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4-06-17 15:22 原文鏈接: 萬鋼:為中國夢插上科技創新翅膀

      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表明,科技創新能力關乎現代國家的前途與命運,是中國進行現代化建設、實現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支撐與保障。日前,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就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增強我國科技實力專題接受了采訪。

      記者:敢于與善于創新是中華民族的傳承,是我們黨和政府歷來高度重視的問題。近年來,國家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我國自主創新成就斐然,有哪些重大的標志性進展?

      萬鋼: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創新。改革開放以來,中央多次作出重大決策。2006年,國務院頒布實施了新世紀第一個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加快科技創新指明了方向,增添了新動力。

      近年來,我國的科技實力顯著增強,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日益凸顯,基礎研究和戰略性領域涌現出一批世界前沿成果,中國科技發展成就受到世界矚目。從2006年到2013年,我國全社會研發投入、研發人員總量、科技創新成果均大幅增長。2013年,國內有效發明專利59萬件,增長9.3倍。國際科技論文數量穩居世界第二,被引用次數升至第5位。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達7469億元,增長4.1倍。全國高技術產業主營收入突破11萬億元,年均同比增長10%以上。2013年,在基礎研究領域,首次實驗觀測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現了零磁場下電子自發單向有序運動;發現4夸克粒子現象,引起國際物理界的關注;發現CiPS誘導體細胞和熱休克蛋白90α腫瘤標志物,為再生醫學和抗腫瘤藥物研究開辟了新途徑;首次合成硬度超過金剛石的立方氮化硼新材料等成果,在量子科學、粒子物理、生命科學、納米科技等領域的科學研究水平邁向國際前沿。在戰略高技術領域,取得“天河二號”運算速度世界第一、天宮神舟順利對接、嫦娥三號成功落月、深潛從海試轉向科學應用等重大成果。在重大專項領域,TD-LTE技術4G發照運營,重大裝備、新一代核電、新藥研制、水污染治理、傳染病監測等取得顯著成效,帶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這些科技成果不僅增強了綜合國力,而且振奮了民族精神。

      記者:成就令人鼓舞。但在國際比較中中國科技創新到底處于什么水平,這是綜合施策的前提。據了解,為了摸清底數,科技部作了一個詳實的調查,將結果形象地概括為“三跑”,請您介紹這方面的情況。

      萬鋼:去年我們先后動員8000多名中外專家開展了中長期科技規劃、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和中外技術競爭的調查工作。在參與調查的10個領域1149項技術中,195項(17%)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355項(31%)與國際先進水平同步或相差不大,還有599項(52%)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差距,處于跟蹤階段。94%的技術與國際領先水平的差距在縮小。可以說,經過多年的艱苦努力和頑強拼搏,我國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形成了領先、并行、跟蹤的基本格局,已成為具有重要影響的科技大國和創新大國。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重要的是大幅提高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努力掌握關鍵核心技術,這樣才能在競爭中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近年,國內外對我國科技發展的狀況存在不同評價,對此我們要有冷靜的分析和準確的判斷。要特別關注對我國現行科技體制的意見和完善創新體系的建議,要清醒認識到領跑、并跑、跟跑“三跑并存”但仍以跟蹤為主的現實,既不能盲目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對于領先領域,要看到原創能力的不足,需進一步夯實基礎,找準方向,穩步擴大優勢;對于并行領域,要找到超越的突破點,奮力攻關,加快超越;對于跟蹤領域,要實施差異化戰略,創造新的比較優勢,加緊趕超。

      記者:“趕超”是一場攻堅戰,它不僅會帶來生產領域的深刻變革,也必然推動經濟體制與運行機制改革的深化。那么,科技創新如何推動改革的深化,科技體制怎樣改,才能使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

