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由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局(籌)組織、中科院南京土壤所封丘站承辦的農田生態系統觀測研究野外站聯盟啟動會在南京召開,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的21個農田生態站的聯盟成員單位代表參加了會議。南京土壤所和科技促進發展局(籌)資環處相關負責人出席會議。
農田生態系統觀測研究野外站聯盟作為野外站聯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聯合中國科學院、中國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等單位的國家和部門農田試驗研究站成立的,這些農田站主要分布在我國重要農業主產區。聯盟的建立,是打破部門間的界限,充分利用現有野外臺站資源,按照“聯合合作、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創新”的思路,為提高我國農田生態系統研究的創新能力和服務農田生態、糧食安全等國家重大需求的支撐能力奠定基礎。
科發局資環處楊萍研究員報告了野外臺站聯盟建設思路,參會各站代表分別介紹了本站的概況和科研進展。聯盟負責人南京土壤所封丘站站長張佳寶研究員介紹了美國國家生態觀測網絡(NEON)和美國長期農業生態系統研究網絡(LTAR)的情況,提出了中國農田生態系統觀測研究野外站聯盟的建設思路,部署了近期工作,主要包括制定聯盟發展規劃、制定技術規范和指標體系、數據管理與共享平臺建設等,強調了聯網研究和對比研究的重要價值。
聯盟數據負責人潘賢章研究員報告了聯盟章程的草案,介紹了制定臺站監測研究指標和規范標準以及數據管理和共享方法的思路。聯盟將在已有監測規范基礎上,制定統一的觀測指標和觀測規范,形成數據集成、土壤標本庫建設、質量控制和質量保證體系,探討實現觀測數據共享。
各與會代表就聯盟章程、發展規劃和監測研究規范標準等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氣候變化仍在加劇,適應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全球共識。干旱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尤其敏感脆弱,厘清其對氣候變化的彈性與調控機制是科學制定適應氣候變化的基礎。中科院植物所許振柱研究組基于內蒙古荒漠草原長期氣候變化......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修鵬團隊研究建立了魚類成長-洄游模型并評估了環境因素對西北太平洋鮐魚早期生活史的影響。相關研究發表于《海洋學進展》(ProgressinO......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8/484609.shtm■本報記者胡珉琦說到生態系統固碳、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路徑,人們最先想到也是最熟知的一......
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是未來區域發展的特殊形態和城鎮化的主要載體。然而,城市群發展引起的土地利用變化是直接導致區域生態系統服務和生物多樣性變化的重要因素。滇中城市群位......
廣東省科學院生物與醫學工程研究所生物醫學材料研究室針對當前臨床上修復用皮膚敷料功能不全等問題,構建了一種制備簡易、成本較低的多功能天然水凝膠敷料。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CarbohydratePolyme......
8月4日,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簡稱“碳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標志世界首顆森林碳匯主被動聯合觀測遙感衛星正式服役。該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遙感衛星總體部抓總研制,將廣泛應用于陸地生態系......
8月4日11時08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四號乙遙四十運載火箭,成功將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以及搭載的交通四號衛星和閔行少年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主......
7月27日,河南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四次會議召開,《河南省科學院發展促進條例(草案)》(以下簡稱《條例(草案)》)提請二次審議。草案中提到:省人民政府及教育等有關部門應當支持河南省科學院與國內外高......
“雙碳”戰略已成為新時代標志性的國家戰略目標。它不單單是中國參與全球環境治理、應對氣候變化的政治承諾,也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的系統性變革,更是一場新的科學技術革命。從全球范圍看,“雙碳”......
7月21日上午,科技部、中科院在昆明組織召開第二次青藏科考系列學術交流會議(第三場)——生態安全屏障與生物多樣性科考成果學術交流,相關部門、地方和科考隊代表出席會議。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