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08-02-12 23:20 原文鏈接: 中國發現世界上最小的樹棲翼龍化石

    中巴科學家合作完成,發表于11日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中國和巴西的科學家在中國著名的熱河生物群發現了一種新的翼龍化石。這件被科學家命名為“隱居森林翼龍”的化石,翼展僅25厘米,是世界上最小的樹棲翼龍化石。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周忠和研究員與巴西科學院凱爾勒、坎普斯博士合作研究的論文刊登在2月11日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隱居森林翼龍”的意思是隱藏在森林中的居住者,形象地反映了這種翼龍的樹棲生活方式。森林翼龍的體型嬌小,翼展僅25厘米,相當于一只燕子或麻雀大小。 “雖然新的翼龍看上去如此弱小,全然看不出空中霸主的風采,但我們認為,它們是那些體型巨大的進步的鳥掌翼龍類的祖先類群。”汪筱林研究員說。
     
    據介紹,被發現的森林翼龍幾乎為一完整的化石骨架,保存完好。它的嘴巴尖長,眼睛很大,嘴里的牙齒已經完全退化消失,屬于無齒的翼龍。在此之前,科學家僅僅在德國發現過一件比它更小的出生不久的具有牙齒的翼龍化石,翼展約18厘米,科學家認為它是剛剛孵化出來的“嬰幼兒”。
     
    森林翼龍的翼展雖然僅為25厘米,但科學家分析認為它已經成長發育為一只能夠展翅飛翔的年輕個體。這一新的翼龍化石因此成為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小的無齒的翼龍,也是白堊紀最小的翼龍,比發現于熱河生物群的未孵化的翼龍胚胎(翼展約27厘米)還要小。
     
    科學家通過分支系統學分析顯示,森林翼龍的系統關系更接近于鳥掌翼龍類,鳥掌翼龍類包括了大部分進步的白堊紀翼龍類群,如體型巨大的無齒翼龍以及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風神翼龍等。
     
    科學家認為,那些個體龐大的鳥掌翼龍類起源于體形嬌小的、沒有牙齒而且頭部無脊突的小型樹棲翼龍。這些小型翼龍嬌小的個體很容易隱蔽在裸子植物的樹叢中以躲避大型動物的獵殺,它們悄無聲息地飛行于樹木之間以捕捉昆蟲為食,并逐漸進化為白堊紀晚期天空中翱翔的巨無霸。
     
    這件化石發現于遼西葫蘆島市建昌縣要路溝的下白堊統九佛堂組(距今約1.2億年)湖泊沉積的地層中,這里曾經發現大量魚類、鳥類、帶羽毛恐龍等化石,是熱河生物群的重要化石分布區。
     
    翼龍是生物演化史上第一個成功飛向藍天的爬行動物,曾經控制中生代天空長達1.6億年之久。自從200多年前發現翼龍化石以來,科學家已經命名了大約150多種的翼龍,但翼龍的起源、飛行起源、生殖和生理特征等問題一直懸而未決。
     
    從2000年至今,汪筱林和周忠和研究員相繼在遼西朝陽、北票、義縣和相鄰的內蒙古寧城等地區發現并研究了大量翼龍化石如熱河翼龍、中國翼龍、朝陽翼龍、飛龍,以及世界上第一枚翼龍蛋與胚胎化石等,從而揭示遼西地區是世界上最豐富和最重要的翼龍化石產地。
     
    “中國翼龍化石的重要發現逐漸揭開了翼龍的神秘面紗,森林翼龍等化石的發現,證明遼西地區在包括鳥掌翼龍類在內的進步翼龍的進化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一些翼龍類群的起源中心。”汪筱林研究員說。

    相關文章

    考古學家發現4000年前瑪雅人祖先使用的魚渠

    美國《科學進展》雜志22日發表的一項新研究稱,考古學家在中美洲發現瑪雅人祖先4000年前用于捕魚的渠道。研究稱,考古學家利用無人機和谷歌地球影像等技術手段在中美洲的伯利茲發現一個有4000年歷史的渠道......

    宋建忠:加強環南海區域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合作

    中新網海口10月1日電題:南海深海考古研究院院長宋建忠:加強環南海區域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合作中新網記者關向東符宇群隨著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海深海考古研究院)(以下簡稱“考古院”)的成立和深藍寶藏——......

    吉林大學教授井中偉加盟浙江大學,長期從事夏商周考古等工作

    井中偉教授。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官方微信號圖吉林大學考古學院教授井中偉已加盟浙江大學。據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9月4日發布的《星教師,歡迎您|井中偉教授加盟浙大藝術與考古學院》介紹,井中偉,河南省汝......

    化石掃描揭示古生物重要生長信息

    研究人員利用X射線斷層掃描技術對化石牙根中的生長環進行成像。圖片來源:《科學進展》 科技日報北京8月13日電(記者張夢然)《科學進展》雜志最新發表了一項研究,揭示了早期哺乳動物在漫長“生命史......

    中肯考古發現舊石器時代“標準化工業生產線”

    中新社鄭州8月13日電(闞力經曉佳)中肯舊石器聯合考古項目中方現場負責人趙清坡12日就肯尼亞博高利亞湖遺址2023年度考古新發現采訪時表示,發現的勒瓦婁哇技術制作石器的地點揭秘了舊石器時代的“標準化工......

    陜西漢中發現保存完整的大熊貓化石

    近日,在陜西漢中境內一處溶洞內,科研人員發現了一具較為完整的大熊貓化石。綜合頭骨形態、牙齒結構特征及矢狀嵴發育程度等因素,專家初步判斷該大熊貓可能為成年雌性個體,保存的完整程度在國內較為罕見,具有很高......

    考古學家分析“霍比特人”體型演化

    科技日報北京8月7日電(記者張夢然)根據《自然·通訊》6日發表的一篇論文,在印度尼西亞弗洛勒斯島新發現的距今約70萬年前的人族牙齒和上臂化石表明,有些早期人族的體型可能比之前認為的更矮小。印度尼西亞的......

    喜歡恐龍到研究恐龍他本科主動延畢,博士提前畢業

    學科交叉,是當今科學發展之肯綮;科普傳播,則是當今科研工作者們的第二使命。而這,正是國科大2024屆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專業博士畢業生余逸倫這多年來的兩面。在國科大研究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

    距今約1.66億年恐龍化石!重慶恐龍屬種又上新

    重慶恐龍屬種又上新,化石距今約1.66億年!日前,科考人員在云陽普安恐龍化石墻中發現一種新屬種恐龍,并將其命名為“朐忍渝州龍”,這也是重慶發現的最早新蜥腳類恐龍。至此,在云陽發現并命名公布的新屬種恐龍......

    北大考古畢業生就業率100%

    近段時間,隨著北大考古專業女孩鐘芳蓉畢業相關信息受到關注,考古學專業再次進入大眾的視野。北大考古學專業的招生、就業情況如何?普通高校的考古學專業能不能報、是否面臨就業難?哪些學生適合報考古?如何看鐘芳......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