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頂級科學雜志《自然》在線發布了中國科學家領銜發起、十八位兩院院士和十八國科學家團隊聯合署名的人體蛋白質組導航國際大科學計劃(Proteomic Navigator of the Human Body,簡稱“π-HuB”計劃)白皮書,標志著該計劃在重大科學問題凝練和全球合作共識凝聚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其主要科學目標和實施路徑被國際主流科技界正式認可,意味著中國在該領域的研究實力已躋身世界前列,更預示著生物醫學領域即將迎來一場深刻的革命性變革。
12月17日,π-HuB計劃建設工作座談會在廣州勝利召開。鐘南山、鄭泉水、鄂維南、宋爾衛等兩院院士,Ruedi Aebersold、Robert Moritz、Ming Li、Tony Hunter、Michael Snyder 等國外院士和國家科技部、廣東省、廣州市等有關單位領導出席了座談會。
科學技術部國際合作司戴鋼司長對白皮書的成功發布表示熱烈的祝賀。戴司長指出,科學無國界,創新無止境,國際科技合作對于人類應對全球性挑戰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政府支持中國科學家積極發起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開展全球科技合作,為解決世界性重大科技難題貢獻中國智慧,為人類可持續發展做出積極貢獻。π-HuB計劃取得的成績和進展是國內外科學界攜手合作、共同努力的結果。戴司長表示,面向未來將一如既往的為π-HuB計劃計劃的實施提供支持,為科研機構和科學家融入π-HuB計劃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同時也誠摯的歡迎更多的合作伙伴加入π-HuB計劃,共同探索生命科學的前沿,攜手應對人類健康面臨的全球性的挑戰。
廣州市政府江智濤副市長在致辭中指出,π-HuB計劃與廣州市關于創新體系建設的構想不謀而合,雙方在過去的四年里相向而行,已經在計劃培育、預研項目、機構組建、場地規劃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進展,加快人體蛋白質組導航國際大科學計劃實施已列入了省、市政府的工作報告。江副市長表示,廣州市有信心推動大科學計劃相關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開拓人類生命科學知識前沿,打造生物科技創新策源地,支撐未來健康產業高質量的發展。
π-HuB計劃科學指導委員會專家代表鐘南山院士在座談會上講到,π-HuB計劃的特征之一就是大,在微觀層面,每一個細胞都是由小小的王國,成千上萬種的蛋白質分子各司其職,每個人的蛋白質組的測量數據都蘊含著龐大的信息;從宏觀角度,需要多學科多領域的合作,計劃涉及到大隊列、人居管理、隨訪結果、質量控制等,是一個艱巨的全球性的工程,規模和預期的目標不僅遠遠超過人類基因組,價值也超過人類基因組。π-HuB計劃另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是學以致用,目標是給健康管理模式帶來一個顛覆性變革。要推廣蛋白組學驅動的精準醫學,從臨床中來,到臨床中去。大科學計劃的成功需要每一個參與者同心協力,積極行動,創造條件,要有堅韌和執著。期待π-HuB計劃實現預期的戰略目標,做出彪炳史冊的功績。
鐘南山院士致辭
π-HuB計劃執行委員會秘書長楊靖教授匯報了“人體蛋白質組導航”國際大科學計劃及其綜合創新體系進展,詳細闡述了π-HuB計劃的三大核心目標、六大關鍵支柱、五大主要挑戰的相關內容,匯報了π-HuB計劃及其綜合創新體系“五個一”工程進展情況,稱π-HuB計劃將培育國家級新質生產力引領示范綜合實驗點,打造蛋白組學全球之都,引領全球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
楊靖教授匯報π-HuB計劃進展情況
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高級編輯Florian Ullrich博士評論稱,π-HuB計劃將為每個人提供更加智能化、個性化醫療保健服務,其獨特之處在于全球化的規模和合作模式。π-HuB計劃在中國啟動,匯集了來自全球多地的大學、企業和政府專家,旨在共享知識與資源,通過聚焦蛋白質組學,徹底革新醫學,為進入一個以科學驅動的先進醫療新時代奠定基礎。
Florian Ullrich博士致辭
