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3-01-13 09:31 原文鏈接: 一流人才如何甄選——重在標定原始創新

    目前,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是科教界的頭等大事與當務之急。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科技自立自強意味著我國學者在國際前沿比拼、競爭,取得數量充足、分布合理的原始創新成果,而這高度依賴世界一流科技人才充分發揮作用,為此我們應該找準阻礙因素和瓶頸難點,破除頑瘴痼疾,才能不負使命、實現目標。

    當前有關一流人才標準與原始創新的四大認識誤區

    破“四唯”、破“五唯”已經三年,收效并不顯著,不少高校仍然以擁有多少“高帽”人才來彰顯實力,仍然用ESI(基本科學指標)前千分之一、前百分之一學科數量和自然指數排名等來說明大學地位。仍然是人才評價以頂刊論文數量論英雄、機構評估以頂刊論文數量論排名,深陷“數數循環陷阱”,消耗大量學術資源,“人才”和大學各得其所,原始創新明顯偏少的局面卻一直沒有改變。原因很多,首要原因在于存在認識偏差。

    誤區一:以國內相對水平彰顯高校實力,沒有認清只有原始創新才能反映國際相對水平,才是建設“雙一流”的主要標準。目前不少高校用以彰顯實力的數據,最多只能說明在國內的相對水平,“雙一流”建設是指建設世界一流。ESI并不能反映學科的世界前沿水平。沒有原始創新就沒有前沿引領,ESI全球前千分之一學科不等于世界一流學科。高校首先應該展示的是擁有多少原始創新,以凸顯在全球舞臺上的前沿地位。

    誤區二:把頂刊論文等同于頂級成果,沒有認清頂刊錄稿特點。正如諾獎得主本庶佑所說,真正一流的工作往往沒有在頂級刊物上發表,這是因為一流的工作往往推翻了已有的定論,評審員會給你提很多負面意見。實際上即使是對82種全球頂級學術期刊發文等進行統計的自然指數排名,也不能反映科技前沿的狀況及水平。按照頂刊排名,我國很多大學都列入了世界高校第一梯隊,但我們的原始創新其實還極為有限。

    誤區三:把重視原始創新等同于重視獲獎的原始創新,沒有認清原始創新的特點。加強原始創新應該重視各種可能的原始創新,但是在科研機構評估中,往往只認獲得大獎的原創成果。原始創新是因突破而開辟新領域的重大創新,開辟新領域是原始創新的根本特征,是源頭活水、開辟新藍海,是從0到1且從1到N。完成原始創新包括三個環節:做出-發表-承認,在得到承認之前它不是原始創新,只是一個普通成果,甚至只是一個“錯誤”。依據大獎認定原始創新有三點不足:獲獎時間延遲、大獎覆蓋面窄(不少交叉學科、新興學科、綜合研究領域,沒有設置大獎)、國內學者在國際上不能獲得公平獲獎機會(尤其在人文社科領域)。因此鼓勵原始創新最有效的方式,是讓已經發表的原始創新及時得到承認。原始創新應該包括已獲大獎者和已得到不少同行認可且與國際國內同類成果比較具有優勢者,后者更需要受到重視。

    誤區四:把加強原始創新的措施等同于營造創新生態、厚植創新土壤,沒有認清慢變量與快變量的區別。實際上,營造創新生態、鼓勵坐冷板凳當然很重要,但這都是耗時十幾年、幾十年的慢變量,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也需要幾年時間。提升原始創新能力迫在眉睫,只要盤點十年磨一劍的原始創新成果,讓已經發表的原始創新及時得到承認,一流人才及時勝出,就能在短期內(兩三個月內)使得我國的原始創新能力、基礎研究能力和智庫研究能力得到迅速提升。

    超越同行評議,破“五唯”立新標

    以成果論英雄——一流人才是做出原始創新成果的杰出人才,這是國際通行的標準,也是最合理的“立新標”。經過同行承認的原始創新才是原始創新。但由于同行評議的主觀性和利益糾結等問題,使得原始創新很難得到及時承認。在科技史上這類例子屢見不鮮,例如謝赫特曼(Daniel Shechtman)發現準晶體,被當時的化學泰斗、兩次諾獎得主鮑林(Linus Carl Pauling)譏諷為:沒有什么準晶體,只有準科學家。錢德拉塞卡被他的導師、天文學權威愛丁頓所羞辱、打壓。兩位受壓制的科學家,最終都獲得諾獎。

    本文作者經多年研究,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維度對原創成果進行甄別:

    原創成果的結構特征。原始創新是因突破而開辟新領域、新方向的重大創新,其突破點四要素為:(1)突破什么?——學術定論/主流共識/思維定勢/研究范式/現行做法/權宜之計/學術僵局等,其中之一或幾個?(2)怎么突破?——通過提出和解決什么問題實現突破?(3)突破開辟的新領域——這點最為重要,體現原創突破與普通創新的區別所在;(4)用一句話、一段話概括核心貢獻。

    長期堅持的過程特征。原創成果是長期堅持的結果,不斷發表,不斷有學界反饋,相當于經歷了長期同行評議,人文社科領域更是如此。

    職業學者的行為特征。這加強了“原創成果”的可信性:其長期堅持研究一個問題,往往有四個原因:(1)認為該問題非常重要;(2)確信研究思路、技術路線走通了,結論成立;(3)長期檢索和國內外交流互動,確信是原創的獨有的甚至能夠開宗立派的成果;(4)不斷得到學界積極反饋和好評,相當于經歷了長期的同行評議和認可。

