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海洋大學未來海洋學院副院長甘波瀾團隊在《地球物理研究通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指出未來北半球人為氣溶膠減排速率放緩會導致副極地北大西洋、南印度洋以及南大洋海表加速增暖。
溫室氣體和人為氣溶膠是影響全球表面溫度趨勢的兩類主要外強迫。與持續增加的溫室氣體不同,人為氣溶膠經歷了非單調的排放歷程。過去數十年由于清潔空氣政策的實施,北半球溫帶地區(歐洲、北美)的人為氣溶膠排放量急劇下降。然而在未來高排放情景下,這種快速減排趨勢將顯著減緩。隨著人為氣溶膠在總體人為強迫中占比降低,通常認為其對全球變暖影響較小。研究團隊使用多套初始擾動大樣本集合模式,發現未來北半球AA減排速率放緩會顯著加速副極地北大西洋、南印度洋以及南大洋海表升溫速率,其影響在部分海域與溫室氣體效應相當,突顯了人為氣溶膠在海洋增暖中的重要作用。
據悉,未來,北半球溫帶人為氣溶膠減排速率放緩通過輻射效應使北半球中高緯度呈現相對冷卻趨勢。在北美附近,這種冷卻效應會導致副極地北大西洋上空降水負異常以及海表鹽度正異常,進而增強海洋垂向對流混合。這個過程會加強北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推動更多表層暖水向極地輸送,從而加速副極地北大西洋海表增暖,在一定程度上補償了由溫室氣體效應導致的“暖洞”。此外,北半球人為氣溶膠減排放緩產生的冷卻效應引發“北冷南暖”的半球間能量不對稱,使北半球哈德萊環流南移跨越赤道以補償半球間的能量失衡。伴隨正壓大氣環流調整,南半球西風帶向極移動,并進一步誘發低云正反饋以及海洋動力調整等一系列海氣耦合反饋過程,加速南印度洋及南大洋海表增暖。
研究成果揭示了在溫室氣體長期增暖效應之外,人為氣溶膠對全球變暖進程的重要影響,強調了維持全球持續且高效的氣溶膠減排政策對于減緩極端海洋增暖風險的重要性。此外,未來積極探索溫室氣體與人為氣溶膠的協同減排策略,對于實現碳中和與清潔空氣的共同發展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論文相關信息:
https://doi.org/10.1029/2023GL107772.
人人都知道海水是咸的,那么在覆蓋占地球面積70%的海洋里,不同位置的海水會一樣咸嗎?要回答這個問題,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用遙感衛星去“看”。然而,這件說起來簡單的事,卻困擾了科技界很多年。11月14日,我......
隨著全球水產養殖產業的發展,每年會產生大量海藻、牡蠣殼等廢棄物。而這些廢棄物通常被堆放在垃圾填埋場、近海灘涂或直接丟棄到海洋中,對土壤、自然水域及海洋生態系統帶來環境影響。為促進水產養殖的可持續發展,......
11月13日,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氣象部門陸海融合的數字化網格預報業務體系、海洋氣象服務業務體系初步構建,圍繞我國責任海區和近海海域的臺風、冷空氣、大風、海霧、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提供監測預報預警評......
當地時間9月18日,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AmericanGeophysicalUnion,AGU)公布2024年度AGU會士(AGUFellow)以及各大獎項評選結果。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近海海洋......
8月20日,自然資源部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關于保護和永續利用自然資源扎實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實施意見》提出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健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設全國......
按照《自然資源科學技術獎章程(暫行)》的規定,中國海洋學會組織專家對31項科技進步獎候選項目進行了初審,共計24項科技進步獎候選項目通過初審,現對初審結果予以公示:公示時間:2024年7月30日-20......
按照《自然資源科學技術獎章程(暫行)》的規定,中國海洋學會組織專家對31項科技進步獎候選項目進行了初審,共計24項科技進步獎候選項目通過初審,現對初審結果予以公示:公示時間:2024年7月30日-20......
2023年度自然資源科學技術獎(中國太平洋學會評審組)初審工作已結束,共有20項申報成果通過初審。其中,科技進步獎10項,青年科技獎10項。根據《自然資源科學技術獎章程(暫行)》有關規定,現將初審結果......
7月20日,第四屆國際海洋前沿科學與技術暑期學校開幕式在深圳舉行。來自全國100多個高校院所的研究生、博士后、青年科學家、青年企業家及中小學教師等共計300多人齊聚深圳。據介紹,此次暑期學校以“海洋科......
7月1日清晨,中國工程院院士管華詩與往常一樣,走進位于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的辦公室,查看海洋創新藥研發進度表。今年85歲的管華詩,致力于海洋藥物研發40余年。2016年,他倡導發起中國“藍色藥庫”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