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最有效的策略是利用導向基團與金屬配位來實現。從早期利用鋰試劑進行鄰位鋰化,到現在廣泛使用的過渡金屬參與的導向金屬化,金屬與碳氫活化一直是緊密相連的。然而,這些方法通常使用貴金屬作為催化劑,造成生產成本上升、產物中重金屬殘留等問題,這些在藥物合成中尤為突出。因此,開發無金屬參與的導向碳氫活化反應顯得十分重要。
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史壯志教授課題組在非傳統反應位點精準官能團化領域已經取得一系列成果(圖1)。1)利用過渡金屬催化實現吲哚4-7號位精準的碳氫芳基化、烷基化、烯基化、酰基化,打破吲哚官能團化優先發生在2,3號位的規律;2)發展了一系列非傳統反應位點的精準硼化反應。硼酸酯類化合物在材料、藥物以及化工合成中均有廣泛的應用。基于硼化學的多樣性,實現了對碳氫、碳氟、碳氮和碳碳鍵等進行精準切斷、硼化,得到高值的有機硼產物,為碳硼鍵的構建提供了新的思路。
圖1. 課題組研究基礎
在吲哚苯環區域實現精準的碳氫硼化是一個非常重要,且極具挑戰的研究課題。近期,該團隊發現了一類無金屬參與的精準碳氫硼化方式。硼作為一種非金屬原子,有部分金屬特性。利用硼原子的金屬特性與導向基團配位,可以在無需金屬參與的情況下實現碳氫活化、硼化反應。其開發的方法是利用非常廉價、易得的三溴化硼作為硼源,與酰基配位發生碳氫活化,再經過后續處理,高產率、高效率的得到各類硼酸酯。在吲哚氮原子上安裝叔丁酰基,可在吲哚的7號位發生精準的硼化反應;在吲哚的3號位安裝叔丁酰基,就能在吲哚的4號位發生碳氫硼化反應。更重要的是,該無金屬策略適用于其它芳雜環鄰位的碳氫鍵硼化,具有非常高的普適性。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K. N. Houk教授協助下,結合理論計算和實驗輔助,首次發現了三溴化硼的雙重角色:既作為反應原料又是催化劑。該發現不僅為碳硼鍵的構建、天然產物及藥物分子的合成提供了新的手段,而且簡化了反應用料,降低了反應成本,避免了在藥物合成中重金屬殘留等問題,具有重要的合成化學價值和良好的工業應用前景(圖2)。
圖2. 無金屬導向碳氫硼化
該成果“Metal-free directed C-H bond activation and borylation”以南大為第一通訊單位發表在Nature上(論文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640-2)。博士研究生呂佳航(南京大學、揚州大學聯合培養)為第一作者。文章的計算部分是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K.N.Houk教授合作完成。該項目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江蘇杰出青年基金、江蘇省“雙創計劃”的大力支持。
多重耐藥致病真菌的全球傳播對人類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因此有必要發現具有獨特作用模式的抗真菌藥物。然而,由于已知化合物的高頻率重新發現和缺乏新的抗真菌藥物靶點,傳統的基于活性的篩選先前未描述的抗生素受到......
“超乎想象!”《自然》(Nature)審稿人在論文評審意見中說。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高書山告訴《中國科學報》:“他們(指審稿人)大概都覺得太顛覆了,給我們的評審意見都是這樣的調調:你......
2025年1月26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醫學科學與工程學院劉超團隊和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孫偉團隊聯合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北京兒童醫院、北京協和醫院、國家蛋白質科學中......
據新華社深圳2月18日報道,由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薛其坤院士領銜的南方科技大學、粵港澳大灣區量子科學中心與清華大學聯合研究團隊于2月18日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自然》)發表研究成果,發現常......
過去的一年,南京大學的科研工作再創佳績,在引力子、星系形成演化、光酶催化等前沿領域不斷取得新突破,12項高水平原創成果發表于Nature、Science正刊,其中,實驗室建設和大型儀器設備發揮了不可或......
維修事件一單位:現代生物研究院公共儀器平臺完成人:維修維護專家李紅召(生科院)、維修維護專家沈凌霄(現代生物研究院)時間:2024年9月25日-2024年11月12日1、事件經過南京大學現代生物研究院......
2025年,科學領域將迎來一系列備受矚目的突破與挑戰,從新一代抗肥胖藥物的問世,到改變未來的太空探索任務,再到關乎全球氣候政策的關鍵會議,這些發展不僅影響著科學研究的前沿,也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近......
近日,國際頂級科學雜志《自然》在線發布了中國科學家領銜發起、十八位兩院院士和十八國科學家團隊聯合署名的人體蛋白質組導航國際大科學計劃(ProteomicNavigatoroftheHumanBody,......
冠狀病毒已經在本世紀引發了三次重大疾病爆發,包括COVID-19大流行,科學家們懷疑潛伏在自然界中的其他家族成員威脅著人類。但是,這些病原體中的許多都很難在實驗室中生長,這使得在它們襲擊之前研究它們并......
能夠在CNS(Cell、Nature和Science)等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對于科研人員可以說是夢寐以求的,其實,早在140年前的清朝末期,中國人就在Nature上發表了第一篇論文——《考證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