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資源開發利用、新材料和先進制造、信息網絡、現代農業、健康、生態環境保護、空間和海洋、國家安全和公共安全……我國未來科技發展“鎖定”八大重點。
在北京舉行的兩院院士大會上,院士們的心聲與黨和國家的意志交匯,前進的節拍與未來科技的發展同步。這些學術巨匠的思想在交流和碰撞中發出耀眼的火花,使我們對未來科技發展的藍圖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重點之一:大力發展能源資源開發利用科學技術
(同期聲)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新型、安全、清潔替代能源,形成可持續的能源資源體系。構建覆蓋城鄉的智能、高效、可靠的電網體系。
(新聞背景)目前,煤炭是我國能源消費的主體,煤炭在能源結構中占比76%,清潔優質能源所占的比重比較小。隨著能源危機步步緊逼,對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探求不斷升溫,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新型、安全、清潔替代能源成為我國面臨的重要任務。
(院士回應)杜祥琬院士:在世界各主要國家紛紛調整戰略,搶占能源新技術戰略制高點以爭取可持續發展的主動權的形勢下,我國需要在世界能源環境中尋求最優的能源發展戰略和路線,解決資源制約、環境制約、結構不良、效率偏低和能源安全等我國能源存在的主要問題,使能源走向綠色、走向低碳。
重點之二:大力發展新材料和先進制造科學技術
(同期聲)推進制造業綠色化、智能化,實現制造系統智能運行,形成先進材料和綠色、智能、網絡制造和服務體系。
(新聞背景)近十年以來,世界材料產業的產值以每年約30%的速度增長。當前,微電子、光電子、新能源、化工新材料成為了研究最活躍、發展最快、應用前景最為投資者所看好的新材料領域。我國政府在新材料產業發展過程中給予了大力支持,初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新材料產業體系。
(院士回應)屠海令院士: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新材料行業發展迅速,在激光晶體、光學晶體等領域具有技術優勢。但必須看到,我國在新材料的高端領域研發狀況距國際領先水平還有差距,同時部分科研成果未能有效轉化為生產力,難以適應經濟發展需要。總書記講話中指明了新材料和制造科學的發展方向,新能源、信息產業、生物醫學、環境和航空航天等行業正是新材料今后重點發展的領域。
重點之三:大力發展信息網絡科學技術
(同期聲)發展和普及互聯網技術,加快發展物聯網技術,積極研發和建設新一代互聯網,改變中國信息資源行業分隔、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促進信息共享,保障信息安全。
(新聞背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日前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狀況》白皮書說,包括互聯網在內的信息技術與產業,對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白皮書介紹,過去16年,中國信息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超過 26.6%,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不足1%增加到10%左右。互聯網與實體經濟不斷融合,利用互聯網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帶動了傳統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院士回應)李國杰院士: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是要突出信息技術在傳統產業升級方面的引領作用,利用信息技術真正提高制造業的制造能力,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這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方面。總書記在報告中對網絡建設的重視和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要求,反映了科技界的共同聲音,既是號召、又是呼聲,必將對產業發展及通過信息技術推動傳統行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起到指引作用。
重點之四: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科學技術
(同期聲)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和相關生物產業,保障糧食和主要農產品安全,實現農產品優質化、營養化、功能化。
(新聞背景)中國在不到全球7%的耕地上解決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飯問題,這足以充分體現科技進步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決定性力量。近年來,我國農業生產、農業科技等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百姓的“菜籃子”和餐桌日益豐富,但我們仍需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還比較弱,農業發展方式依然粗放,離現代農業還有很大距離。
(院士回應)范云六院士:農業是我國的基礎產業,也是民生產業,同時又是一個戰略性新型產業。不僅要讓人民群眾吃飽,還要保障農產品的安全和營養,對人民群眾的健康負責,還要發展生態農業,保護好環境,造福子孫后代,我們還要通過農業發展,使我們的農民生活更富裕。要使常規生產技術與高新生物技術相結合,努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拓展農業資源范圍,節約農業能源資源,減少農業生產中的各種污染。此外,還需要健全相關體制機制,把農產品從源頭到餐桌的整個鏈條都管理好,監督好。
重點之五:大力發展健康科學技術
(同期聲)建設世界先進水平的生物安全、食品安全、健康營養生活方式的科技保障系統,提高健康科學和健康服務水平。
(新聞背景)促進人民健康,服務社會和諧是最直接的民生問題。近年來,我國重點開展了疾病防治、食品藥品安全、新藥創制、醫療器械國產化等重大科技行動,取得了積極的成果。目前我國正在加速自主創新,大幅度提高健康科技創新能力;加強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大幅度提高億萬人民的健康科技素質,促進全民健康;推動經濟發展,大幅度加速健康產業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人民健康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院士回應)劉昌孝院士:人民的生命健康至關重要。目前我國醫學發展已經從疾病治療向健康醫學轉變,病人少了,治療自然就好辦了。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健康科學技術研究耗時長、投資大、成功率低,需要廣大科技工作者克服浮躁之風,腳踏實地,潛心研究。國家不僅要長期投入,加強重大醫療項目的基礎性研究,提高醫藥健康科技創新能力,還要加強相關的應用研究與實踐研究,加大健康科技成果推廣與應用的力度,使我國成為醫藥科技強國、醫藥產業大國。此外,我們還應該進行健康科普,倡導人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建立起重大疾病的預防機制。
