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2月27日報道,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一種免疫系統蛋白分子能調控大腦神經元之間突觸連接的數量。這也顯示出,在人們的免疫能力、感染疾病和精神狀態,如精神分裂、孤獨癥之間可能存在著某種關聯。相關研究發表在2月27日出版的《自然·神經科學》上。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神經病與神經生物學、生理與行為學院副教授金伯利·麥卡利斯特解釋說,精神分裂、孤獨癥以及其他精神錯亂等神經疾病與腦神經連接的改變有關,這些改變影響了大腦正確處理信息的能力。“某些免疫基因和免疫失調也和孤獨癥和精神分裂有關系,根據我們的研究,大腦中免疫分子的形成可能會改變腦神經的連通性。”
他們研究的是一種名為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物Ⅰ型(MHC type Ⅰ)的蛋白質。10年前人們就發現,在出生后較晚時的大腦發育關鍵期,MHC-Ⅰ型蛋白質與突觸連接的消除有關。而新研究發現了MHC1型蛋白質的另一項功能,它還能在出生后早期的大腦發育期間建立起神經元的連接。
無論是嚙齒類動物還是人類,MHC-Ⅰ型蛋白質在每個個體之間都不同,免疫系統以此來區分出“自己”和“異己”,從而在防御癌癥、抵抗病毒感染以及排斥移植器官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研究小組在出生后較早發育期的小鼠年輕的腦細胞中發現了MHC-Ⅰ型分子,并對其功能進行了檢測,同時研究在小鼠神經元表面MHC-Ⅰ型分子的水平不同會對神經元造成何種影響。他們發現,當腦細胞表面這種分子密度增加時,神經元與相鄰腦細胞的突觸連接就會下降;反過來,當分子水平下降,突觸連接會增加。
“由于MHC-Ⅰ型蛋白質的作用,突觸密度受到了影響。”麥卡利斯特解釋說,這些免疫蛋白不僅能調控突觸密度,它們還能平衡年輕腦細胞的興奮和抑制,這種性質是大腦信息處理和可塑性的關鍵。神經活躍性調控著腦中MHC-Ⅰ型蛋白質的表達,而MHC-Ⅰ型蛋白質也調控著神經活躍性轉變為突觸連接的能力。
“這是新發現的顳枕聯絡纖維束。”4月15日,河北省故城縣醫院神經影像研究中心主任姜洪新輕點鼠標,對著顯示屏上流光溢彩的“多彩大腦”三維成像圖進行標注。這些神經纖維束的成像,應用的正是其團隊研發的彌散張......
研究人員發現,胃癌與附近的感覺神經建立電連接,并利用這些惡性回路刺激癌癥的生長和擴散。這是第一次發現神經和大腦外的癌癥之間存在電接觸,這增加了許多其他癌癥通過建立類似聯系而發展的可能性。這項研究公布在......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龍研究組與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ScottRusso課題組合作,發現杏仁核皮質區雌激素受體α神經元在調控攻擊行為和親社會行為的轉變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日前,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自......
減肥的時候是真想求自己別吃了,但是,往往意志打不贏食欲,還是想吃。正經來說,調控進食行為還得是飽腹感相關神經元。近日,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了腦干中縫背核(DRN)中的一組可以調節飽腹感的肽能......
為什么人們吃飯時會突然覺得飽了?最近,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團隊在小鼠的大腦中找到了答案:一種特殊的神經元擔任“飽腹指揮官”,負責發出“停止進食”的指令。這項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細胞》雜志上。新發現的神經元......
翻開任何一本神經科學教科書,對神經元的描述都大致相同——一個像變形蟲一樣的斑點狀細胞體延伸出一條又長又粗的鏈。這條鏈就是軸突,它將電信號傳遞到細胞與其他神經元通信的終端。軸突一直被描繪成光滑的圓柱體,......
據最新一期《自然》雜志報道,借助由腦組織創建的神經元及其連接圖——“連接組”,再結合人工智能(AI),美國與德國科學家達成了此前從未實現的突破:無需對活體大腦進行任何檢測,便能預測單個神經元的活動。數......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夢然)據最新一期《自然》雜志報道,借助由腦組織創建的神經元及其連接圖——“連接組”,再結合人工智能(AI),美國與德國科學家達成了此前從未實現的突破:無需對活體大腦進行任......
圖上的線條代表大腦皮層中與語言處理相關的各個區域之間的連接。當閱讀時,這些區域的神經元會以精確同步的方式激發,這種現象被稱為共同漣漪。圖片來源: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大腦各區域是如何交流、整合信息,最終形......
圖上的線條代表大腦皮層中與語言處理相關的各個區域之間的連接。當閱讀時,這些區域的神經元會以精確同步的方式激發,這種現象被稱為共同漣漪。圖片來源: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科技日報訊(記者張夢然)大腦各區域是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