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8-08-21 09:48 原文鏈接: 中國離國際一流期刊有多遠

      國際高水平學術期刊中心,往往也是世界科學中心,這一規律在過去幾次科學中心的轉移中都被驗證。

      現在這個規律卻出現了偏差。

      據Scopus數據庫統計,亞洲地區已經超過歐洲地區和北美地區,成為世界上學術貢獻最多的區域。然而,這些貢獻卻大多發表在西方主辦的期刊出版平臺上。

      尤其是對于提供了亞洲最多論文作者和讀者的中國來說,未來應該怎么辦?

      在日前舉行的科技期刊發展戰略及國際一流科技期刊建設圓桌會議上,科技部原副部長、《光:科學與應用(英文版)》(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以下簡稱《光》)主編曹健林指出,當務之急是練好內功。

      鴻溝加大

      “科技成果的產生地與科技期刊的辦刊地在地理區域上分離,且由于近年來出版平臺的不斷合并,以及超級期刊和期刊集團的擴張,逐步拉寬了這一橫跨東西方之間的鴻溝。”

      今年5月26日,在中國科協主辦的中國科技峰會——世界科技期刊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楊衛表示,自己擔任編輯的一份知名期刊,8年前來自亞洲的錄用稿件只占15%,2015年卻達到了76%。

      數據顯示,中國作者數已經由2008年的23萬人增長到2015年的64萬人;從1997年到2016年,源于中國大陸的學術產出所占的世界份額,在20年間由2.5%上升為20%;同一時段,引用數和高引用論文均高速增長。

      隨著作者隊伍的不斷增加,基礎研究資助的增長以及國家層面新計劃的推出,楊衛認為,中國大陸的學術貢獻的質量提升尚有較大空間。

      同時,截至2016年,我國科技期刊總量雖達到5000種,但被SCI收錄的不到200種。從1999年至2016年,中國作者的SCI論文發表于中國期刊上的比例卻由38%降至8.8%。

      面對明顯增長的市場,國際知名出版集團紛紛布局中國。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洪明輝表示:“科技期刊是科研成果交流和展示的載體,也是一國科技競爭力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但現在,大量本土優秀科學論文需要‘交錢發出去’又‘付費買進來’,科研產出的版權歸國外出版商所有,成果的首發權和話語權受制于人。從國際競爭的角度來說,中國必須自主創辦優秀的英文期刊。”

      練好內功

      “我第一次知道它的計劃時還沒有名字,現在已經是頂級期刊了,這感覺就像我的孩子長大了。”《光》執行主編、德國漢諾威激光加工中心執行主任Stefan Kaierle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長春光機所)與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以下簡稱自然集團)的合作期刊《光》2012年創刊,目前光學領域排名第三。

      “雖然我預感它會成功,但沒想到這么快。”Kaierle表示,《光》的成功首先是找到了好的出版商,其次是好的編輯團隊、審稿人,最后是好的主辦者。

      通過《光》,Kaierle對其主辦者長春光機所留下了“可能性多”“行動力強”的印象。他說:“研究所投入資源辦期刊這種模式看起來很成功,這在德國是不可能的,我們也沒有這么好的期刊。”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學傳播中心編輯出版部主任任勝利指出,國內期刊日益邊緣化的外因在于唯SCI影響因子的評價指標引導優質稿源外流;內因在于運行機制落后、缺乏競爭意識。

      中國光學學會秘書長劉旭則認為,中國期刊編輯部的整體水平偏弱,必須引進真正職業化的辦刊人才,刊物才能更加國際化、市場化。

      實際上,《光》的成功原因之一,正是建立了專業的編輯隊伍。目前,編輯部有專職人員5人,兼職人員10人,外聘德國學術編輯1人。其中,副高級以上職稱人員占80%,碩士、博士研究生學歷人員占87%,具有海外留學背景或訪問經歷人員占50%。

      “天上不會掉餡餅,對辦刊的重視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曹健林直言不諱,長春光機所正是因為以國際一流期刊為目標,在此思路下引進專業編輯人才,將辦刊作為研究所主流科技隊伍的任務,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績。

      無問西東

      如何定義世界一流期刊?科睿唯安(北京)業務總監寧筆提出兩條標準:既強又大——影響因子和發文量同時達到本學科前10%。以此標準來看,中國大陸期刊中沒有一本符合。

      目前,《光》正在沿著“強刊做大”的方向前進,保證質量的同時,發文量穩步提升。

      在《光》的成功因素中,一個重要因素是同自然集團合作。這也是《光》一經問世就被許多科學家看好的原因之一。

      事實證明,自然集團非常給力。除了給《光》帶來專業性的起步,還在《自然》及其子刊中對《光》的文章進行推薦,使《光》能夠快速擴大影響力。

      中國期刊走向國際,是依靠自己的力量還是借助外力?

