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誘惑,一定要踏踏實實搞研究,不斷提高小麥品質,為農民增收做點實事……”中國工程院院士、作物遺傳育種學家程順和一生致力于小麥研究,被譽為“南方麥王”。盡管獲得過大量獎項,不過他從來就沒有在意名利,總是告誡自己的學生,也是在告誡自己,時刻保持謙虛謹慎,多為國家糧食安全作貢獻。
2024年4月10日20時20分,程順和在揚州逝世,享年85歲。他帶走了我們無盡的思念,也留下了寶貴的財富,他兢兢業業、無私奉獻的崇高品質,以及求真務實、追求卓越的科學精神,永遠激勵我們前行。
南方麥王
讓“揚麥”人丁興旺
程順和1939年生于常州溧陽,1958年,程順和高中畢業,收到了南京農學院(現南京農業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初入南京求學的程順和被編在“農學83班”。受時任南農校長金善寶(中國現代小麥科學主要奠基人)的影響,程順和主動申請轉入“遺傳選種”專業。當時,該專業在全國只有南農設立,本著向金善寶校長學習的志向,程順和進一步選擇了小麥的遺傳育種研究。
自此,程順和開啟了他結緣科研的漫漫長征路。
1972年,程順和開始專門從事小麥育種工作,在每一年從秋播到夏收漫長的9個多月里,不管風吹雨打、烈日酷暑,程順和都必須按時、按量、按質在田里點種、記錄、測試和對種子進行加工。在小麥生長后期,他更是從早到晚在田里選種,雨天打把傘,晴天戴草帽,實在站不動了,干脆就跪下來觀察,直跪得雙腿麻木、兩眼酸疼,雙膝結出一層厚厚的老繭。
程順和就是這樣50年如一日,全身心投入小麥育種和栽培研究,白天做實驗、看麥苗,晚上讀材料、寫東西,平均每天工作十多個小時。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程順和從事小麥育種近50年,參與育成揚麥3號、4號和主持育成揚麥5號、揚麥158號、揚麥9號至26號、揚糯麥1號等。其中揚麥3號、4號分別獲農牧漁業部技術改進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揚麥5號、揚麥158號初步解決了溫暖濕潤生態區小麥育種中廣適高產與抗赤霉病相結合的世界性難題,分別是我國上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末種植面積最大的小麥品種,兩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揚麥10號、11號、12號、21號等抗白粉病系列品種的育成和應用實現了“滾動回交與遺傳標記相結合的聚合育種體系”的構建。揚麥13號適應了我國小麥品質結構性調整的需求,是我國累計推廣面積最大的弱筋小麥品種,促使長江下游發展成為我國最大的弱筋小麥生產基地。揚麥16號填補了生產上耐遲播、灌漿快、脫水快、成熟早的大面積小麥品種的空白,實現了遲播早熟高產,保障了稻麥周年增產,連續8年被列為全國小麥主導品種。
程順和主持育成品種累計種植6億畝以上,增產糧食200億公斤,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長江下游小麥品種第四、五、六次大面積更換的主體品種。
如此數量的小麥新品種應運而生,很多人開始稱程順和為“南方麥王”,他也因此先后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家“863”十五周年先進個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九三楷模、中國種業十大功勛人物、新中國成立60周年江蘇省十大杰出科技人物、江蘇省農業科技功臣,榮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中華農業科教基金獎、江蘇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首屆國際種業科學家獎。
良師益友
他桃李滿天下
言傳身教,桃李芳菲。“在農業領域,能否在自己手中出成果并不重要,通過一代代人的接力,端牢‘中國飯碗’、保障糧食安全,才最重要。”程順和曾這樣說。
2005年,因揚麥系列表現突出,程順和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此后,程順和沒有停歇,依然奮戰在科研一線,每個課題都親自參與。有一年秋播時節,程順和連續幾個星期馬不停蹄地擬定試驗計劃、配置試驗方案,天天忙到深更半夜,幾個年輕的實習生都連喊“吃不消”,而他卻依然精力充沛,只有那高度近視的雙眼布滿了血絲。同事這樣調侃他:程順和什么都有了,就是沒有時間。妻子也嗔怪他:這個家是你的旅社和飯店,你只是在需要睡覺和吃飯的時候才回來。
程順和是學生們的嚴師,也是他們的益友。在他指導下,數百名團隊成員和學生走上了科學育種的道路,在祖國的各個角落貢獻力量。
研究員張伯橋從1985年到江蘇里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揚州農科院)工作以來,最大的感受就是這里學術氛圍濃厚,無論是在出差搖晃的大巴上,還是在深夜的辦公室里,只要關于小麥育種的問題,隨時都可以展開討論。大家經常爭得面紅耳赤,想說服別人,就得拿出過硬的數據材料……
在程順和看來,這才是做研究該有的態度:“追求真理沒有年齡限制,誰說院士就一定高明?很多時候,年輕人比我高明。”
農科所小麥研究室主任高德榮說,老人家一生都奉獻給教書育人和科學研究,他嚴謹治學的作風,對學生毫無保留的人格魅力,都將永遠傳承下去。
當年,程順和帶領團隊研究“南上北下”的品種改良方案,既提升小麥的抗赤霉病性,又做到豐產抗凍,實現長江中下游麥區小麥“南上”、黃淮片區小麥“北下”,培育新的大面積品種。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有人說我是‘南方麥王’,我哪里是什么‘麥王’,我只想盡早回到田里,做一個默默的‘麥田守望者’……”程順和經常這樣說。
家國情懷
參政議政為百姓