    原創成果的綜合特征。“原創成果”是一流學者的標志性成果,是十年磨一劍的學術招牌,其有四個要點一目了然:(1)標志貢獻一句話及突破點四要素(劍尖);(2)發表同題系列論文論著或ZL清單(劍身);(3)獲獎、轉載、引用、受邀報告等學界反饋與好評(劍柄);(4)國際國內同類工作的盤點比較及優勢(劍鞘)。這些特征鮮明、高下立判。原創成果還一定會吸引同行與求教者、傳播者、應用者,形成學術共同體、原創共同體。四個要點稱之為原創成果四要點、“一把劍”四要點。

    評價一項原創成果足以認定一流人才。科技史和科研特點都表明,水平越高的學者越能用一項標志性成果反映其水平,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數學獎、陳嘉庚科學獎等權威大獎獎勵的都是一項具體的科研成果。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科學院院士評選,要求候選人至少有一項成果特別突出。拔尖人才、頂尖人才(一流人才),就是因為有“尖”(原創成果)。因此評價一流人才不用面面俱到,只要評價其一項原創成果(包括剛問世的)就足以認定。

    強調標志性成果的必要性由來已久,作家丁玲倡導“一本書主義”,本文作者提出的“一把劍主義”是指:學者應潛心研究,十年磨一劍,做出一項原創成果,在科技史上“立得住、傳得下去”,并作為自己的學術招牌,“一把劍”特征突出,易于識別。一流學者都把自己的標志性成果(原創成果)作為學術招牌,如高錕的光纖通信、謝赫特曼的準晶體、馮康的有限元法、薛其坤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熊比特的創新,庫恩的范式理論,波蘭尼的默會知識、費孝通的鄉土中國。碩果累累的科學巨匠,同樣用最突出的成果作為學術招牌,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楊振寧的規范場等。半成名、未成名的一流學者同樣有自己的學術招牌,只是暫時還不太知名。

    綜上所述,甄別原創成果,只要列出原創成果的四要點即可,加上方法創新(開放評價法及其簡明版“互聯網+代表作”評價法),以實現原創成果與一流人才的及時甄別。也就是說,有無原創成果,是一流人才的試金石,一目了然,用戶和同行可“以劍識才”,實現以原始創新成果標定一流學者桂冠,“唯帽子”不攻自破。

    實施一流人才新標準的啟動方案

    綜上所述,原始創新是一流人才的事業,利用原創成果的結構特征、長期堅持的過程特征、職業學者的行為特征,十年磨一劍原創成果的綜合特征,加上“互聯網+代表作”評價法,可實現原創成果的及時評價和一流人才的及時甄選。用原創成果作為學術招牌標定一流學者桂冠,一目了然。提出五點建議以實施一流人才新標準:

    (1)原始創新、基礎研究是一流人才的事業,及時甄選一流人才是當務之急。科技自立自強需要數量充足、分布合理的原始創新的支撐,這高度依賴世界一流科技人才充分發揮作用,由于長期以來一流人才標準錯位,致使不少一流人才被大材小用、大材中用,用“一把劍”四要點為核心的原創成果展評模板,即可讓更多一流人才脫穎而出。

    (2)防控馬太效應,維護公平競爭。科學事業是后來居上的事業,科學研究貴在平等對話、公平競爭,即使真正的學術權威,也要警惕馬太效應阻礙科學進步。“五唯”特別是唯“帽子”造成眾多真真假假、大大小小的學術權威,其危害可想而知。一流人才標準不能降低,否則學術權威泛濫。在跟蹤跟進階段,其科研難度較低,有巨量科研經費加持,科研體系仍可運行。進入追求原始創新的自立自強階段,科研難度驟增,營造平等對話、公平公正的科研環境至關重要。人才可以分級,但是人才“帽子”不應該分級,國家級人才榮銜只授予做出原始創新成果的一流人才,最大限度地維護科研活動的平等交流、公平競爭。

    (3)一流人才與二流人才的差距顯著。兩者差距不是程度上的,不是95分與70分的差距,而是方向上、層次上、維度上的不同,一流人才可以助人洞悉先機、轉危為安、出奇制勝。要想得到一流的知識服務,應對接一流人才,而非對接高大上的科研機構。

    (4)盤點十年磨一劍原創成果,快速甄選、延攬一流人才。禮聘他們擔任講座教授,擔任一流學科的學術帶頭人,組建或充實人文與社會科學等各種高等研究院和原始創新研究院。應高度重視社會科學,其直接決定智庫水平。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智庫是第一競爭力。科技落后,被“卡脖子”,被欺負;社科落后、智庫落后,被“割韭菜”,被欺騙。科技落后造成的損失如果是1,智庫落后造成的損失可能是10,甚至更多。實施新標準可快速甄選一流社科學者和一流智庫專家。

    (5)人才評價與機構評估須配套,原始創新成果及數量應成為機構評估、高校概況的重點內容。如此,做出原創成果的學者才能受到重視和禮聘。應重視雖未獲得大獎、但已得到不少學界承認且與國際同類成果比較具有優勢的原創成果,它們是新思想、新領域的策源地。率先實施一流人才新標準、率先實施原創成果數量作為主要評估指標的高校與科研院所,將在一流人才爭奪戰中搶占先機。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