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色的硬質封面上,嵌印著線條分明的魯迅木刻肖像,3.2萬余頁魯迅手跡收藏其中,細看手跡筆法,是漢魏風骨,也富晉唐神韻——這套共78冊的《魯迅手稿全集》,陳設在“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堅定文化自信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單元內。
它是目前國內卷冊與篇幅量均列第一的手稿集,含文稿、譯稿、書信、日記、輯校古籍、輯校金石、雜編七編。
作為20世紀中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歷來為學界重視。20世紀以來,共有近30種魯迅手稿匯編成果面世。1978年至1986年間,文物出版社曾推出過60卷本《魯迅手稿全集》,涵蓋文稿、書信、日記等類別。
“雖有珠玉在前,但30余年來,魯迅研究和手稿征集整理工作屢有新發現,學界迫切希望能有一套搜羅更齊備、編校更精良、印制更精湛的新版《魯迅手稿全集》。”國家圖書館研究院院長申曉娟介紹。
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繁榮發展,為更大規模的《魯迅手稿全集》匯編提供了沃土。
2017年6月,這項工程正式啟動。工程由中宣部指導,文化和旅游部會同國家文物局組織實施,具體編輯出版工作由國家圖書館牽頭,聯合北京魯迅博物館、上海魯迅紀念館、紹興魯迅紀念館、廣州魯迅紀念館等魯迅手稿主要收藏機構共同完成,百余位專家學者參與其中。歷時四載,新版全集于2021年9月精印出版,較以前出版的魯迅手稿增加近1.5萬頁。
“全、新、真、精。”曾參與該書編輯和審校的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王錫榮這樣評價新版《魯迅手稿全集》。
“全”——凡海內外迄今發現的各類魯迅手稿、手跡均已編入。無論文學著譯還是書信,無論美術設計還是輯校古籍的手稿,從少時聽課筆記到晚年絕筆,均在其中。
“新”——匯編理念新。超越以往以文稿等完整作品為主的匯編理念,凡是魯迅借助某種書寫工具進行創作而形成的過程性產品,都收入在內,如題字、設計與題簽、批校、家用帳等。
“真”——所有收錄手稿都找到原件進行高精度掃描和審校,詳細注明名稱、時間、數量、尺寸、收藏者等信息;采用8開本彩印,保證手稿色彩保真以及90%的手稿能以原大小進行印刷。
“精”——五審五校;分典藏片和精裝版兩種形制,鎖線膠裝,每一頁都能平整地打開;封面精心選用畫家趙延年創作的魯迅木刻畫像。
魯迅生前游歷廣泛,身后備受敬仰,他的手稿資料除收錄在公藏單位外,散落在民間和海外的數量也不少。《全集》的收錄,得到了包括魯迅后人在內的多位私人收藏者的大力支持,以及海內外研究機構、圖書館、博物館的無私幫助。“還記得在北京的一個冬夜,我和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的工作人員一起會見國際友人,為掃描他們所收藏的魯迅手稿而相談甚歡的情景。”王錫榮說。
經過多方努力,一代文豪的人生歷程與精神世界,通過各個不同時期豐富多彩的手稿,得以全面、詳盡、生動地展現。
“魯迅精神是激發民族精神的寶貴財富,重溫魯迅的戰斗精神、立人思想和文化胸懷,我認為對于增強中華文化的底蘊、強健中華文化的風骨、增添中華文化的神韻,都是有益的。”申曉娟說,“我相信,越來越多這樣的精品出版物會不斷涌現。”
棕色的硬質封面上,嵌印著線條分明的魯迅木刻肖像,3.2萬余頁魯迅手跡收藏其中,細看手跡筆法,是漢魏風骨,也富晉唐神韻——這套共78冊的《魯迅手稿全集》,陳設在“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堅定文化自信建設......
棕色的硬質封面上,嵌印著線條分明的魯迅木刻肖像,3.2萬余頁魯迅手跡收藏其中,細看手跡筆法,是漢魏風骨,也富晉唐神韻——這套共78冊的《魯迅手稿全集》,陳設在“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堅定文化自信建設......
最近,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筆鑒丹心——手稿中的中國科學家精神主題展”在中國科學技術館展出。展覽以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的入藏資料為依托,展出了100多位科學家的150余件學習筆記、科研手跡......
1727年3月20日,艾薩克·牛頓去世。他生前并未留下遺囑,卻留下了總計800余萬字、凌亂不堪的手稿。這些手稿里到底寫了什么?后來輾轉流落誰手?為什么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手稿持有人對手稿內容秘而不宣?又......
12月10日~11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青年科技領袖峰會將在浙江紹興召開。同時,全球最權威的青年科技創新人才榜——《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2020......
從相關方面獲悉,4月7日凌晨5時36分,魯迅之子周海嬰在北京醫院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82歲。目前,廣電總局正緊急籌備治喪委員會。周海嬰,1929年9月生于上海,是魯迅和許廣平僅有的1個兒子,出生于1......
記得那是在1978年12月2日,錢學森先生在北京接見我和我的幾位同事的講話中,講到了培養總體人才問題,他說:對于現在的狀態,我希望總體室(注:1978年5月,錢學森先生去我工作的單位視察。后來單位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