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8-12-11 10:17 原文鏈接: 中國“天眼”:大不是目標敏銳才是能力

      中國“天眼”——坐落于貴州西南喀斯特窩凼的中科院國家天文臺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相當于30個標準足球場的面積,成功超越了美國于上世紀70年代建造的305米口徑Arecibo,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之最,也成為截至目前地球上最大的機器。然而,建造大口徑射電望遠鏡并非科學家們追求的目標,天文學家們渴望弄清楚遙遠的深空究竟隱藏了多少尚未發現的物質。

      “我們的征程是星辰大海”,應“九三學社”邀請,中國科學院探月工程總體部首席科學家嚴俊,在12月6日“科普中國-科學大咖面對面”活動中這樣表述。

      為了辨析“深空微塵”,1993年參加國際電聯的天文學家們共同提出了稱之為“LT”的計劃,即建造大口徑射電望遠鏡,因為它是人類可供選擇的觀測宇宙的最佳途徑。100米口徑射電望遠鏡大約一個標準足球場大小,其探測精度可分辨小于百億億億分之一瓦特的電磁信號,相當于1/N片雪花飄落地面釋放的能量,射電望遠鏡可以感知到它的存在。

      “天眼”實際上是更加靈敏的雷達,通過接受天體傳來的電磁波對天體進行分析判斷。與光學望遠鏡比,射電望遠鏡受到宇宙微塵的干擾更小,并可以實現全天候,全時段觀測。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干預宇宙空間電磁波的能力越來越強,在電波被人類徹底毀壞之前,若能回溯宇宙,或許能回答“宇宙初始來自何方?它是怎樣的狀態?”等一系列天文難題,嚴俊解釋。由此,各國研究團隊開始了新一代巨型射電望遠鏡工程的概念設計和研究。

      嚴俊告訴來首都經貿大學聆聽講座的觀眾,上世紀90年代,中國的射電望遠鏡口徑為25米,中國的天文學家們似乎比其它國家的同行更渴望“建造一架世界一流的巨型射電望遠鏡,在國際上實現中國射電望遠鏡從“追趕”到“領先”的跨越。1993年,國際同行的討論促使中國的機會來臨,1994年,中國天文學家著手可行性研究和選址工作。

      經過10余年的努力,2016年,中國“天眼”終于落成,但它目前尚未開啟正常觀測模式,仍在調試中。

      “巨型望遠鏡的調試涉及天文、測量、控制等多個學科,國際上傳統的大型射電望遠鏡調試周期一般不少于4年。”嚴俊介紹,“FAST開創了建造巨型射電望遠鏡的新模式,調試工作也是一項高難度、具有挑戰性的工作”。

      常言道“尾大不掉”,FAST同樣有這樣的慣性。嚴俊進一步分析,FAST之大是優勢,使其具備靈敏度卻是難點之一。相對只有俯仰和自轉軸兩套驅動控制系統的射電望遠鏡而言,FAST僅反射面控制就需要2200多臺促動器協同動作,形成了一個復雜的耦合控制系統,牽一發而動全身。

      FAST除了靈敏度的控制,觀測精度更是不容忽略。FAST直徑500米,但要實現毫米級的多目標、大范圍、高動態性能控制精度。這是工程師們必須接受的挑戰。

      FAST的精度要求,還表現在觀測上。FAST建在洼地,大氣的不均勻、濕度分布幾位復雜,對光的折射影響也很大。FAST不能成為近視眼,模模糊糊看宇宙,需要矯正所有的干涉項,實現完美聚焦。所有這些都依靠調試。

      現在,FAST的工程師們每天都提醒自己,要把FAST變成一架好用的望遠鏡,讓科學家隨時想看哪兒就能看哪兒,最后的日子依然艱辛,需要繼續努力,但他們不會忘記初心。

    相關文章

    用時近兩個月,中國“天眼”給它拍“大片”

    快速射電暴和宿主星系藝術想象圖。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左下)和空間分辨率最高的單口徑光學望遠鏡凱克望遠鏡(右上)承擔本研究觀測。繪圖:喻京川、傅海54天82小時,科學家利用中國“天眼”......

    中國天眼揭示快速射電暴密近環境的動態演化

    9月21日,中國天眼(FAST)快速射電暴優先和重大項目科學研究團隊在《自然》發表新成果。研究團隊利用FAST,開展了對快速射電暴FRB20201124A的深度觀測,獲得了迄今為止最大的快速射電暴偏振......

    “中國天眼”探測到“黑寡婦”脈沖星

    近日,我國研究人員利用“中國天眼”,首次探測到了致密雙星系統中等離子體的極端湍流現象,為“黑寡婦”脈沖星的掩食機制提供了新的線索。相關研究發表在國際天文學專業學術期刊《皇家天文學會月刊》。毫秒脈沖星是......

    中國天眼今年將向全國中小學生開放1%觀測時間

    1月5日,中國科學院舉行新聞發布會,會上介紹了中國天眼FAST的運行情況,并發布了FAST取得的一系列重要科學成果。中國天眼FAST自建成以來,運行效率和質量不斷提高,年觀測時長超過5300小時。截至......

    中國天眼已開啟“多出成果”“出好成果”階段

    新華社貴陽12月20日電(記者周宣妮)20日上午,2021年度FAST運行和發展中心年終總結會在貴州省平塘縣中國天眼(FAST)觀測基地舉行。據了解,目前利用FAST望遠鏡觀測產生的科學成果不斷涌現。......

    500米“大鍋”竟能發現500余顆脈沖星?

    自2017年10月10日首次對外宣布發現脈沖星以來,截至目前,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已發現500余顆新脈沖星。依托“中國天眼”在射電低頻波段領先全球的觀測能力,我國天文學家在脈......

    500米口徑望天之眼,創造史上新紀錄

    2021年初,中國宣布,全球最大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于2021年4月1日起正式對全球科學界開放,中國“天眼”成為世界“巨眼”,令全世界科學家振奮。2016年9月25日,FAST在中......

    “中國天眼”新挑戰:海量數據待“深挖”

    “‘中國天眼’現在一個主要的挑戰是它的數據量巨大。”12月1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FAST首席科學家李菂表示,正常的運行經費保障,只能滿足“中國天眼”基本的數據存儲、歸檔和計算,而更有效的傳輸......

    姜鵬:“中國天眼”為何能吸引世界矚目?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屬?列星安陳?”中國戰國時期詩人屈原在他創作的長詩《天問》中面對宇宙星空發出驚天一問。面對未知的宇宙星空,古今中外的科學家制作了一批又一批精巧、宏偉、雅致的天文儀器,從中國......

    “天空實驗室”里的科學家怎么工作?

    新華社貴陽1月25日電(記者齊健)“中國天眼”身在洼地,但在科學家眼中,它心系深空,是一座“天空實驗室”。科學家是依靠什么在天地間“連線”,又是如何駕馭這樣龐大的射電望遠鏡服務于科學實驗呢?到現在為止......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