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中國,“系統工程”這四個字已經深入人心。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錢學森,不僅是我國航天事業的奠基者與領軍人物、更被認為是我國系統科學和系統工程的開創者和奠基人。
1978年9月27日,錢學森和許國志、王壽云在《文匯報》發表《組織管理的技術——系統工程》一文。
日前,由上海交通大學與文匯報社共同主辦的“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暨錢學森《組織管理的技術——系統工程》發表40周年研討會”在上海舉行。
許多與會專家感觸說,今天重讀錢老的這篇系統工程“重磅經典要文”,深感其意義重大。在我國,錢學森創建的系統工程理論,廣泛應用于我國社會經濟的各個領域。
成熟于改革開放之初
“那時大家對我國與西方科學技術的差距有了深刻的認識,但是,對我國在組織管理技術上比發達國家落后的局面的認識還不是很清楚。”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館長錢永剛透露,錢學森就是在這樣狀態下提出了系統工程理論,為即將開啟的改革開放提供了一個思想武器。
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黨總支書記兼副館長盛懿等考證研究發現,錢學森系統工程思想, 萌芽于旅美期間參與火箭導彈研制,形成于回國后對系統工程的探索與實踐,成熟于“科學的春天”和改革開放初期。
1955年回國后,錢學森先后擔任中科院力學研究所所長、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等重要領導職務,積累了豐富的科研和生產組織管理經驗。
1978年,針對當時組織管理效率不高、社會生產力低下等現實問題,錢學森提出運用“系統工程”思想及其方法論解決這些問題,被認為既開創了系統工程的中國學派,成為社會管理不可或缺的理論依據與方法論基礎;也吹響了系統工程從航天領域走向我國社會建設各領域的號角,決定了系統工程在中國發展的基本方向與格局。
中國系統工程學會原理事長、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顧基發認為,該文第一次將國際上運籌學、系統工程和管理科學等多門相近學科用組織管理技術-系統工程統一起來,與西方的系統工程強調工程相比,更為強調組織管理。
天上地上的事,都找錢學森
錢學森當年創建的系統工程思想已經衍生出眾多分支學科,如航天系統工程、工程系統工程、軍事系統工程、農業系統工程、社會系統工程、教育系統工程、環境系統工程等等。
經過四十年的推廣、應用和發展,“系統工程”已經從概念走向理論、從理論走向實踐,從航天型號研制部門走向國家決策機構,從工程技術型號設計走向國家管理頂層設計,滲透到社會的各行各業、方方面面。
“‘天上的事,找錢學森’,我想說,地上的事也得找錢學森。”中國系統工程學會草業系統工程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李毓堂很有感觸地說。
當時,李毓堂等推動的草地牧業綜合發展示范項目,是草產業系統工程試點,在錢老不斷鼓勵和指導下,歷經十多年運作,大多數項目按照計劃達到三年建成五年見效。項目區農牧區經濟、生態、社會面貌煥然一新。得到親臨現場視察的中央、部委、省區領導人的贊評。該成果還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錢學森是中外系統工程思想之集大成者。”盛懿認為錢學森對系統科學的開創性貢獻之一是,從認識論層面,通過“從總體上把握并解決問題,使我們的工作多一點科學性和預見性,少一點片面性和盲目性”。
“系統工程思想與中國改革開放實現了同頻共振、同生共榮,顯示了強大的理論生命力。”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嚴愛云評價說,從歷史的角度看,這既是國家之需,也是時代之幸。
“得天獨厚”中的遺憾
40年來,系統工程在中國受到了兩個方面的大力倡導與推動。一是以錢學森院士為代表的學術界,一是黨和國家政府最高領導人以及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干部。在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原院長孫東川看來,一個學科受到如此特殊待遇,可謂“得天獨厚”、“舉世無雙”。
文匯報社副總編輯王勇表示,在我們前進道路上面臨錯綜復雜的外部環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這樣一個巨大而復雜系統更加需要我們學習掌握運用錢老倡導的系統工程,系統科學思想。理性應對各種挑戰,妥善化解各種風險。
“系統科學不僅是一門21世紀的科學,同時也將在21世紀引起一場組織管理革命,這場組織管理革命對現代化社會和國家管理的推動作用將是廣泛而深刻的,其意義和影響也是重大而深遠的。”我國著名系統科學家、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研究員于景元評價說。
當時正是受錢老這篇文章啟發和引導,上海交大管理學院原院長王浣塵自然、毅然、決然地從“自動控制”跨進了“系統工程”之門。
對于“系統工程”和“管理”的關系,這篇文章說得清清楚楚。但是王浣塵遺憾地發現,目前在認識和行動上,有些學者們和官員們的認知不到位,甚至經常把兩者有意無意地割裂開來。
在學位授權學科新增“管理學”門類的時候,“系統工程”未能及時被增設為一級學科,從而在發展中受到很大的制約和限制。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呂永龍研究員團隊在可持續發展研究方面又取得重要進展,其題為“中國能源相關行業碳排放變化驅動力(DriversofchangeinChina’senergy-relatedCO......
“我是1978年考上大學的,我個人伴隨著改革開放成長。我們國家改革開放的40年,是各行各業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40年,是我們這代人夢想成真的40年,也是我國建設成就震撼世界的40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康紹......
40年改革開放,100名“改革先鋒”。在12月18日召開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100名為改革開放作出突出貢獻的人員被授予“改革先鋒”稱號。令人矚目的是,在這份名單上,科技工作者有超過20位之多......
12月19日,中國科學院發布改革開放四十年40項標志性重大科技成果。中科院以“三個面向”為線索,在系統梳理改革開放40年來廣大科研人員取得的眾多重大科技成果基礎上,發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成果15項、面向......
12月18日,在舉國上下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SOLVEFORTOMORROW“探知未來”第六屆全國青年科普創新實驗暨作品大賽(以下簡稱“大賽”)在京正式啟動,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共青團中央青年發展......
科技改革成為改革開放大戰略的一個縮影,發揮了先鋒、引領和試驗田的作用。40年來,我國實現了從“跟跑”、“并跑”到部分領域“領跑”的階段式跨越,成績斐然;40年來,我國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科技實力伴隨經濟......
40年前的1978年12月,中央召開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開放后的中國經濟快速啟動,從1978年中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第11位,GDP總量約為1500億美元,人均GD......
民營企業是改革開放的重要產物。改革開放40年,中國民營經濟發揮了哪些重要作用?對未來發展信心如何?在國新辦21日舉行的“改革開放與民營經濟發展”中外記者見面會上,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正泰集團董事長......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黨中央決定表彰一批為改革開放作出杰出貢獻的個人。根據中央關于推薦改革開放杰出貢獻表彰人選的有關要求,經層層推薦、廣泛聽取意見、充分醞釀、院黨組會議研究,現將中國科學院報送中......
如今,在中國,“系統工程”這四個字已經深入人心。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錢學森,不僅是我國航天事業的奠基者與領軍人物、更被認為是我國系統科學和系統工程的開創者和奠基人。1978年9月27日,錢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