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利用新方法精確測算出土星一天的時間為10小時34分13秒
據《每日科學》網站報道,英美科學家日前利用一種快速檢測氣態巨行星旋周期的方法,精確測算出土星一天的時間為10小時34分13秒,比原先以行星磁場為基礎的算法減少了5秒。此項研究由英國牛津大學和美國路易斯維爾大學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完成,這一研究報告發表在7月30日的《自然》雜志上。
據悉,由于沒有固體表面作為參考,對像土星這樣的氣態行星的旋轉狀況進行測量是非常困難的。不僅如此,由于土星的磁場跟木星不一樣,其磁場的波動并不能準確全面地衡量土星內部的旋轉狀況。因此,科學家一直在探索一種更行之有效的測量方法。
十年前,路易斯維爾大學的蒂莫斯·道靈就著手對土星云層里面氨的運動進行測量,并獲得了大量第一手資料;而牛津大學物理系教授彼德·里德從2004年以來就利用美國航空航天局 “卡西尼”號飛船的紅外光譜收集數據,對木星的大氣進行了深入研究,也獲得了大量資料。
彼德·里德是研究報告的撰稿人之一,他說:“我們意識到可以把土星表面可見的信息與“卡西尼”對土星深處的紅外線數據相結合,建立起土星的風狀三維圖,從三維圖上,我們就能夠對大氣中的波浪和漩渦發展狀況進行追蹤,從而對土星內部的旋轉進行計算。
他表示,土星旋轉一周的時間較此前的數據縮短了5秒鐘,這個差距雖然看起來并不顯眼,但是它意味著人們需要對之前土星大氣的一些風速的數值進行修正,大氣風速超過每小時160英里的說法可能已經過時了。這還意味著土星的大氣模式跟木星一樣,盡管這兩顆巨行星存在不少差異,但是它們的共同點比原先科學家所知的要多。
這個新發現對理解土星內部狀況至關重要,由于它是由流體組成,研究小組認為其內部旋轉狀況比由固體組成的星體復雜得多。這也將幫助科學家更好地理解像土星一樣的其他氣態巨行星(如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是如何演化而來的。
鈣金屬具有低氧化還原電位和多價性等特性,結合我國豐富的鈣資源,基于金屬鈣的電池體系在未來的能源應用中具有廣闊前景。近日,復旦大學纖維電子材料與器件研究院、高分子科學系、先進材料實驗室、聚合物分子工程國......
磁共振和淀粉樣蛋白PET圖像。圖片來源:《自然·醫學》1月29日,《自然·醫學》再次發表重磅研究:五名兒童時期曾經接受尸體來源人類腦垂體生長激素治療的人,出現了早發的進行性認知障礙,符合阿爾茨海默病的......
近日,已有部分省市及中國農學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陸續公示了擬提名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的項目,另外還有中國人工智能學會、中國化工學會、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等公示了擬推薦項目,以下是項目情況列表(截止......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綜合癌癥中心的一個研究小組確定了CD95受體上一個可導致細胞死亡的關鍵表位。這種觸發細胞程序性死亡的新能力可能會為改進癌癥治療打開大門。這一發現發表在近期《自然》雜志旗下的《細胞......
前不久,37歲的姜昱丞首次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Nature論文,這也是他所在的蘇州科技大學首次在Nature亮相。這篇論文澄清了凝聚態物理領域一個20余年來的誤區,并構建了全新理論模型和判定標準。“其實......
在多項重復性研究不支持其結論后,美國羅徹斯特大學迪亞斯團隊3月的《Nature》論文再遇危機:該論文11位作者中的8位給《Nature》高級編輯托比亞斯·羅德爾寫信稱,迪亞斯歪......
自然殺傷性細胞(NKcells)在機體抵御腫瘤進展的先天性免疫反應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Cell上題為“Apan-cancersingle-cellpanoramaofhum......
Nature, 24August2023,Volume620Issue7975, 《自然》2023年8月24日,第620卷,7975期物理學PhysicsPotontranspor......
隨著年齡增長,停止分裂但沒有死亡的衰老細胞(senescentcell)在體內持續積累。這些細胞總是被我們視作需要清除的危險信號,因為它們與癌癥、阿爾茨海默病、糖尿病等一系列與衰老相關的病癥相關。現在......
皮膚作為我們身體最外層的保護屏障,承受了時間的考驗和生活的痕跡。隨著年齡的增長,皮膚不可避免地經歷一系列變化,如失去彈性、干燥和色斑等。皮膚衰老是一個復雜而多樣化的過程,受到遺傳、環境和內外因素的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