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1-09-03 15:17 原文鏈接: 中國學者運用Bionano光譜分析研究此類植物

      被子植物分為四大核心分支,即ANA被子植物基部類群、木蘭類植物、單子葉植物和真雙子葉植物。馬兜鈴屬(Aristolochia)是木蘭類植物,該屬的植物具有極強欺騙性的“誘捕—囚禁—釋放”傳粉系統,獨特的花形態是引誘傳粉者的重要“誘餌”,同時還具有備受爭議的藥用價值。馬兜鈴屬植物因此備受爭議和關注,鑒于馬兜鈴屬植物的進化位置,對于馬兜鈴屬植物基因組的解析就十分重要。

      針對上述問題,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焦遠年研究組利用Nanopore、Bionano光學圖譜和Hi-C等測序技術,對流蘇馬兜鈴(Aristolochia fimbriata)進行了基因組測序和組裝,獲得了高質量的參考基因組,注釋到了21,751個蛋白編碼基因。研究人員通過基因組進化分析,發現流蘇馬兜鈴自現存被子植物起源后未經歷過全基因組加倍事件,是目前發現的、除ANA基部的無油樟(Amborella trichopoda)外第二個未經歷過全基因組加倍的測序物種。它也因獨特的基因組進化歷史成為比較基因組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對象,為解析其他被子植物基因組的進化及被子植物祖先基因組特征等提供了重要參考。

      前期大量基于序列的研究,一直都難以獲得高可信度的系統發育關系。該研究通過對被子植物主要類群的代表物種進行基因組結構比較,發現木蘭類植物和單子葉植物共享了一次染色體易位事件,而真雙子葉植物則缺失了這一演化的特征,研究結果支持了木蘭類植物和單子葉植物可能互為姐妹群,而雙子葉植物在二者分化之前已經形成的觀點。

      該研究還進一步挖掘了馬兜鈴花發育和次生代謝產物合成相關的遺傳基礎。通過基因組及轉錄組等的整合分析,發現花發育相關的同源基因冗余度極低,且多數基因的序列、結構和表達模式均較為保守,流蘇馬兜鈴花特化的形成可能與相關基因特定的表達模式及其下游調控網絡的變化有關。另外,該研究還分析了萜類和馬兜鈴酸等次生代謝產物合成相關的遺傳基礎,并構建了AA I的合成通路,為后續相關基因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礎。鑒于流蘇馬兜鈴基因組冗余度極低,還具有生長周期短、易于大規模種植和基因組小等特征,它有被發展為木蘭類模式植物的潛力,用于花發育、發育遺傳學及次生代謝產物合成等方面的研究。

      該成果于9月2日在線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Plants上。植物所博士研究生秦劉玉、胡昳恒、王金朋、王曉亮和助理研究員趙然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焦遠年研究員為通訊作者。植物所孔宏智研究員以及國外Claude dePamphilis,Douglas Soltis,Pamela Soltis,James Leebens-Mack,John Bowers,Stefan Wanke教授參與了該項工作。該研究得到了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項目和王寬誠教育基金會的資助。

      流蘇馬兜鈴的形態和基因組特征

    W020210903368499012341.png

      染色體結構變異推測木蘭類植物、單子葉植物和雙子葉植物的系統發育關系


    相關文章

    植物性系統演變過程中的自交綜合征發育研究獲進展

    被子植物交配系統頻繁地由異交向自交轉變,約有10%~15%的物種呈現高度自交的特征。自交的譜系/物種在特定條件下可能受到自然選擇的青睞,尤其是當自交過程中繁殖保障優勢(reproductiveassu......

    科學家在寧夏發現侏羅紀被子植物蹤跡

    被子植物對我們人類來說很重要,解開被子植物的起源之謎也是植物學家長期以來的難題。分子系統學的研究認為,被子植物的起源時間遠早于早白堊世,科學家也在侏羅紀發現了各種各樣的被子植物的花和果化石,但是被子植......

    西藏蘭科名錄新增54屬、329種!

    蘭科植物是被子植物最具多樣性的科之一,全球已記載30000余種,中國目前已記載181屬1708種。西藏位于青藏高原,其東南部與南部因復雜的地質地理和氣候條件,蘭科植物極為豐富。但過去受交通等客觀條件制......

    國外發現新的早白堊紀被子植物化石

    由葡萄牙、丹麥、美國等國家科研人員組成的聯合團隊,近日在葡萄牙托雷斯韋德拉什地區發現白堊紀早期被子植物化石群。被子植物是當今世界植物界中種類最多、分布最廣、適應性最強的類群。全世界已知被子植物共約有3......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在黍子的基因組研究中取得進展

    多倍化在植物進化過程中反復發生,呈現出多倍體化-二倍體化的循環模式,所有被子植物至少經歷了一次多倍化事件。多倍體形成之后,通常會迅速進入二倍體化的過程,最終演變成二倍體。多倍化后的基因組休克和二倍化可......

    研究發現侏羅紀被子植物果實化石

    被子植物是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植物群之一。離開被子植物,人們便無法生存。被子植物的來源和歷史是植物系統學家關注的重點,而厘清相關問題,離不開化石證據。這解釋了為什么古植物學家在努力尋找歷史上的第一朵花。......

    我國科學家揭示被子植物防止多精受精分子機制

    本報北京1月24日電(記者晉浩天)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瞿禮嘉教授團隊揭示了模式植物擬南芥通過小肽信號及其受體介導的信號通路防止多精受精的分子機制,即揭示了為什么每個胚珠只有一根花粉管進入并受精的原因。......

    中國學者運用Bionano光譜分析研究此類植物

    被子植物分為四大核心分支,即ANA被子植物基部類群、木蘭類植物、單子葉植物和真雙子葉植物。馬兜鈴屬(Aristolochia)是木蘭類植物,該屬的植物具有極強欺騙性的“誘捕—囚禁—釋放”傳粉系統,獨特......

    中國學者運用Bionano光譜分析研究此類植物

    被子植物分為四大核心分支,即ANA被子植物基部類群、木蘭類植物、單子葉植物和真雙子葉植物。馬兜鈴屬(Aristolochia)是木蘭類植物,該屬的植物具有極強欺騙性的“誘捕—囚禁—釋放”傳粉系統,獨特......

    中國學者運用Bionano光譜分析研究此類植物

    被子植物分為四大核心分支,即ANA被子植物基部類群、木蘭類植物、單子葉植物和真雙子葉植物。馬兜鈴屬(Aristolochia)是木蘭類植物,該屬的植物具有極強欺騙性的“誘捕—囚禁—釋放”傳粉系統,獨特......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