π-HuB計劃理事會主席、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院士、瑞士蘇黎世理工大學Ruedi Aebersold教授稱白皮書的發表,對于蛋白質組科學乃至整個生命科學界而言,都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π-HuB計劃雄心勃勃,融合了最先進的測量技術、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以及生物學和醫學的精華,探究每個人類細胞中大約80億個蛋白質分子是如何構成一個生命系統,并成為整個生物體的活動基礎的。π-HuB計劃團隊將致力于開展最卓越的科學研究,并秉持國際合作的精神共同前行。
Ruedi Aebersold教授致辭
π-HuB計劃提名委員會主席、美國系統生物學研究所Robert Moritz教授致辭時稱,π-Hub不僅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蛋白質在不同階段的變化,還推動了疾病風險評估和診斷,項目的成果可以直接應用于臨床問題。例如發現新的藥物靶點,并優化適當的治療策略等等。π-Hub將推動智能醫療,并開啟由蛋白質組學驅動的新型醫學——“智慧醫學”。白皮書強調了π-Hub的優勢,并提出了清晰、可操作的路線圖,旨在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推動蛋白質組學研究。全球專業研究人員將加入π-Hub,在統一的平臺和環境下共同開展多個項目,重新塑造蛋白質組學領域。
Robert Moritz教授致辭
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索爾克生物研究所Tony Hunter教授致辭時稱,π-HuB白皮書提出的路線圖令人興奮,即通過深度的國際合作,利用高分辨率蛋白質組學的力量發現人體的新原理,最終生成一個以蛋白質組為基礎的人體元模型,從而更深入地了解人體正常生理機能,并開發出治療慢性疾病的新方法。我對π-HuB的前景感到非常振奮,并期待在自己的研究中使用 π-HuB 導航儀。
Tony Hunter教授致辭
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斯坦福大學Michael Snyder教授表示,π-HuB計劃潛力巨大,能夠推動變革性發現,促進國際合作,其愿景和組織結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科研方面,希望π-HuB計劃能夠進一步探索如何從觀察走向行動,從而推動更深入的機理研究,最大化隊列研究的價值。在戰略層面,我建議加強交流與外聯,邀請全球科學界的專家學者訪問廣州,鼓勵蛋白質組學界參與并支持π-HuB計劃。
Michael Snyder教授致辭
π-HuB計劃首席科學家賀福初院士介紹:“人類基因組計劃完成20多年后,帶來了全球生物經濟的繁榮和騰飛,但其對人類生老病死的影響尚未達到最初的預期。‘生’在基因組,‘命’在蛋白質組。人體有37萬億個細胞,蛋白質的動態變化才是決定生老病死的關鍵。當前,全球生物科技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π-HuB計劃’將充分結合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分析,實現從數據、信息到知識、智慧的升級轉化,聚力推動生命科學和人類健康事業的大發展、大繁榮。”
賀福初院士主持會議
2001年,由美國科學家領銜,被譽為生命科學“登月計劃”的人類基因組計劃,利用11年時間,成功繪制出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基因組“全景圖”。同樣是破解人體構造“天書”,“π-HuB”計劃則從更高維度出發,專注于揭示生命活動的蛋白質組“實時全景圖譜”,更深入、全面、系統地探索人體在不同生理和病理狀態下的動態變化,全面剖析人體發育、衰老以及疾病產生的內在機制。
“π-HuB計劃”旨在通過全球頂級科學家團隊的大聯盟、大協作,繪制人類全生命周期全球性重大疾病及代表性膳食模式、生存環境對應的人體蛋白質組圖譜,解析人類蛋白質組構成原理和演變的規律,探索生物醫學大數據從信息知識到智慧的路徑,實現人體蛋白質組定位系統和人體從非健康狀態到健康狀態的精準導航。該計劃預期歷時30年,各國共計投入逾百億規模,其一期前十年的“三大核心目標”包括:構建人體蛋白質組圖譜、開發“元智人”大模型以及構建計算驅動的人體狀態“導航系統”。“π-HuB計劃”的實施,將增進對人體生物學的深度理解、促進疾病風險評估、設計早期疾病診斷、最佳治療干預方案和智慧醫療的發展,極大推動蛋白質科學領域的技術進步,帶來系列新的診療方法和藥物靶標的發現,開創健康管理的新范式,并推動醫學領域向以主動健康為導向的新時代變革。
