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6-06-01 14:49 原文鏈接: 專訪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林東昕院士

      近年來在精準醫療領域的研究和投資熱度不減。尤其是針對癌癥的早期診斷技術的開發如基因篩查等開始受到廣泛的關注,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投身其中。對于各類癌癥發生的分子機制以及易感基因的研究則是這項技術的關鍵環節。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病因及癌變研究室主任林東昕院士是腫瘤病因學領域的資深學者。林院士多年來致力于探索常見腫瘤發生發展及其遺傳易感性的分子機制,較系統地研究了致癌物代謝、DNA修復、細胞周期和凋亡控制、腫瘤免疫等系統的基因遺傳變異與肺癌、食管癌、胃癌、乳腺癌、結-直腸癌等常見腫瘤發生和發展的關系。有多篇論文發表在遺傳學領域頂級期刊Nature Genetics。林院士將應邀出席“2016(第二屆)精準醫療研討會”,并做題為"胰腺癌易感基因BACH1的功能研究"的演講。

      此次生物谷有幸采訪到了林院士,請他與我們分享對于惡性腫瘤精準醫療研究的看法。

      生物谷:林院士,您好!非常感謝您出席 "2016(第二屆)精準醫療研討會",并接收本次專訪。您在揭示我國食管癌、胰腺癌、肺癌等重要腫瘤的遺傳易感基因,易感基因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以及遺傳變異對腫瘤放化療療效和預后的影響的等領域取得非常大的成就,請您為大家分享一下您近幾年的主要研究內容。

      回答:我是做腫瘤病因學研究的,就是探索是什么原因使人發生各種癌癥以及為什么有些人發生癌癥,而另一些人在同樣的生活環境下則不發生癌癥。最近幾年我們主要從基因組變異入手,針對我國比較常見的食管癌、肺癌以及惡性度最高的胰腺癌等進行研究,力圖通過比較癌癥患者和正常對照的基因組差異,找到與這些癌癥相關的基因(易感基因),并通過分子機制研究,闡明易感基因導致癌癥發生的作用原理。我們主導或參與了多種常見腫瘤遺傳易感性因素的研究,包括食管癌、喉癌、肺癌、胰腺癌、肝癌等,這些研究結果都發表在《自然遺傳學》期刊。例如,在食管癌的研究中,我們通過一萬余例食管癌的多中心篩查和驗證,發現了十幾個易感位點。特別是發現代謝解毒酒精的乙醇脫氫酶基因(ADH1B)和乙醛脫氫酶基因(ALDH2)變異與飲酒有顯著的交互作用,這是個典型的基因-環境交互作用的例子。飲酒是上消化道和上呼吸道癌癥的重要危險因素,我們的研究結果提示,基因變異者若經常飲酒發生食管癌的風險將顯著增高,而不飲酒或少飲酒可有效預防食管癌。揭示癌癥遺傳易感性不但對闡明癌癥發生發展個體差異的原因有重要理論意義,而且對識別高風險人群和個體進行精準預防和早期篩查有應用價值。此外,個人的遺傳背景對藥物治療以及疾病的預后也有顯著影響,我們在這方面也進行有效研究。例如我們發現一些DNA修復基因遺傳變異與食管癌以及肺癌的放化療敏感性相關;發現鋅離子轉運蛋白SLC39A6基因變異與食管癌患者預后相關(發表于《自然遺傳學》)。我們實驗室目前主要從事兩方面的研究工作,一是對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發現的腫瘤易感基因進行深入的生物學功能分析力圖闡明作用機制,二是整合各種組學平臺產生的數據包括GWAS數據、全基因組測序數據、轉錄組測序數據、全基因組DNA甲基化數據等,較全面分析特定腫瘤發生發展過程中基因組的改變,以及這些改變與臨床療效及疾病結局的關系。

      生物谷:美國去年提出"精準醫療計劃" 推動個體化基因組學研究,依據個人基因信息為癌癥及其他疾病患者制定個體醫療方案,主要集中在腫瘤的精準診斷、精準治療、精準預后預測上。在我國,精準醫學也已被納入"十三五"重大科技專項,與美國相比,我國的精準醫學計劃有哪些不同和特點?

