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2-05-16 16:08 原文鏈接: 專家詳解初夏異常天氣:何以南方暴雨北方寒

    連日來,我國南方強降雨持續,其中廣東多地遭遇大暴雨或特大暴雨,部分地區降雨量超50年一遇。相較于南方,北方近日則遭遇“立夏寒”,山西、河北、內蒙古等地氣溫未來幾天或創近30年來同期新低,部分地區出現降雪。今年5月的天氣到底怎么了?

    強降雨:冷暖對峙加風暴助力

    5月10日以來,華南等地遭遇了今年入汛以來最強降雨過程,涉及范圍廣、持續時間長、累積雨量大、致災風險高,局地日降雨量突破歷史同期極值。中央氣象臺在11日發布了近十年最早的暴雨橙色預警。目前已有個別站點突破5月日雨量極值,旬雨量突破歷史極值可能性很大。

    據中央氣象臺專家介紹,冷暖空氣對峙是形成本次降雨最主要的原因。強大的南海季風與南下的冷空氣在華南一帶交匯,冷空氣阻擋暖濕氣流,雙方在一定范圍內僵持不下,因此出現同一片區域持續降雨的局面。冷暖氣流對峙劇烈,大大增強了暴雨出現的概率,也增加了極端性。

    孟加拉灣風暴“阿薩尼”對本次過程起到了遠距離輸送暖濕氣流的作用。專家解釋,孟加拉灣風暴帶來的影響具有兩面性:一是在強盛時期,孟加拉灣風暴像一個“抽水機”,有助于使跨越赤道而來的索馬里急流加速,利于加快季風爆發的進程。但同時,季風攜帶的充沛水汽因孟加拉灣風暴自身的強大而被席卷吸收,削弱了索馬里急流越過風暴繼續東進中南半島和南海的氣勢;二是在消亡期,孟加拉灣風暴減弱消失,東進季風少了“攔路虎”,可以更加順暢地向東發展,來到南海、中南半島一帶,進而影響我國降雨態勢。這也是12日至13日華南地區雨勢增強、降雨范圍進一步擴大的原因之一。

    下一步如何發展?專家分析,預計未來幾天,華南強降雨范圍將逐漸縮小、強度減弱,但華南沿海仍有暴雨到大暴雨。15日之后,強降雨過程基本結束,華南地區大部將轉為多云或小雨天氣。

    “五月寒”:東亞冷空氣勢力強勁

    5月初,我國中東部經歷了一輪升溫浪潮,華北、黃淮等地體驗了一回“超前版夏天”,但進入立夏節氣后,不少地區又感受到了歷史同期少見的“五月寒”。

    “5月上旬,全國2000多個國家氣象站里,有170多個站點在5月上旬某一日的最高氣溫,打破了有歷史記錄以來的同期最高氣溫最低值記錄。”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張濤說。

    多地正在經歷“最涼爽初夏”。以北京為例,北京5月上旬的平均最高氣溫為24.9℃,但5月8日北京最高氣溫僅為13.7℃。據統計,往年5月中旬冷空氣較少越過長江以南,即使過了長江,也基本不會翻過南嶺。這次的大陸冷性氣團在5月中旬一路南下至南海中部,甚至向西南越過云南直達緬甸,這不僅在5月顯得異常,在冷空氣強大的冬季都是十分罕見。

    究其背后的原因,從大氣環流來看,直接原因是冷空氣在東亞勢力強勁,高空東北冷渦引導冷空氣南下,并且源源不斷地持續補充輸送,與立夏的陽光博弈,壓制我國中東部地區的氣溫回升速度。預計未來一周,北方氣溫逐漸因冷空氣變弱晴曬多而回溫正常,但南方氣溫偏低的情況還會持續,甚至會進一步加劇。

