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化硅(SiC)陶瓷結構件在各類新應用場景的需求逐漸增多。例如,核工業領域的大尺寸復雜形狀SiC陶瓷核反應堆芯;集成電路制造關鍵裝備光刻機的SiC陶瓷工件臺、導軌、反射鏡、陶瓷吸盤、手臂等;新能源鋰電池生產配套的中高端精密SiC陶瓷結構件;光伏行業生產用擴散爐配套高端精密SiC陶瓷結構件和電子半導體高端芯片生產制程用精密高純SiC陶瓷結構件。然而,由于SiC是Si-C鍵很強的共價鍵化合物,硬度僅次于金剛石,具有頗高的硬度和顯著的脆性,故精密加工難度大。因此,大尺寸、復雜異形中空結構精密SiC結構件的制備難度較高,限制了SiC陶瓷在諸如集成電路這類高端裝備制造領域中的應用,而3D打印技術可有效解決這一難題。3D打印SiC陶瓷制備技術已成為目前SiC陶瓷研究和應用的發展方向之一。3D打印SiC陶瓷主要為反應燒結SiC陶瓷,多數密度低于2.95g·cm-3,硅含量通常大于30vol%甚至高達50vol%。由于硅熔點低于1410℃,導致硅使用溫度較低,限制了3D打印SiC陶瓷在半導體領域(如LPCVD)的應用場景。
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研究員黃政仁團隊研究員陳健在前期提出高溫熔融沉積結合反應燒結3D打印SiC陶瓷的基礎上,進一步將陶瓷打印體等效碳密度從0.80 g·cm-3提高至接近理論等效碳密度0.91 g·cm-3。等效碳密度的增加致使滲硅難度呈指數級提升,直接液相滲硅易阻塞通道致使滲硅失效。近期,該團隊提出了氣相與液相滲硅聯用逐次滲硅方法,通過氣相熔滲反應形成多孔SiC殼層,避免高碳密度的陶瓷打印體在液相滲硅初期發生快速劇烈反應,同時限制液態硅與固體碳的接觸面積。這樣不會發生熔滲通道的堵塞,使得后續的液相反應可緩慢且持續進行。該研究制備的SiC陶瓷密度可達3.12 g·cm-3,硅含量降低至10vol%左右,抗彎強度和彈性模量分別達到465MPa和426GPa,力學性能與常壓固相燒結SiC陶瓷相當,可提高SiC陶瓷環境使用溫度。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歐洲陶瓷學會雜志》(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上,并申請中國發明專利2項(其中1項已授權)。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等的支持。
3D打印SiC陶瓷示意圖
氣相滲硅形成的多孔SiC殼層
采用氣相和液相聯用滲硅得到的SiC陶瓷力學性能
近日,碳化硅(SiC)產業資本市場風云再起,SiC襯底供應商江蘇超芯星半導體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超芯星)和SiC原材料廠商湖南東映碳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映碳材)分別完成數億元新一輪融資。超芯......
碳化硅(SiC)陶瓷結構件在各類新應用場景的需求逐漸增多。例如,核工業領域的大尺寸復雜形狀SiC陶瓷核反應堆芯;集成電路制造關鍵裝備光刻機的SiC陶瓷工件臺、導軌、反射鏡、陶瓷吸盤、手臂等;新能源鋰電......
碳化硅(SiC)陶瓷結構件在各類新應用場景的需求逐漸增多。例如,核工業領域的大尺寸復雜形狀SiC陶瓷核反應堆芯;集成電路制造關鍵裝備光刻機的SiC陶瓷工件臺、導軌、反射鏡、陶瓷吸盤、手臂等;新能源鋰電......
碳化硅(SiC)陶瓷結構件在各類新應用場景的需求逐漸增多。例如,核工業領域的大尺寸復雜形狀SiC陶瓷核反應堆芯;集成電路制造關鍵裝備光刻機的SiC陶瓷工件臺、導軌、反射鏡、陶瓷吸盤、手臂等;新能源鋰電......
東京大學和東京工業大學在合作研究中發現,通過在碳化硅(SiC)晶體基板表面制作單一原子層的石墨烯,然后向其上面蒸鍍鈣(在真空中層積原子)并進行加熱處理,制作出的樣品在冷卻后具備超導特性。相關論文發表在......
碳化硅(SiC)陶瓷具有耐高溫、耐磨損、耐腐蝕、耐輻照、抗氧化、熱膨脹率小和熱導率高等優異的綜合性能,在航空航天、核電、高速機車、武器裝備等關鍵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SiC陶瓷因其極高的熱穩定性和強......
在水稻超高產育種中,通常將提高莖桿的機械強度作為重要的依據。為了探討水稻莖桿的機械強度與抗壓強度的關系,本文運用光學顯微鏡、傅立葉紅外光譜和X射線能譜分析技術對12個水稻品種莖稈的形態、解剖特征和細胞......
6月5日,在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研究所(簡稱中國電科二所)生產大樓內,100臺碳化硅(SiC)單晶生長設備正在高速運行,SiC單晶就在這100臺設備里“奮力”生長。中國電科二所第一事業部主任李斌說......
以碳化硅(SiC)為代表的第三代半導體產業是全球戰略競爭新的制高點。SiC器件具有極高的耐壓水平和能量密度,可有效降低能量轉化損耗和裝置的體積重量,滿足電力傳輸、機車索引、新能源汽車、現代國防武器裝備......
近日,由第三代半導體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主辦,北京華商三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承辦的“碳化硅新型充電樁示范工程啟動暨技術與應用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原科技部副部長曹健林,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仲平,原科技部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