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蛋白偶聯受體(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在細胞信號轉導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是最大的藥物靶標蛋白質家族。GPCR被細胞外的信號分子激活后,與細胞內的效應蛋白(G蛋白、阻遏蛋白等)結合,激活多種下游信號通路,從而介導并調控人體各種生命活動。G蛋白(G protein)和阻遏蛋白(arrestin)在GPCR的信號轉導和功能調控中發揮不同的作用。其中,arrestin介導受體的脫敏和內化。近年來,隨著結構和功能研究的深入,GPCR與G蛋白的作用機制逐漸明朗,但由于研究難度大,arrestin的相關研究進展緩慢,僅有數個A類GPCR與arrestin的復合物結構被解析,制約了對于arrestin作用模式及相關生理、病理機制的深入理解。
以往研究發現,GPCR可能通過兩種方式與arrestin結合:一種為受體的跨膜結構域的核心區域以及受體的C端共同與arrestin結合,被稱為“core”構象;另外一種則由受體的C端區域單獨與arrestin作用,被稱為“tail”構象。這兩種構象被認為參與介導受體信號轉導和分子運輸的不同過程,對受體的功能發揮不同調控作用。然而,之前發表的所有GPCR與arrestin的復合物結構均為“core”構象,“tail”構象的具體作用機制不明。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吳蓓麗課題組與趙強課題組,在GPCR的信號轉導機制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arrestin的全新“tail”結合模式,并首次闡明了B類GPCR與arrestin的精細作用機制,在原子水平揭示了受體內化及囊泡內信號轉導的分子基礎,促進了對于B類受體信號轉導機制的深入理解。8月9日,相關研究成果以Tail engagement of arrestin at the glucagon receptor為題,在線發表在
《自然》(Nature)上。
B類GPCR參與調控多種重要的生理過程,其功能紊亂與糖尿病、肥胖、骨質疏松、偏頭痛等多種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該類受體可激活多種G蛋白和arrestin,從而介導不同生理過程。近年來,針對B類受體的偏向性藥物開發備受關注。這類藥物靶向特定信號通路,例如只激活G蛋白信號通路或只促進受體招募arrestin,因而具有較好的療效、較低的副作用。然而,目前B類GPCR與arrestin的結合模式以及配體的偏向性調控機制尚不清楚,對偏向性藥物設計及其藥理機制的探明造成了困難。
吳蓓麗課題組與趙強課題組長期致力于B類GPCR信號轉導機制研究,解析了胰高血糖素受體(glucagon receptor,GCGR)處于多種功能狀態的三維結構,并開展了深入的功能研究,為全面認識B類受體的配體識別、功能調控和信號轉導機制提供了重要信息,并在《自然》和《科學》上發表了多篇研究論文。在此基礎上,該聯合研究團隊進一步解析了GCGR與阻遏蛋白β-arrestin 1(βarr1)及內源性激動劑胰高血糖素(glucagon)的復合物冷凍電鏡結構。
該結構顯示,βarr1主要與位于受體C端區域的第八個螺旋(helix Ⅷ)形成緊密的相互作用,而與受體跨膜結構域的核心區完全沒有接觸,這是首次解析具有“tail”構象的GPCR-arrestin復合物結構。除了主要結合位點以外,GCGR-βarr1結構還體現出多個顯著區別于以往GPCR-arrestin結構的特點,βarr1中C端結構域的C-edge環區(loop)與受體跨膜螺旋近距離接觸,并插入細胞膜的脂分子雙層中,對于穩定復合物的“tail”構象具有重要作用。此外,一個磷酸肌醇類似物分子通過與受體的helix VIII和βarr1共同作用,充當“支架”從而進一步加強GCGR與βarr1的結合,這提示磷酸肌醇可能在arrestin介導的GPCR信號轉導中發揮作用。
該研究的另一重要成果是,與βarr1結合的GCGR處于非激活狀態,而在以往發表的所有GPCR-arrestin結構中受體均處于激活狀態。在GCGR-βarr1結構中,內源性激動劑glucagon與受體結合,但與科研人員之前解析的處于完全激活狀態的GCGR-G蛋白復合物結構相比,它的結合位點較淺、結合穩定性較差。這些差異是arrestin的不同結合模式所致,在以往的結構中arrestin伸入受體跨膜結構域的核心區域,將受體穩定在激活狀態;而βarr1僅與GCGR的C端區域作用,因此不需要受體維持其激活狀態。