程順和1995年加入九三學社,曾任九三學社中央委員、九三學社揚州市委副主委。在任期間,他充分利用自己的專業特長和所思所想為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即使在科研工作十分繁忙的時候,他也總是千方百計擠出時間,來參與九三學社的各項履職活動,特別是對農業方面的調研和社會服務工作格外熱心。”九三學社揚州市委一位負責人說。
程順和曾說:“科研不是獨立存在的,與社會有廣泛的聯系,多一點社會調查、參政議政,對我的工作更加有益。”
麥田里埋頭苦干了50年,他用智慧和心血,澆灌出大江南北麥浪滾滾,豐收遍野。而在他的心底,始終藏著一份濃濃的家國情懷。
他的學生這樣說——
程老的言傳身教是最寶貴的財富
農業科學的研究周期很長,一般要15年至20年才能看到成果,其中凝聚了幾代人的心血。程順和通過言傳身教,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員,這是最寶貴的財富。
學生們回憶,有時天剛蒙蒙亮,就看見程老師在身上圍塊隔露水的塑料布下田去了。
他的學生張伯橋回憶,程老師帶著他們與工人一起進行七八十畝試驗田的人工播種,一行40多粒種子,一寸一粒要分布均勻,播種時需要半蹲,一蹲就是好幾天,大家時常蹲不住了就跪在地上,十分辛苦。到了夏季成熟期,程老師又會帶著大家下田選種,共有上百畝的試驗田,需要連續半個多月從早到晚站在麥田里,還要長時間凝視麥種進行觀察對比。
除了下田實踐,程順和還經常帶領學生出去交流學習、積累經驗。“在程老師指點下,作為學生的我們也會在一些國內外重要的學術會議中作輔助報告,這對自己的學術成長起了推動作用。”里下河農科所小麥研究室科研人員劉大同在接受采訪時說。
“幾十年的科研特質,養成了程老師嚴謹的作風,他在家中擺放物品也很有條理,不管誰到他家里找資料,他一說在什么地方,大家就都能輕而易舉地找到。”里下河農科所一位工作人員介紹。
“程院士把自己的經驗毫不保留地傳給團隊。”江蘇里下河地區農科所副所長周如美說,“他希望即使是自己作為學科帶頭人退下來了,這個育種團隊仍會一如既往多出好品種、好材料、好方法,繼續為糧食增產有所貢獻。”(通訊員丨農科萱 記者丨丁佐春)
來源:揚州晚報微信公號
【礦床地質學家#常印佛院士逝世#】#光明追思#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的礦床地質學家,安徽省原地礦局副局長、總工程師、技術顧問常印佛,于2024年4月27日因病醫治無效,在......
“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誘惑,一定要踏踏實實搞研究,不斷提高小麥品質,為農民增收做點實事……”中國工程院院士、作物遺傳育種學家程順和一生致力于小麥研究,被譽為“南方麥王”。盡管獲得過大量獎項......
“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誘惑,一定要踏踏實實搞研究,不斷提高小麥品質,為農民增收做點實事……”中國工程院院士、作物遺傳育種學家程順和一生致力于小麥研究,被譽為“南方麥王”。盡管獲得過大量獎項......
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有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陳慶云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于2023年3月2日21時35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4歲。陳慶云先生是我國有機氟化學開拓者......
我國著名高溫氣體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原副所長吳承康研究員因病醫治無效,于2022年12月25日21時59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吳承康先生是我國彈頭燒蝕防熱研究、低溫等離子......
我國著名化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晶體與結構化學奠基人之一、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中國共產黨黨員唐有祺先生,因病于2022年11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
軍事醫學與藥物化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冀勝,因病醫治無效,于2022年10月19日在北京逝世。陳冀勝,1932年7月出生于天津市。1952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獲學士學位。解放軍防化研究院技術一級、文職......
澎湃新聞記者從華南理工大學校友會方面獲悉,2022年9月23日,華南理工大學校友、中國科學院院士張佑啟在香港逝世,享年88歲。張佑啟校友是華南理工大學優秀人才的杰出代表,被學術界公認為有限元法的先驅者......
變壓器制造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沈陽工業大學教授朱英浩,因病醫治無效,于2022年9月1日在沈陽逝世。朱英浩,1929年5月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寧波。1952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曾任沈陽變壓器有限......
中國工程院院士、坦克車輛設計專家、教授級高工王哲榮,因病于5月31日晚21時50分在北京301醫院逝世,享年86歲。王哲榮,1935年10月5日出生,河北省高陽縣人。1962年畢業于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