      回答:我沒有參與我國精準醫學計劃專項的規劃工作,只是從相關介紹和公布的專項指南上了解情況。我個人以為概念上沒有什么區別,可能在內容上有些延伸或者說是外延,就是說我們這個計劃不限于基因組學。

      生物谷:我們經常聽到精準醫學,精準醫療的說法,"精準醫學"和"精準醫療"一字之差,兩者有什么本質上的區別嗎?還是說只是一體兩表的概念之差?

      回答:我個人比較認同用精準醫療,醫療治病存在診斷的準確不準確,用藥的對癥不對癥,精準不精準。而"醫學"是科學門類,是研究生老病死及其一系列相關問題的科學,一般不說精準某個科學。所以人家說的"precision medicine"我們翻譯成"精準醫療"好像更達意。

      生物谷:在您的研究中,提出復雜性疾病是由環境因素、遺傳因素等引起的,運用遺傳易感標志和環境因素建立高危人群的風險預測模型刻不容緩,您能為大家分享一下您在此方面的成果和未來的的研究計劃嗎?

      回答:就腫瘤這類復雜性疾病來說,病因也非常復雜。但歸結起來也就是環境(包括生活方式)因素和個人遺傳因素。癌癥分布的地域差異、移民流行病學、體外細胞惡性轉化以及動物的人類癌癥模型等都證明環境中某些因素致癌;然而,處于相似環境中的人群只有小部分人發生癌癥,說明個人的自身因素也很重要。目前科學界對癌癥病因的總體認識是,癌癥是環境因素與遺傳因素交互作用引起的。這個認識在概念上是清楚的,為認識癌癥是可以預防的以及如何進行預防提供了理論基礎。運用遺傳易感標志和環境因素建立高危人群的風險預測模型是精準預防的重要步驟,確實刻不容緩,我們也做了一些初步的嘗試。但這個事情并不簡單,目前仍然具有很大的挑戰性,原因是引起特定癌癥的兩方面因素還沒有完全被闡明,還有待更多的研究揭示和正確資料的積累。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來的預測模型是否有效可用,需要進行前瞻性的設計驗證,這需要更長的時間和大樣本人群以及周密的實驗設計。好在國家的"十三.五"慢病重大專項設立了此類研究內容,我想經過該領域科學家的共同努力,能獲得預期的成果。

      生物谷: 您在本次精準醫療會議上做"胰腺癌易感基因BACH1的功能研究"的主題報告,將為我們分享易感基因BACH1的最新研究進展,摘要中提到胰腺癌的早期發現和診斷極其困難,易感基因BACH1是否有望或者已經成為胰腺癌早期診斷的標志物?

      回答:我們對胰腺癌非常關注,近幾年從病因學和遺傳易感性的角度進行了一些研究,2012年我們在《自然遺傳學》報告了GWAS結果,發現了5個相關的易感基因,其中關聯最強的就是BACH1,我們對這個基因很感興趣,所以進行了進一步的功能研究,試圖闡明它為什么與胰腺癌有關,獲得了一些有趣的結果,在會上與大家分享。我們最近還鑒定出一個與胰腺癌易感性相關的基因間長鏈非編碼RNA,并揭示其可增強PTPN11(又名SHP2)與E3泛素連接酶PRPF9之間的互作,通過泛素化作用促進PTPN11降解,減少SRC-ERK致癌信號通路激活、促進依賴STAT1的抗癌信號功能。該lincRNA變異為miR-231提供了結合位點,因此其抑制腫瘤發生的作用減弱(《自然遺傳學》5月23日在線發表)。這些工作揭示了與胰腺癌相關的遺傳變異,可能對胰腺癌早期篩查有所幫助。

      生物谷: 胰腺癌作為惡性程度非常高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具有發現晚、生存率低、預后差的特點,發病率和死亡率近年來明顯上升,全基因組篩查和大樣本多中心驗證相結合的方法,在胰腺癌的精準診斷方面有哪些優勢,發揮了哪些作用?

      回答:確實正如你所說的,胰腺癌目前預后最不好,早發現不容易。全基因組篩查和大樣本多中心驗證尋找與胰腺癌相關的基因變異有望提供標志物,協助早期篩查高危個體和病因學預防等,對于精準診斷目前還沒有這個作用,尚需各學科共同努力。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