    “東北亞這一大尺度、強盛的干冷氣團是造成偏冷的原因,為什么它這么強,從直接原因來說是大氣環流異常,但大氣環流又為什么表現為這樣,目前則很難解釋。”據張濤介紹,“中高緯度西風帶環流像海浪一樣,一直在波動,波浪起伏有高低,且波浪有波峰和波谷,它們決定了冷暖。從長期看,某個地方某個時節出現什么情況都是有可能的。因此,假如多數年份是低波谷的地方某一年出現了高波峰,可以說是少見甚至罕見,但跟不正常的含義還是有區別,今年的情況正是如此。目前我們可以說,在這個季節出現這樣的環流影響較為罕見。”

    專家表示,南方氣溫持續偏低,雖不像冬春季節劇烈降溫體感明顯,但仍有涼意,公眾需注意增添衣物。而陽光給力的北方地區將在15日左右迎來明顯回溫,大部地區會回到較常年同期稍偏暖的程度。

    相關文章

    大堡礁溫度過去10年最熱

    大堡礁的白化珊瑚。圖片來源:奧夫·豪格-古德博格/《自然》科技日報北京8月7日電(記者張夢然)《自然》7日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過去10年里澳大利亞大堡礁內部和周圍水溫是過去400年里最熱的。這些變化增......

    專家分析:為何近年來極端性降雨不再罕見?

    進入汛期,我國多地頻現極端降雨,為何近年來極端性降雨不再罕見?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原氣象服務首席專家朱定真:大家感覺現在極端性降雨好像越來越頻繁。首先是在全球變暖這個大背景下,因為暖空氣里面含水......

    每日時間變長了?氣候變化或干擾地球自轉

    來自瑞士和美國等國家的科學家,利用人工智能(AI)技術監測了氣候變化對地球自轉的影響。根據研究結果,他們認為,人為造成的氣候變化正在不斷擾亂地球的自轉,導致每日時長(即日長)變長。隨著氣候變化加劇,這......

    《自然》:氣候變化或導致海草減少,進而損害生態系統完整性

    近日發表在英國《自然·通訊》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發現,氣候變化可能導致褐藻和海草的全球分布范圍縮減。這一研究為氣候變化對海洋生物產生普遍影響提供了新證據。褐藻和海草是構建海洋生態系統的關鍵植物,它們參與......

    研究發現植物可通過恒定葉片生長和衰老時間比例適應氣候變化

    合理的時間分配是推動個人與社會進步的主觀能動行為。對植物而言,這種時間分配策略可能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通過自然選擇形成。然而,長期以來,生態學研究更多關注植物在物質資源方面的利用策略,如碳、水、養分的分......

    國際最新研究:極端野火發生頻率和強度過去20年或增加一倍

    中新網北京6月25日電(記者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生態與演化》最新發表一篇氣候變化研究論文稱,極端野火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在過去20年里可能增加了一倍,而且這類事件的6個最極端年份......

    科學家發現植物抵抗氣候變化的時間機制

    近日,《科學進展》刊發了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簡稱青藏高原所)生態系統功能與全球變化團隊最新研究成果。研究發現,盡管氣候變暖導致植物生長季節延長,但植物仍能保持葉片生長和衰老時間的穩定平衡,即......

    歐洲綠黨敗選,氣候行動能否持續

    根據臨時選舉結果,歐洲綠黨在歐洲議會選舉中遭受了重大損失,而極右翼政黨則取得了巨大進展。據《自然》報道,盡管氣候變化對整個歐盟的選民來說是一個不那么重要的問題,但研究人員表示,新議會不太可能廢除關鍵的......

    過去十年,人類活動導致全球變暖速度創新高

    作為德國煤炭淘汰計劃的一部分,SchwarzePumpe褐煤發電廠將于2038年關閉。圖片來源:美國太空網科技日報北京6月5日電 (記者張佳欣)由英國利茲大學牽頭編寫的第二份年度《全球氣候變......

    新加坡航空公司航班緊急迫降事件引思索氣候變化會讓飛行遭遇更多更強湍流嗎

    近日,新加坡航空公司一架航班在從英國希思羅機場飛至新加坡樟宜機場的途中,遭遇嚴重湍流迫降曼谷素萬那普機場。事故造成2人死亡,數十人受傷。數據顯示,飛行高度在數分鐘內急速下降約2133米,人和物體都被拋......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