研究還解析了無配體結合的GCGR-βarr1復合物結構,與結合glucagon的結構相比,受體與βarr1的結合模式完全一致,且受體同樣處于非激活態。這進一步說明βarr1以“tail”構象與GCGR結合時,不需要受體處于激活狀態。而功能實驗結果顯示,GCGR招募arrestin需要激動劑激活受體,可能是受體磷酸化所必需的,這提示βarr1可能通過其他構象與GCGR結合。上述研究體現了arrestin介導GPCR信號轉導機制的復雜性。
為了進一步探索“tail”構象在arrestin介導GCGR功能調控中的作用,研究利用生物發光共振能量轉移等研究手段,針對GCGR胞內側區域的數十個氨基酸突變,探討它們對受體上膜、內化和囊泡內信號轉導等過程的影響。實驗結果表明,位于GCGR的helix Ⅷ的氨基酸突變對于這些生理過程均產生較大影響,而受體跨膜結構域核心區的氨基酸突變則影響不大。這些數據明確了arrestin的“tail”構象在受體信號轉導和分子運輸中的重要作用,對于探索GPCR的信號轉導和功能調控機制意義重大。未來,可通過設計特異性識別不同構象狀態的偏向性藥物,實現對不同效應蛋白及信號通路的選擇性調控,從而有效降低藥物副作用、推動藥物研發。
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科學技術部、中國科學院和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等的支持。
近日,深圳大學吳松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杜洋教授等在SignalTransductionandTargetedTherapy期刊發表了題為:Gprotein-coupledreceptorsinneuro......
G蛋白偶聯受體(Gprotein-coupledreceptor,GPCR)在細胞信號轉導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是最大的藥物靶標蛋白質家族。GPCR被細胞外的信號分子激活后,與細胞內的效應蛋白(G蛋白、......
G蛋白偶聯受體(Gprotein-coupledreceptor,GPCR)在細胞信號轉導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是最大的藥物靶標蛋白質家族。GPCR被細胞外的信號分子激活后,與細胞內的效應蛋白(G蛋白、......
G蛋白偶聯受體(GPCR)的功能依賴于多種輔助蛋白的調控,如單次跨膜蛋白受體活性修飾蛋白1(RAMP1)別構調控B類GPCR的活性。黑素皮質素受體輔助蛋白家族(MRAP)包括兩個成員(MRAP1和MR......
近日,《美國化學會志》期刊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江云課題組與上海科技大學劉志杰和華甜課題組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首次通過基因密碼子擴展方法,在昆蟲細胞表達系統中實現含氟非天然氨基酸(3-三氟......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蔣軼/徐華強團隊、趙強團隊、吳蓓麗團隊、王明偉/楊德華團隊和上海科技大學趙素文團隊于NatureChemicalBiology背靠背在線發表了題目分別為”Ligandrecog......
G蛋白偶聯受體(GPCR)是目前已知的人類基因組中最大的膜蛋白家族,約30%的臨床處方藥的直接靶點是GPCR,負責80%左右的跨膜信號轉導,參與調控人體中多數病理與生理過程。GPCR主要通過G蛋白及a......
代謝型谷氨酸受體(mGlu)屬于C類G蛋白偶聯受體(GPCR)家族,是人體內最重要的神經遞質受體之一。目前在人體內共發現了8種代謝型谷氨酸受體(mGlu1-8),其功能涉及學習、記憶、情緒以及疼痛感知......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江云課題組、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于曉團隊與孫金鵬團隊,與北京大學教授金長文團隊合作,在NatureCommunications上在線發表了研究論文Structural......
2020年2月26日,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的水雯箐課題組在ACSCentralScience(2018影響因子:12.837)上發表文章,使用G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