      萬鋼:科技創新是推動改革的重要力量。作為第一生產力,科技創新不僅會提升勞動生產率與效益,也必然會率先推動生產關系的調整和上層建筑的改革。

      我國已進入創新驅動發展的新時期,新技術、新產品層出不窮,有些與之相伴的制度變革,已悄無聲息地在我們身邊發生。當前許多領域的改革就得益于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技術的發展。微博和微信以新的形式沖擊了短信,也促進了運營商、運營模式的改革;網購帶動了物流業和零售業的改革,大型商場正在向體驗店和娛樂服務綜合體方向轉型;支付寶、余額寶等網絡金融倒逼傳統金融體系改革;風能等光伏分布式發電也正在推動著電力管理體制的改革;農村信息化營銷網絡緩解了農產品“賣難買貴”的問題,完善了傳統銷售渠道;電動汽車的大規模推廣,也會牽動能源、汽車、電力等領域的改革發展。

      科技創新在帶來生產力巨大解放和生產關系深刻變革的同時,也要求一系列配套制度變革為其開辟道路。當前科技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工作重點是完善政策環境,使企業更好地發揮技術創新主體作用。在2007年《科技進步法》修訂版中,明確規定財政支持科技項目的歸屬權為承擔單位法人所有。這為企業成果轉化打開了制度通道,企業技術交易日趨活躍。全國技術交易額從修訂前的2300多億元,快速增長到2013年的7469億元,其中80%以上的技術成果是企業間交易的。中關村自主創新示范區尤其活躍,去年達到2400多億元,占到全國的近1/3。

      與企業科技成果轉化相比,高校與科研院所成果轉化還不順暢,主要原因是科技成果的處置權和收益權界定不清。為解決問題,我們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進行了試點,積累了經驗。去年啟動的《科技成果轉化法》修訂工作,提出把科技成果的處置權、收益權歸屬于高校、科研院所等法人機構及相關的制度建議。與之相應,我們正在研究制定符合高校和科研機構特點的科技成果處置權、收益權管理辦法,推動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技術轉移工作機制,加快科研成果轉移轉化。

      記者:據統計,我國全社會研發支出已位居世界前列,其中企業占比2/3,這說明企業已成為科技投入的主體。但從投入主體轉變為技術創新的主體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在哪些關鍵環節上率先突破呢?

      萬鋼:這些年來,我國企業研發占全社會研發經費的76.2%,說明企業正在成為技術創新投入的主體;技術市場交易的80%以上由企業完成,說明企業的創新成果除自用以外,還產生了價值增益;創業板上市的355家企業中,高新技術企業占93%,總市值達1.3萬億元,說明創新的效益在增長。

      但仔細分析我國企業研發投入結構,90%以上用在試驗和開發,而產業應用基礎研究、前瞻技術探索的投入不足1%。根據評估結果分析,我國基礎研究成果形成優勢技術的能力比美、日、德等發達國家低25%—30%,71%的領先技術仍處于實驗室(31%)或中試階段(40%),而技術領先國家超過70%的技術已處于產業化階段。這組數字表明我國從知識、技術到產品、最終到市場的原創能力,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特別是企業原始創新能力是“短板”。大幅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需要抓住五個關鍵環節。

      一是完善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要加強科技政策與經濟政策的銜接。進一步完善和落實激勵企業創新的普適性、普惠性政策,如加大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等政策落實力度,改進和規范研發費用計核辦法等。同時,要改革產業化目標明確的技術創新項目形成機制,逐步建立“企業出題、先行投入、協同攻關、市場驗收、政府補助”的組織實施機制。

      二是引導企業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在明確定位和標準的基礎上,在行業骨干企業優先組建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工程實驗室,鼓勵產學研結合、大中小企業組成產業技術協同創新聯盟,形成分工明確、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創新鏈和產業鏈,分享創新紅利。

      三是加大對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的扶持力度。擴大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小微企業融資擔保資金的規模,加大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對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引導社會資本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支持,鼓勵青年科技人員和大學生自主創業。

      四是加快建立創新主體的協同機制,形成創新聚集效應。以政產學研用的緊密結合為重點,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和高等學校科研體制改革,推動建立共同投入、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產學研緊密合作機制,促進資源共享,并落實共享后補助政策。

