能通過加強營養循環的方式提高了海洋生產力。最新的研究也顯示,在開始捕鯨前,南大洋的須鯨每年能循環1.2萬噸鐵,而如今只能循環1200噸鐵。
“如果鼓勵恢復鯨種群,20世紀失去的生態系統功能就有望得到恢復,海洋生產力也能得到提高。”論文作者總結道。
近日,已有部分省市及中國農學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陸續公示了擬提名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的項目,另外還有中國人工智能學會、中國化工學會、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等公示了擬推薦項目,以下是項目情況列表(截止......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綜合癌癥中心的一個研究小組確定了CD95受體上一個可導致細胞死亡的關鍵表位。這種觸發細胞程序性死亡的新能力可能會為改進癌癥治療打開大門。這一發現發表在近期《自然》雜志旗下的《細胞......
前不久,37歲的姜昱丞首次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Nature論文,這也是他所在的蘇州科技大學首次在Nature亮相。這篇論文澄清了凝聚態物理領域一個20余年來的誤區,并構建了全新理論模型和判定標準。“其實......
在多項重復性研究不支持其結論后,美國羅徹斯特大學迪亞斯團隊3月的《Nature》論文再遇危機:該論文11位作者中的8位給《Nature》高級編輯托比亞斯·羅德爾寫信稱,迪亞斯歪......
自然殺傷性細胞(NKcells)在機體抵御腫瘤進展的先天性免疫反應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Cell上題為“Apan-cancersingle-cellpanoramaofhum......
Nature, 24August2023,Volume620Issue7975, 《自然》2023年8月24日,第620卷,7975期物理學PhysicsPotontranspor......
近日,關于日本和污水排海問題引發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日本政府于8月22日宣布,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染水將于24日起開始排入太平洋。日本政府無視國內外反對呼聲,執意推進核污染水排海計劃。這一決定引發了......
隨著年齡增長,停止分裂但沒有死亡的衰老細胞(senescentcell)在體內持續積累。這些細胞總是被我們視作需要清除的危險信號,因為它們與癌癥、阿爾茨海默病、糖尿病等一系列與衰老相關的病癥相關。現在......
皮膚作為我們身體最外層的保護屏障,承受了時間的考驗和生活的痕跡。隨著年齡的增長,皮膚不可避免地經歷一系列變化,如失去彈性、干燥和色斑等。皮膚衰老是一個復雜而多樣化的過程,受到遺傳、環境和內外因素的共同......
胰腺導管腺癌(PDAC)是個瘋狂的“殺手”,PDAC患者的10年生存率約為1%[1]。近20年來,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不斷取得進步,改寫了很多癌癥的治療范式;遺憾的是,經典腺體亞型對目前的臨床治療方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