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7-06-14 15:28 原文鏈接: 專訪秦大河院士:揭開“冰雪巨人”的神秘面紗

      中國徒步橫穿南極大陸第一人、世界著名冰川學家、世界上唯一全部擁有南極地表一米以下冰雪標本的科學家、南極英雄這幾個耀眼標簽匯集起來,勾繪出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不同凡響的科研生涯。

      秦大河院士為商務印書館發售的新書——《南極洲:從英雄時代到科學時代》作序,并應商務印書館南寧分館和廣西科技館的邀請,近日來南寧做科普交流。他在接受記者專訪時,重溫當年徒步橫穿南極科學考察的經歷,呼吁各方關注全球變暖問題,并希望中國砥礪奮進從南極研究大國變成研究強國。

      A 為參加南極科考 他拔掉了10顆牙齒

      1989年,毛遂自薦爭取到徒步科考探險南極的名額后,秦大河的心情喜憂參半。南極是個兇險的“冰雪巨人”,之前已經有許多探求其奧妙的勇士獻出了生命,如今要徒步征服它,科考隊員心里都沒有底。

      “但作為一名科學工作者,我為能夠受派遣參加這一歷史性的活動而感到榮幸。無論遇到什么艱難險阻,即便發生意外,我也絕不后悔。”樸實的話語里飽含著一位知識分子立志獻身南極科學考察事業的決心。

      秦大河和我們分享了南極科考中一些刻骨銘心、險象環生的故事。

      秦大河出征前遇到的第一個“攔路虎”是牙齒。“要參加徒步橫穿南極的科學考察團,我身體其他方面都沒問題,就是牙齒有毛病。”秦大河告訴記者,因為南極內陸沒有醫療條件,徒步過程中一旦牙齒出問題吃不下東西,生命就會受到威脅,所以對牙齒要求格外嚴。為了以防萬一,美國醫生建議拔掉所有有“嫌疑”的牙齒。“如果不拔牙就不能參加,怎么辦?為了我喜歡的科研事業,我拔了10顆牙。”

      在橫穿南極之初,秦大河沒學會滑雪,在雪地里行進,沒有滑雪板不堪設想,怎么辦?只能踏在滑雪板上跑著前進,這比起在陸地上跑步不知要難多少倍,秦大河幾乎每兩分鐘就摔倒一次,體力消耗可想而知。有時候他累得實在抬不起腿了,就把自己拴在雪橇上拖一段路。也不知道摔了多少個跟頭、流了多少汗,一個月以后,秦大河迎來了欣喜若狂的一刻,他可以全天滑雪了。

      科考隊員吃什么?他們的食品很簡單,主食是一種壓縮食品,一餐只吃一塊。“我們每天要攝取6000大卡的熱量。盡管這種東西很難吃,但大家皺著眉頭強行吞下去,同時還吃一些堅果和巧克力補充能量。3個月以后,我的體重減少了15公斤。平時我們和衣而睡,沒有察覺自己身體的變化,到104天時,途經一個考察站,安排我們吃飯后洗澡,我才發現自己已經是皮包骨。”秦大河說。可是他“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

      科考隊每天平均要走48公里。秦大河頂著肆虐的狂風,每55公里挖掘一個1米深的雪坑,觀察記錄雪層剖面,采集雪樣。幾個月下來,3把鐵锨都挖壞了。每獲一個數據、每照一張觀測照片、每采集一個雪樣都要付出巨大代價。科考隊為加速前進,必須輕裝前行。為了保住采得的珍貴雪樣,秦大河寧可丟掉自己的衣服,也盡可能多把采樣瓶藏在枕頭里。同行的法國隊員稱他是“瘋狂的科學家”。

      “瘋狂”的代價換來的是秦大河圓滿地完成了沿考察路線進行觀測和冰雪采樣工作,特別是采集到南極洲“不可接近地區”內的珍貴冰雪樣品。800多個珍貴的雪樣,迄今為止仍是世界唯一的。

      B 為認識南極,他們緊握開啟神秘寶庫的金鑰匙

      “教你10秒鐘記住南極洲版圖的方法,把你的左手大拇指伸出來,其他4個手指半握拳,這就是南極洲大概的輪廓,大拇指代表狹長的半島,手掌及半握的拳頭是南極大陸。”秦大河形象的比劃讓記者快速記住了神秘遙遠的“冰雪巨人”的樣子。

      揭開“冰雪巨人”神秘的面紗是秦大河畢生的追求。800多個珍貴雪樣是他開啟神秘寶庫的金鑰匙。

      “冰雪巨人”的魔力是它對全球環境和氣候有重大影響。南極洲大陸大約有1400萬平方公里,到了冬季,冰蓋可以向外擴展兩三倍,冰蓋會把90%以上的太陽短波輻射反射回去,這對全球熱量平衡有很大作用,從而影響全球氣候變化。此外,南極洲的冰并非一成不變,南極冰蓋上的降雪不會融化,年復一年,在低溫和重力作用下,雪的密度逐漸增加,最后形成冰川冰。在這個過程中,來自大氣乃至外太空物質都會首先沉降到冰蓋表面雪內。因此,采集雪坑和表層雪樣,結合剖面上雪的物理結構變化,再加上對雪樣進行化學分析,可以獲得地球氣候環境變化的許多定量的信息,這對于冰川學和氣候變化研究有重要意義。南大洋底層冷水可以降到海下幾千米,通過海洋環流折返回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這是全球的海洋循環。這個力量非同小可。中國北面的整個歐洲、西伯利亞,它們雖然緯度很高但四季分明,原因何在?就是環流傳送帶產生的作用。環流傳送帶直接驅動了大洋環流的冷熱水循環,對全球氣候的影響特別重要。