      五是加大政府對基礎性、戰略性、前沿性科學研究和重點共性關鍵技術的投入。要及時調整和優化財政科技資金的投入結構,主要在戰略布局、長遠發展、人才培養和基地建設上下功夫。要加大對基礎研究、前沿探索、戰略高技術和農業、生態、環保、健康等社會公益領域的科技投入,形成持續穩定的支持機制。

      事實上,發達國家的政府投入是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突破的重要力量。如美國聯邦政府資助研發了搜索算法技術,使谷歌搜索引擎成為可能;蘋果手機賴以運行的關鍵技術,從無線移動通信、互聯網到微電子、觸屏、語音轉換等技術前期皆由政府投資。因此,財政性科研資金應加大對事關未來的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的投入。與此同時,要加強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當前要著力落實好國務院《關于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若干意見》,形成職責清晰、科學規范、公開透明、監管有力的科技管理體制。

      記者:是的,集國家財力投入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發,應該成為共識。因為這事關國家的核心競爭力。特別是我國已進入了惟有轉方式、調結構才能持續發展的關鍵期,如何才能充分挖掘科技創新潛力,打贏這場硬仗?

      萬鋼:產業結構調整要靠科技創新這個原動力,但創新應是全方位的,包括管理體制創新、運行機制創新、產業政策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商業模式和金融政策創新等,各環節要無縫聯接。只有持續不斷的創新,才能推動我國產業結構由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低端向中高端的躍升。

      要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一方面,要充分發揮科技重大專項的核心引領作用,扎實推進重大專項研發、產業化示范和應用,加強商業模式創新,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另一方面,要繼續加強重大關鍵共性技術研發應用,支撐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發展重大工程,在大數據、智能機器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清潔燃氣、生物醫藥等方面,努力掌握一批產業核心技術,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

      要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面向鋼鐵、有色、輕工、石化、紡織等行業,大力推廣促進節能減排和優化升級的先進適用技術。深入實施制造業信息化科技工程、數控一代應用示范工程,加強科學儀器設備開發,提高機械裝備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加快轉型升級進程。

      要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重點發展電子商務、工業設計、文化創意、現代物流、系統外包、制造業服務、數字旅游、數字生活和信息咨詢服務,推進健康服務業和養老服務業發展。大力促進科技服務業發展,強化技術市場、研發設計、技術評估、生產力促進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器、科技金融服務和產業化基地等科技服務機構建設,加快培育科技服務新業態。

      要組織重大戰略問題科技攻關。圍繞糧食安全、水資源、能源安全、信息安全、電動汽車、高端芯片、發動機和燃氣輪機等重大戰略問題,制定整體實施方案,明確路線圖和時間表,加快重大科技成果的產出和應用。

      要支撐引領生態文明建設。加強清潔能源、資源高效勘探與開發利用、清潔生產等技術的開發和示范應用。加快廢棄物資源化、藍天科技、海水淡化、綠色建筑、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發及應用示范,深入開展首都藍天行動。加強大氣、水、土壤等污染防治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加強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草地退化等防治技術研發與推廣。

      記者:在著力于自主創新的基礎上,我們還要加大科技開放合作力度。要采取哪些措施才能充分利用國際競爭的倒逼機制,打造中國自主創新的動力機制?

      萬鋼:近年來,我們不斷加大科技對外開放與合作交流的力度和深度,已與15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科技合作關系,簽訂了104個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中國積極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SKA)、深海大洋鉆探計劃、國際對地觀察、人類基因組等國際大科學工程和大科學計劃。目前,我國全方位、多領域、深層次的科技對外開放與國際合作格局已經形成。

