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專家研究發現肺癌轉移"密碼"
廣州軍區武漢總醫院專家最新研究發現了肺癌轉移的“密碼”:原本認為是“貼身衛士”的巨噬細胞非但不能發揮抗腫瘤作用,反而變成“奪命殺手”,誘導淋巴管生成并促進腫瘤的侵襲和轉移。
肺癌已在全球范圍內成為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肺癌極易發生區域性淋巴結和遠處器官轉移,患者就診時多數已是晚期。巨噬細胞過去被認為不僅可直接殺傷腫瘤細胞,而且能“喚醒”機體沉睡的免疫系統清除腫瘤,是人體對付腫瘤的第一道防線。
廣州軍區武漢總醫院章必成博士領銜的課題組研究發現,肺癌周邊的新生淋巴管是促進腫瘤向淋巴結轉移的必經之路,在此過程中,作為“貼身衛士”的巨噬細胞已經“變質”為推波助瀾的“幫兇”。臨床研究證實,檢測這些已經“變質”的巨噬細胞和肺癌周邊新生淋巴管的數量可以預測肺癌患者的預后。國際著名期刊《臨床》日前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
湖北省抗癌協會癌癥康復與姑息治療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高建飛教授介紹,這一研究成果不僅打破了既往研究多聚焦在腫瘤細胞本身的慣例,而且破譯了肺癌發生轉移的部分密碼,使肺癌間質中的巨噬細胞有望成為腫瘤治療的新靶點。如果通過外用藥物恢復其“貼身衛士”的本來面目,抑制肺癌淋巴管生成,有望抑制肺癌轉移。
大約三分之一的心臟病患者存在睡眠問題。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在新一期《科學》雜志發表論文稱,心臟病會影響松果體中睡眠荷爾蒙褪黑激素的產生。心臟和松果體兩個器官之間的聯系在于頸部的神經節。這項......
大約三分之一的心臟病患者存在睡眠問題。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在新一期《科學》雜志發表論文稱,心臟病會影響松果體中睡眠荷爾蒙褪黑激素的產生。心臟和松果體兩個器官之間的聯系在于頸部的神經節。這項......
6月12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閻錫蘊院士課題組在《細胞與分子免疫》(Cellular&MolecularImmunology)上,發表了題為AsubpopulationofCD146+&......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的科研人員開發出一種微流控設備“脾臟芯片”,可模擬急性脾隔離現象。這種設備采用模擬內皮間縫隙的S芯片和模擬巨噬細胞的M芯片兩個模塊來模擬脾的過濾功......
闡明巨噬細胞如何有效地吞食癌細胞對設計下一代腫瘤免疫治療有重要意義。近日,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蘇士成教授團隊發現線粒體分裂通過改變吞噬機器兩個重要成分WIP和WASP相變,從而促進巨噬細胞吞食癌細胞......
免疫治療為腫瘤治療帶來革命。目前,主流的免疫治療是促進T細胞對癌細胞的細胞毒性作用,誘導免疫細胞吞噬癌細胞成為下一代免疫治療的重要思路。許多治療性單克隆抗體能誘導巨噬細胞吞食癌細胞(1),其作用機制主......
對調節腫瘤微環境(TME)的腫瘤細胞衍生的小細胞外囊泡(sEV)的研究為頭頸部鱗狀細胞癌(HNSCC)的靶向治療提供了策略。2022年5月6日,上海交通大學嚴明及陳萬濤共同通訊在JournalofEx......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閻錫蘊課題組在AdvancedScience上,發表了題為CD146AssociateswithGp130toControlaMacrophagePro-in......
近期,復旦大學研究團隊在《ACSNano》上發表了題為“SequentiallyTriggeredBacterialOuterMembraneVesiclesforMacrophageMetaboli......
近期,復旦大學研究團隊在《ACSNano》上發表了題為“SequentiallyTriggeredBacterialOuterMembraneVesiclesforMacrophageMetab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