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出版的《自然》雜志就論文開放獲取撰寫社論,指出了開放獲取模式目前遇到的困難,文章主要內容如下:
2012年,英國宣布計劃將所有公共資金支持的科學研究論文免費提供獲取。但在這三年時間里,這項計劃經歷了一些波折。
英國研究理事會(Research Councils UK)稱,七個英國國家資助的研究機構負責去轉換論文出版方式,同時采用開放獲取期刊模式是循序漸進的,不能一蹴而就。科學家和出版商正在探索如何去推廣開放獲取期刊模式。
包括美國在內的很多國家,并沒有制定相應的開放獲取政策,只是采用作者自存檔模式(即延遲獲取)發表論文。英國研究理事會偏愛混合模式,即作者自存檔模式和開放獲取模式共存,但會逐漸地采用開放獲取模式。
目前所面臨的問題是,英國研究理事會和其他英國機構,很難系統地去統計他們資助發表的論文采用的是哪一種模式。2013-14年間英國研究理事會拿出了1700萬英鎊去資助發表論文,但其中至少45%的論文不能確定采用的是哪種模式。
開放獲取許可證是導致目前混亂狀況的原因之一。生物醫學機構維康基金(The Wellcome Trust )過去一直采用開放獲取期刊模式,但目前只有66%的論文有自由出版許可證。此外,維康基金稱,開放獲取許可證的信息經常模糊不清。
同時,費用也是一個問題。論文發表在混合模式期刊上所需費用要高于發表在開放獲取期刊上。就維康基金資助發表的論文而言,前者比后者高64%。
目前,英國研究理事會還沒有考慮清楚,是否應該繼續拿出資金來資助采用開放獲取模式發表論文。新的跡象表明,新一屆英國政府有可能不再偏好開放獲取模式。去年,英國四家有影響力的大學資助機構宣布,將繼續采用作者自存檔模式資助發表論文。
總的來說,開放獲取的進程將充滿著曲折與顛簸。但令人鼓舞的是,這些問題已經引起了公眾關注。
8月25日,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在廣州發布《廣州藍皮書:廣州創新型城市發展報告(2023)》(以下簡稱藍皮書)。藍皮書總報告《充分發揮廣州核心引擎作用全面提升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功能》......
寫論文逐漸到了依靠人工智能的時代,這是好事,也是壞事。好處是人類終于擺脫了科技論文寫作的煩惱,壞處是人類會因此失去科學論文寫作的獨特能力。過去發表論文是學者成就的重要標準,隨著機器代替人腦的這種趨勢。......
自21世紀以來,中國科研的進步有目共睹。尤其是中國論文數量的爆炸性增長,成為了中國學界近年來最顯著的成就之一。但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美國學界似乎“不愿意”引用中國論文。這一現象的成因尚待深究,但它無疑......
近期,全國多所高校提出“徹底清理學術不端問題論文存量”。科技部辦公廳此前已于4月27日印發“關于開展論文學術不端自查和掛名現象清理工作的通知”。據北京建筑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網站6月7日消息,按照北......
近日,網傳一蘇姓女博士答辯視頻引發“學術妲己”話題爭議,爭議的焦點在于她疑似介入導師婚姻并在導師的幫助下獲發一系列高水平論文(包括作為共同第一作者在頂刊Nature上發文),最終進入四川大學2023年......
人們日常吃的小米,又名谷子,是起源于我國黃河流域最早被馴化和栽培的作物之一,也是我國干旱貧瘠地區的重要糧食作物。豐收的谷子。中國農科院供圖數十年來,通過育種家的不懈努力,谷子產量逐漸提高,但和水稻、小......
科學研究正在經歷一場風暴。風暴源于狂飆突進的人工智能技術。“擁抱”還是“逃離”,成為擺在每位科研工作者面前的選擇題。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國科大),一群喝著網紅咖啡、野心十足的年輕人選擇了“擁......
“張老師總是非常及時的給我們批閱論文,大多近乎重寫。”“他經常凌晨還在看文獻,一個快50歲的人了都這么拼,我們還有理由偷懶嗎?”張強是北京師范大學(珠海)環境與生態前沿交叉研究院教授,他對學生的指導與......
剛剛博士后出站的胡鴻杰,以一作身份新發了一篇《自然》論文。結果,他的“電話被打爆”了。在論文發表僅一周時,下載量就已經超過了44000次。這篇論文由胡鴻杰所在的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徐升團隊完成,題目是......
近日,國家農業圖書館正式上線中國農業科學院學位論文庫,實現了全院學位論文特色資源本地化保存,增強了學術資源成果的可靠性與安全性,將有效促進學術交流和研究成果共享。國家農業圖書館自建的中國農業科學院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