      對此,曹健林認為,中國的出版集團本身也在走向市場化改革的進程中,要想快速攀升,不能僅僅依靠內力。

      任勝利的看法是,我國的出版業發展沒有跟上學術水平的提升,出版集團普遍偏小,依靠現有模式很難趕上國際水平,必須采用其他模式才能爆發式增長。

      楊衛的提議則是“無問西東”,以開放的原則,學習全球頂級期刊的先進辦刊理念和出版平臺解決方案,辦好中國的頂級期刊和期刊平臺。

      悉尼科技大學教授金大勇亦認為,將最優秀的論文發表在祖國的大地上還需要過程,辦優秀刊物要從“拿來主義”開始,以開放的思路建立跟國際接軌的渠道、學習其先進經驗,只有以一流期刊為平臺,才能將全世界的目光吸引到祖國的大地上。

      近幾年,國家先后啟動了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中國科技期刊登峰行動計劃等,投入重金支持學術期刊發展。曹健林表示,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科技人群,具備了辦好國際一流期刊的基本條件,在政策支持下,10年后產生一批國際一流期刊并不是夢。

    相關文章

    陜西省科技廳開展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申報認定工作

    陜西省科學技術廳關于開展2024年度陜西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申報認定工作的通知各有關單位:為發揮陜西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以下簡稱省國合基地)作用,對接全球科技創新資源,推動全省高質量發展,助力秦創原創新......

    中南大學主辦的《風工程進展(英文)》正式創刊

    4月27日在長沙舉行的第三屆土建水交高層次科技人才學術交流會上,《風工程進展(英文)》(AdvancesinWindEngineering ,下稱AWE)正式創刊。這是一本由中南大學主辦,該......

    “地球時空基準”國家基礎科學中心啟動

    4月1日,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學校長李建成牽頭的“地球時空基準”國家基礎科學中心正式在長沙啟動。基礎科學中心項目于2016年開始試點建設,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定位最高的基金項目,旨在瞄準國際科......

    國務院關于《上海東方樞紐國際商務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的批復

    日前,國務院發布關于《上海東方樞紐國際商務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的批復。原文如下:國務院關于《上海東方樞紐國際商務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的批復國函〔2024〕30號上海市人民政府、海關總署:你們《關于設立......

    商務部就美商務部將13家中國企業列入出口管制“未經驗證清單”答記者問

    有記者問:當地時間12月19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將13家中國實體列入出口管制“未經驗證清單”。請問中方對此有何評論?答:中方注意到有關情況。美方做法罔顧雙方合作事實、損害雙方合作基礎,阻礙企業開展正常經......

    中國計量院2023年國際同行評審順利完成

    8月28日至10月25日,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計量院”)順利完成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亞太計量規劃組織(APMP)的國際同行評審,中國計量院副院長楊平出席評審會......

    中國科協主席:支持各類創新主體、科技組織科和科技人才同國際對接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協)主席萬鋼22日提出,支持各類創新主體、科技組織和科技人才同國際對接,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由中國科協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二十五屆中國科協年會當天在合肥開......

    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七屆五次全委會召開

    8月21日,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市基金委)七屆五次全委會召開。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黨組書記、主任,市基金委主任張繼紅出席會議并講話。會議由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黨組成員、副主任張宇蕾主......

    岳躍民等獲2022年度中科院青年科學家國際合作伙伴獎

    經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組織專家評審,并經中國科學院院長辦公會審議通過,包括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岳躍民研究員在內的3位科學家近日榮獲“2022年度中科院青年科學家國際合作伙伴獎”。亞熱帶生態所......

    中美高層會談:因美財長趕飛機停止...

    1月18日上午,國務院副總理、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與美財政部長耶倫在瑞士蘇黎世舉行半天會談。這是兩人兩年來的第四次溝通、首次面對面交流,也是2023年中美第一次談。#中美高層會談現場記錄#剛......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