2020年,在廣東省廣州市的大力支持下,“π-HuB計劃”成為全國三項之一,生物醫藥領域唯一的大科學計劃培育項目啟動實施。2021年8月,廣州開發區支持建設了用于支撐該計劃的智慧醫學大科學設施預研項目,并迅速建立起全球首個全自動化、高通量蛋白質組學數據生產和分析系統。2022年12月,在國家科技部指導下,我國科學家正式向全球科學界發起合作倡議。截至目前,“π-HuB計劃”已獲得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114個頂級科學家團隊的支持,構建了多國多機構共同參與、優勢互補的全球協作網絡。2023年9月,該計劃成立了π-HuB計劃首屆國際理事會,通過了計劃章程和數據共享原則等制度文件,正式確立“理事會—執行委員會—秘書處”三級組織管理架構,同期該計劃國際總部推進機構——廣東智慧醫學國際研究院揭牌成立。2024年11月,首屆理事會二次會議在穗順利召開,正式成立首屆執行委員會,選舉產生首屆理事會主席、執委會主席等,組織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
“π-HuB計劃”白皮書在全球頂級期刊《自然》雜志發布,不僅標志著中國在全球生命科學領域的地位、學術影響力以及組織領導力進一步提升,同時也展示了中國蛋白質組學研究在推動全球科技合作、助力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方面的重要貢獻。“π-HuB計劃”將推動全球合作與多學科整合,為人類理解生物系統、生物醫學研究和醫療保健做出重大貢獻,開創一個全新的蛋白質組學驅動的智慧醫學時代。
據新華社深圳2月18日報道,由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薛其坤院士領銜的南方科技大學、粵港澳大灣區量子科學中心與清華大學聯合研究團隊于2月18日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自然》)發表研究成果,發現常......
2025年,科學領域將迎來一系列備受矚目的突破與挑戰,從新一代抗肥胖藥物的問世,到改變未來的太空探索任務,再到關乎全球氣候政策的關鍵會議,這些發展不僅影響著科學研究的前沿,也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近......
近日,國際頂級科學雜志《自然》在線發布了中國科學家領銜發起、十八位兩院院士和十八國科學家團隊聯合署名的人體蛋白質組導航國際大科學計劃(ProteomicNavigatoroftheHumanBody,......
近日,國際頂級科學雜志《自然》在線發布了中國科學家領銜發起、十八位兩院院士和十八國科學家團隊聯合署名的人體蛋白質組導航國際大科學計劃(ProteomicNavigatoroftheHumanBody,......
冠狀病毒已經在本世紀引發了三次重大疾病爆發,包括COVID-19大流行,科學家們懷疑潛伏在自然界中的其他家族成員威脅著人類。但是,這些病原體中的許多都很難在實驗室中生長,這使得在它們襲擊之前研究它們并......
能夠在CNS(Cell、Nature和Science)等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對于科研人員可以說是夢寐以求的,其實,早在140年前的清朝末期,中國人就在Nature上發表了第一篇論文——《考證律......
中國學者關于CAR-T細胞療法的研究登上Nature(自然)官網頭條。10月5日Nature官網首頁,頭條文章關注中國學者發表的國際首個通用CAR-T治療自身免疫病成果。網站截圖10月5日,澎湃新聞記......
近日,北京科技大學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呂昭平教授團隊一月內在《NatureCommunications》連續發表兩篇論文。呂昭平教授團隊研究成果介紹01高熵非晶合金中的連續多形性轉變非晶態多形性轉......
從27歲成為臺積電的基層工程師,到32歲成為最年輕的項目主管經理,再到35歲出國做博士后,直至37歲出站后成為香港大學最年長的助理教授,沒有“人才帽子”的馮憲平如今已是香港城市大學工程學院的副院長。就......
近年來偽狂犬、猴痘等病毒從動物向人類外溢引發新發傳染病甚至全球大流行的頻率正在顯著增加如何精準預測和預報動物源新發傳染病是關系綠色健康養殖與公共衛生防控的重要科學問題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粟碩教授團隊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