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0-07-20 15:14 原文鏈接: 兩岸清華大學校長首度會面共商百年校慶

    北京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左)和新竹清華大學校長陳力俊同為物理學家,兩人只差一歲。

      綜合臺灣《聯合報》報道,近六十年后,為了共商建校百年校慶,北京清華大學校長與臺灣新竹清華大學校長日前首度在臺灣會面,暢談兩校的同與不同。

    內外神似 兩校長一見如故

      “我們一見如故!”北京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曾經來臺訪問七天,幾乎天天與新竹清華大學校長陳力俊見面。陳力俊流露南方人的溫文爾雅,顧秉林則有東北人的直爽豪邁。雖是初識,談起兩校未來、對學生的看法,想法不謀而合。

      兩校校長背景相似。顧秉林與陳力俊同為物理學家,各是兩岸最受敬重的中國科學院與“中央研究院”院士;年齡也相仿,顧秉林只比陳力俊長一歲。

      兩校校風共同點更多,校訓、校歌、校徽自不待言,發展路線也很相似:都先發展理工、再補足人文養分。另外,兩校不僅內在精神神似,就連“外表”也同樣傾國傾城,都是兩岸票選“最美大學”。

      “一個學校潛在的精神文化,主導很長的歷史時期。”顧秉林認為,校訓、校歌是學校的“潛在的精神文化”,潛移默化中靜靜引領兩校。而如北京清華大學著名景點“水木清華”,雖然新竹清華大學人無緣目睹康熙御筆所提的“水木清華”匾額,但這四字仍深植心中飄散芬芳,成就清大幽美的校園風光。

      兩校的相似點讓人驚嘆冥冥天意,不同處則讓人憂心臺灣的競爭力。陳力俊雖以“社會進化過程的早晚”為由,解釋臺灣學生不如大陸學生用功、有企圖心,但話里聽得出擔憂。而北京清華大學投注在每個學生身上的經費是新竹清華大學的兩倍,陳力俊更直接點名“教育政策要檢討”。

    優勢互補 可能性很多

      兩位校長在接受采訪時都表示,兩校可以借鑒對方,優勢互補。

      顧秉林謙遜地說,臺灣清華大學跨領域、學科的方向很值得學習,北京清華大學相較起來比較“固化”。這次來臺灣,同行的研發長便到新竹清華專門研究這件事。

      陳力俊則表示,北京清華大學的宏觀規劃,很值得效法。北京清華有美術學院、傳播學院、又有醫學院,一步步地擴充。但臺灣做這些事情比較困難。他說,世界上沒有學校像我們這樣,分開這么久;卻因為同根同源,很能夠融合,還能夠互補。

      陳力俊還透露,兩校合作的可能性很多,新竹清華現在準備與北京清華建立共同實驗室,期許做“東方的貝爾實驗室”。

      針對兩岸學生用功程度的對比,陳力俊以其親身經歷說,我到北京清華,發現學生都在念書,圖書館、教室里都是滿滿的學生、都在念書。“臺灣早期是這樣,現在不再是這樣”。

      顧秉林解釋說,大陸學生確實特別用功。這跟經濟發展有關,我們百分之七十的人無法讀大學。

      顧秉林還說,臺灣學生有禮貌、給人謙虛、好學印象,思想上比較活躍。

      此外,臺灣即將開放陸生赴臺及采認大陸學歷,對此,兩位校長表示,“愈開放愈好”,“臺灣腳步太慢”。

    新聞背景

      1908年,在清廷駐美公使梁誠、容閎奔走之下,美國國會通過退還庚子賠款(約一千四百八十余萬美元),全數用于中國留學生赴美之費用。三年后中美用這筆款項在北京創辦“清華學堂”,這便是北京清華大學的前身。1956年,臺當局“行政院”敦請在美的北京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返臺主持復校,誕生新竹清華大學。

    相關文章

    2025QS世界大學排名發布:清華北大躋身前20

    世界高等教育研究機構QuacquarelliSymonds(QS)發布2025QS世界大學排名,麻省理工學院MIT連續12年被評為世界上最好大學。中國方面共有107所大學上榜,近7成中國內地大學排名上......

    清華大學研制出世界首款具仿生三維架構電子皮膚

    科技日報北京6月5日電 (記者華凌)記者5日從清華大學獲悉,該校航天航空學院、柔性電子技術實驗室張一慧教授課題組,創新性研制出具有仿生三維架構的新型電子皮膚系統,可在物理層面實現對多種機械信......

    我國科學家研制出首款具仿生三維架構的電子皮膚

    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柔性電子技術實驗室張一慧教授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研制出具有仿生三維架構的新型電子皮膚系統,可在物理層面實現對壓力、摩擦力和應變三種力學信號的同步解碼和感知,對壓力位置的感知分辨率約......

    朱邦芬院士:有利學者培養科研品味的環境尚待形成

    時下,隨著2024年春季學期進入尾聲,一批年輕學子即將結束自己的求學生涯,進入科研崗位。同時,有更多年輕學子會在不久后開啟自己的研究生學業。在此過程中,他們是否知道自己更適合哪些科研領域、選擇何種科研......

    朱邦芬:有利學者培養科研品味的環境尚待形成

    時下,隨著2024年春季學期進入尾聲,一批年輕學子即將結束自己的求學生涯,進入科研崗位。同時,有更多年輕學子會在不久后開啟自己的研究生學業。在此過程中,他們是否知道自己更適合哪些科研領域、選擇何種科研......

    36歲獲杰青資助時隔一年他再發Science

    人體皮膚對機械刺激的感知源于機械感受器的傳導,它將外力轉化為電信號。雖然模仿這些機械感受器的空間分布可以使電子皮膚的發展能夠解耦感應法向/剪切力和應變,但它仍然難以捉摸。2024年5月30日,清華大學......

    一天2篇Nature+封面清華大學兩團隊最新科研突破

    大量子位容量和單個讀出能力是大規模量子計算和模擬的兩個關鍵要求。作為量子信息處理的主要物理平臺之一,離子阱已經在一維Paul阱中實現了數十個具有位置分辨讀出的離子的量子模擬,在二維(2D)Pennin......

    又“土”又甜!這位清華博士用混凝土戒指求婚成功

    在清華大學畢業活動現場一位博士畢業生拿出一枚自己親手制作的混凝土戒指向愛人求婚并告訴所有人“這枚戒指就像我們的愛100年不腐蝕不變質”2016年清華大學畢業生啟航獎頒獎典禮現場,金獎獲得者姚國友向愛人......

    清華教授張強:杰青項目讓我坐熱“冷板凳”

    張強(左一)在指導學生。受訪者供圖■本報記者張雙虎2023年11月30日,國務院印發實施第三個國家清潔空氣行動方案——《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提出進一步改善我國空氣質量的明確要求和具體目標,其中......

    清華“太極”光芯片:采用最古樸思路,“苦熬”而成

    近日,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副教授方璐帶領課題組成員,與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自動化系戴瓊海院士課題組組成交叉研究團隊,在智能光計算芯片領域實現了新的突破。相關成果已于近日發表在Science期刊。他們......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