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383.shtm
中新社貴陽2月22日電 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中國天眼”如何保持核心競爭力?
——專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黨委委員、FAST運行和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兼總工程師姜鵬
作為“大國重器”,“中國天眼”(FAST)是世界上最大、最靈敏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抬眸所及,便是億萬光年以外的宇宙空間。“中國天眼”取得了哪些系列重要進展?
中新社“兩會·面對面”邀請到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黨委委員、FAST運行和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兼總工程師姜鵬,對此進行權威解讀。
訪談實錄摘編如下:
中新社記者:作為新當選的全國人大代表,您這一次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哪些重點關注的內容?又帶著哪些意見和建議與代表、委員們進行交流探討?
姜鵬:因為一直在一線工作,所以更能體會一線工作的環境、感受的變化。我更關注科技領域方面,看國家是否出臺針對一線科研人員的方針政策。一線是產生科研價值的最前沿陣地,所以一個優秀的科技工作者,應該有意愿留在一線工作。我收集到的建議主要圍繞著FAST及一些地方建設發展、科技發展方面的情況。
中新社記者:FAST取得系列重要進展主要有哪些?
姜鵬:FAST取得的科學成果包括在中性氫研究、恒星演化過程中磁場作用研究以及發現最大的中性氫氣體結構,2022年對快速射電暴在密近磁場的特性進行了觀測和分析。這些都是非常有科學價值的,尤其是快速射電暴的起源,恒星的演化過程等發現。FAST是世界領先的,特別是在靈敏度方面。但在國際競爭激烈的背景下,國外的射電望遠鏡陣列都提出概念并加緊建設。FAST面臨的處境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也要考慮方案讓FAST性能保持國際領先的能力,在國際同類設備中保持核心競爭力。我們必須要保有危機意識,才能讓它的輝煌延續。
中新社記者:新的一年有哪些科研計劃?
姜鵬:首先要持續提升FAST的性能。視場覆蓋范圍方面,需要在接收機技術方面有所突破,這已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支持,正在努力攻關,希望在幾年內有所突破。
單口徑望遠鏡在分辨能力上有局限性,所以陣列望遠鏡的推進,可能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我們需要找一個性價比極高、又具備優良性能的陣列方案。預計2023年或者2024年會啟動先導陣列的一些試驗,驗證先導陣列方案的可行性,包括做一些技術儲備,成像能力、綜合口徑成像測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