重點之六:大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科學技術
(同期聲)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環境保育發展體系,實現典型退化生態系統恢復和污染環境修復,有效遏制我國生態環境退化趨勢,實現環境優美、生態良好。
(新聞背景)如何依靠科技創新突破環境“瓶頸”,是事關小康社會奮斗目標能否順利實現的重大問題。經過20多年的努力,我國生態環境科學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國家需求和國際先進水平還存在相當的差距,與我國的生態環境問題的嚴重性不相適應。
(院士回應)錢易院士:我是做環境工作的,真是無時無刻不在擔心著環境狀況。中國人太多,資源太少,經濟發展速度太快,我們再不改變發展模式的話,這樣下去很危險。科學技術是支持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環境保護,不僅僅是環境科技工作者的事情,所有的科技項目、科技領域都有責任,要向著綠色科學技術、可持續發展科學技術的方向努力。
重點之七:大力發展空間和海洋科學技術
(同期聲)提高海洋探測及應用研究能力和海洋資源開發利用能力,使中國海洋科技水平進入世界前列,增強中國海洋能力拓展,支撐中國海洋事業發展,保護和利用海洋。
(新聞背景)近年來,我國在海洋生物學、海洋生物工程技術、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學等海洋科學究方面有了長足的發展,部分領域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我國海洋科學的研究水平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技術裝備相對比較落后,優秀拔尖人才比較匱乏,科技投入相對不足。
(院士回應)孫樞院士:隨著我國國力的增強,海洋研究被提上重要日程,我認為這個趨勢和方向是完全正確的。要把我國海洋科技力量從高層次上適當加以整合,做好分工協作。過去我們比較重視近海,一般水深不超過200米,而超過2000米的深海占整個海洋的82%,如果不加強深海研究的話,實際上達不到真正加強海洋研究的目的。深海中富含多種資源,是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對國家安全也十分重要。要進一步加大培養年輕科學家的力度,目前院士隊伍中海洋科學家所占的比例還是很小,要使優秀的年輕科學家盡快脫穎而出。
重點之八:大力發展國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科學技術
(同期聲)要加快發展空間安全、海洋安全、生物安全、信息網絡安全技術,提高對傳統和非傳統國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的監測、預警、應對、管理能力,加強安全生產技術研究和推廣,構建先進國家安全和公共安全體系。
(新聞背景)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我國社會公共安全面臨嚴峻挑戰,對科技提出重大戰略需求。當前,我國公共安全科技仍嚴重滯后于經濟發展,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從整體上對公共安全科技研究進行了部署,我國將在突發公共事件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置的技術支持、公共安全裝備現代化等方面加強研究。
(院士回應)欒恩杰院士:發展公共安全科學技術非常重要,現在老百姓非常關心,煤礦安全問題為什么總是解決不了?地震能不能通過科技手段減少點損失?老百姓迫切希望科學技術工作者在此時發揮作用。我最近參與了中國工程院重大科技工程項目,研究減災防災的信息化系統問題。體會到減災防災的問題牽扯面很廣,僅僅依靠某一個學科和專業解決不了,必須跨學科研究,在民生相關的課題上發揮巨大作用。
10月23日,佛山市南海區召開媒體通氣會,通報2024“南海鯤鵬人才節”籌備及開展情況。其中,主場活動——“鯤鵬扶搖起南海納百川”2024年南海人才科技發展大會將于10月28日在樵山文化中心隆重舉辦,......
關于2024年度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湖南研究院咨詢項目第二批擬立項項目的公示根據《湖南省創新型省份建設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湘財教〔2023〕3號)《湖南省科技創新計劃項目管理本辦法》(湘科發〔2020......
根據《湖南省科技創新計劃項目驗收管理工作規范》(湘科計〔2020〕29號)有關規定,2024年8月8-9日,省生產力促進中心組織相關專家對4個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資金項目開展會議驗收工作。按照評審公開......
本報北京6月26日電(記者齊芳、張勝)26日上午,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會期間,學部第九屆學術年會全體院士學術報告會在京舉辦。中國科學院院士鄂維南、樊春海、邵峰、徐義剛、龔旗煌、楊孟飛,中國科學......
關于發布吉林省科技發展計劃項目立項和吉林省科技創新專項資金撥付的通知各有關單位:根據2024年度吉林省科技發展計劃項目立項工作安排和省財政廳《關于提前下達2024年度吉林省科技創新專項資金的通知》(吉......
10月18日,菁蓉湖畔,藍銀色“星云”造型流光溢彩,成都科幻館如一座翩然欲飛的星際母艦。數千名中外科幻作家、科幻出版家、影視動漫界人士及科幻迷,聚會在這片被千年古蜀文明之光照耀的土地上。第八十一屆世界......
前天下午,在杭州某知名大學工作的某教授打電話給我,說他來京參會,晚上想和我見面聊聊。于是乎,在中華民族園附近某飯店,我定了個小包間,把酒聊天。這位教授為“海龜”,科研做得好,有原創性工作,回國前發表過......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協)22日向媒體發布消息說,發展中國家科學院第16屆學術大會暨第30屆院士大會21日在浙江省杭州市開幕。中國科協在大會上提出,中國科技界要凝聚開放共識、支持開放科學、建設開放創......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7/482267.shtm以“數論文、數經費、數影響因子”為特征的評價體系,在過去一段......
人才作為第一資源,始終是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重要基礎與保障。從科技發展的角度來看,創新是科技發展的原動力,培養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高層次國際化人才,是保持科技創新優勢的關鍵所在。例如,麻省理工學院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