      用聚寶盆來形容南極地區資源的豐富很貼切。除了不可再生的礦產資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氣之外,還有大量的生物資源如魚蝦。這既是一種資源,又是生態系統的重要部分。從大氣、冰雪、海洋到生態系統、礦產資源,人類的一切都和南極密切相關,這些元素在保持地區生態平衡、氣候穩定、可持續發展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C 為保護地球 我國南極研究駛上快車道

      當問及南極研究的進展,秦大河稱今非昔比:“原來乘船去南極考察要幾年時間,現在搭飛機一周就能到;科研人員借助衛星、遙感、雷達等先進設備開展研究,鳥槍換炮了。但時間的縮短、設備的先進不代表任務的減輕,科研工作仍然艱巨。”

      南極冰蓋究竟是什么時候形成的?冰增加了還是減少了……仍是未知數。科學考察開始從宏觀轉向微觀、從定性轉到定量的研究。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變暖研究日漸深入,南極以其不可替代的稟賦,為人類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地球環境這一科學問題做出了獨特的貢獻。進入21世紀,南極研究面臨更多難題,研究這些科學難題,需要全世界科學家,更需要年輕一代的積極參與。

      如今大氣污染、霧霾天氣等問題都與人類無節制地破壞自然界有關,氣候變暖必定導致南極冰融化。理論上說,南極的冰全部融化成水可以使全球海平面上升50-60米,這對人類來說是一場災難。各國應該共同行動保護地球。而在這個過程中,南北極的分量很重。

      我國南極科考成效如何,在全球達到什么水準?秦大河介紹,中國于1984年在南極半島頂端建立第一個中國南極考察站——長城站,距今33年。近年來,中國的南極研究駛上了快車道。隊伍從零開始,至今每年保持有二三百人的科考隊去南極考察,中國擁有了自己的南極考察船“雪龍號”,并緊鑼密鼓地建造自己的破冰船。中國在南極已有3個站點,一支很年輕的研究隊伍活躍在南極研究的舞臺上,學科覆蓋面從天文到大氣科學,冰雪到生態生物、海洋、地球物理等。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中國南極考察隊環南極繞行,飛機的航測效果很好。秦大河表示:“目前中國在南北極的研究可以說是世界大國但還不是強國,南極研究從跟跑到領跑仍任重道遠。希望年輕人砥礪前行,實現大國向強國的轉化。”

    相關文章

    冬殘奧會秦大河院士團隊從容應對升溫挑戰

    冬殘奧會接近尾聲,除了冰雪健兒們的精彩發揮,幕后的各個環節都有科技護航。中國的冬殘奧會究竟儲存了多少人造雪?造雪的成本是多少?這些儲備雪用上了嗎?估計這是很多人都感興趣的問題。實際上,從3月6日開始,......

    秦大河院士親率“IPCC”作者團隊授課國科大

    “IPCC專家答疑,實實在在的硬課(現在講話的是秦大河院士)!!”2017年6月2日,是《氣候變化科學概論》的最后一節課,資源與環境學院2016級研究生鞏晨在朋友圈中發出這樣的感嘆,配上一張圖片——照......

    專訪秦大河院士:揭開“冰雪巨人”的神秘面紗

    中國徒步橫穿南極大陸第一人、世界著名冰川學家、世界上唯一全部擁有南極地表一米以下冰雪標本的科學家、南極英雄這幾個耀眼標簽匯集起來,勾繪出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不同凡響的科研生涯。秦大河院士為商務印書館發......

    中國科學家秦大河獲沃爾沃環境獎

    瑞典沃爾沃環境獎基金會10月21日宣布,中國冰川學和氣候學專家秦大河獲得2013年度沃爾沃環境獎,以表彰他在氣候變化領域所作的貢獻。評委會在當天發表的公報中說:“秦大河博士長期為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

    秦大河院士當選未來地球計劃科委會委員

        經中國科協推薦,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于2013年5月正式當選國際科聯未來地球計劃(FutureEarth)科學委員會委員。未來地球計劃是......

    秦大河院士:資源分配模式切勿走極端

    國家科技計劃項目“法人責任制”的推行步伐正在迫近。據了解,一些部委的某些項目已經在實行“法人責任制”。這實際上增加了研究所法人的責任和資源分配的權力。但事情往往有利有弊。在兩院院士大會上,中科院院士秦......

    秦大河:發展中國家亟待提升極端氣候應對能力

    聯合國下屬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一工作組聯合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日前在烏干達首都坎帕拉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指出,當前發展中國家在極端氣候事件中損失較大,需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應對......

    秦大河院士當選美國氣象學會榮譽會員

    近日,美國氣象學會公布2011年美國氣象學會各獎項名單,中國科學院院士、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當選為美國氣象學會榮譽會員。據悉,根據美國氣象學會規定,其榮譽會員必須在大氣及相關的海洋或水文科學方......

    大連化物所舉辦“氣候變化科學與可持續發展”主題報告會

    為熱烈慶祝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文化講壇成功舉辦50期,結合當前大力提倡節能減排、低碳生活的國內形勢,7月14日上午,該所特別邀請了我國著名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來所做“氣候變化科學與可持續......

    秦大河院士出席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儀式

    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儀式近日在挪威首都奧斯陸舉行,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獲得2007年度諾貝爾和平獎,其主要貢獻是近20年來IPCC先后4次發布評估報告,告誡世人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性,以及目......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