      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科技對外開放應更加積極主動有為。一是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積極參與國際大科學工程和研究計劃,探索開展全球大型研究基礎設施共享工作。切實推進國家科技計劃對外開放,吸引海外高層次專家和團隊聯合承擔或參與實施。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國內高端人才去國際組織任職,幫助企業提升技術創新能力,樹立外貿競爭新優勢。按照平等和對等原則,探索外資研發機構參與國家科技計劃實施的新機制和新途徑。構建跨國技術轉移平臺,幫助企業鏈接全球資源和市場。按“分類指導、集中展示、加強協作”的原則,加強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建設,使各種類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系列化、網絡化,成為提升我國科技水平和產業競爭力的生力軍。

      二是繼續推進政府間創新對話和科技合作。去年我們舉行首次中歐創新對話,開展第四輪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和第四次中美創新對話,創新對話成為中國與世界主要國家戰略溝通的重要機制。我們要全面推進中美在能源、農業、環境、衛生、人文交流等領域務實合作,加快推進對俄科技合作和中亞科技合作中心、中歐創新中心平臺建設。

      三是做好周邊科技外交和對外科技援助工作。我們要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實施面向周邊的科技開放合作戰略。啟動中國—南亞科技伙伴計劃,落實中國—東盟科技合作各項議程,加快實施中非科技伙伴計劃,推進國家聯合實驗室建設,加強先進適用技術轉移,吸引國外青年科技工作者來華參與研發工作等。

    相關文章

    大連理工大學入選全國首批國家級創新創業學院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國家級創新創業學院、國家級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建設名單,大連理工大學入選首批國家級創新創業學院建設單位。大連理工大學是全國最早倡導并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高校之一,自1990年以來,逐步......

    高校創新力量支撐科技自立自強

    宇宙浩瀚,有一道星光被冠以北京理工大學之名。9月24日,“北理工星”命名儀式舉行。這顆星的名字,是為了表彰紀念北理工研制了新中國第一臺大型天象儀,并為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的預研發揮了......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40位青年科技工作者發聲

    9月23~24日,第一屆中國科技青年論壇世界科技前沿專題分論壇在京舉辦。經過層層選拔,來自航空航天、人工智能、交通能源、生態環保、先進材料等領域的40名左右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從500余位選手中脫穎而出......

    第六屆粵港澳真空科技創新發展論壇舉行

    2022年嶺南科學論壇系列活動之第六屆粵港澳真空科技創新發展論壇暨廣東省真空學會學術年會于9月23日至24日在廣州科學城舉行。同期舉辦先進微納制造技術與前沿應用高峰論壇。特邀十多位國內外著名專家和行業......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40位青年科技工作者發聲

    9月23~24日,第一屆中國科技青年論壇世界科技前沿專題分論壇在京舉辦。經過層層選拔,來自航空航天、人工智能、交通能源、生態環保、先進材料等領域的40名左右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從500余位選手中脫穎而出......

    科研誠信與負責任創新專委會成立

    科研誠信與負責任創新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召開。(會務方供圖)9月21日,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科研誠信與負責任創新專業委員會成立。專委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論壇在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舉辦。中國科學學......

    第四屆“創世技”顛覆性創新榜在京發布

    會上,第四屆顛覆性創新榜榜單揭曉,20個項目入選創新榜和潛力榜;5家顛覆性創新潛力榜企業同顛覆性創新成果(海淀)轉化促進中心簽約落地發展合作協議。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

    海洋所代表團訪問印尼國家研究創新署

     印尼國家研究創新署地球科學與海洋學院院長OckyKarnaRadjasa會見海洋所代表團  海洋所供圖  應印尼國家研究創新署海洋研究中心(RCO)......

    14日直播|李靜:創新的基本問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9/486145.shtm直播時間:2022年9月14日(周三)14:00-16:00直播地址:科學網新浪直播......

    這項技術,助力航天員“太空漫步”!

    近日,神舟十四號航天員陳冬、劉洋身著艙外航天服,在航天員蔡旭哲和地面人員的配合支持下,圓滿完成約6小時的出艙活動。艙外航天服是航天員出艙活動必需的支持裝備,針對空間站任務出艙活動需求,我國自主研制的新......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