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7-07-10 14:34 原文鏈接: 中國科大提出首個光解水制氫儲氫一體化體系設計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教授羅毅領導的研究小組成員江俊,與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教授趙瑾合作,利用第一性原理計算,提出了首個光解水制氫儲氫一體化的材料體系設計,該方案具有低成本、通用性、安全儲氫的優點。相關成果以Combining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generation and capsule storage in graphene based sandwich structures 為題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氫能經濟(Hydrogen economic)是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一個最“完美”的可持續能源方案,以氫為媒介(制備、儲存、運輸和轉化)的一種未來的經濟結構設想。以用之不竭的太陽光驅動,把水分解為氫氣和氧氣。而氫是一種清潔能源,燃燒生成水,不會產生任何污染物,達到環保可再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然而,長久以來光解水制氫的發展停滯不前,“氫能經濟時代”的大門似乎已經關閉。其原因是氫氣的收集和存儲上的技術瓶頸抑制了光解水制氫的實際應用。氫氣的產生依賴于光生電子和空穴分別遷移到氧化和還原位點,使得二者間距必須小于電子的平均自由程(約為10~50 nm)。如此短的間距不僅導致逆反應的發生無法避免,也增加了分離和收集氫氣的困難。另一方面,氫氣的安全存儲是一項長期的挑戰。氫氣(H2)與氧氣(O2)混合極易發生反應,產生爆炸,十分危險。而常用的高壓液化后金屬儲氫成本高,使用不便。因此,在開發出低成本收集氫氣和安全儲氫的解決方案之前,太陽能光解水制氫無法得以有效地大規模應用。

      針對光解水制氫過程中的逆反應嚴重、氫氣難分離和存儲的問題,研究人員從英國科學家安德烈·海姆爵士(諾貝爾獎獲得者)和中國科大教授吳恒安的研究工作得到啟發:石墨烯能夠隔絕所有氣體和液體,缺對質子能夠“網開一面”,大方放行。利用這一大自然給質子開的“方便之門”,江俊等設計了一種二維碳氮材料與石墨烯基材料復合的三明治結構。

      江俊課題組長期深耕于光催化體系設計與模擬領域,聚焦于電子運動這一關鍵主線,通過結構設計精準調控材料體系中的電子被激發后演化行為(J. Phys. Chem. Lett. 2016,7,1750; J. Am. Chem. Soc. 2016,128,8928; 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6396; Angew Chem. Int. Ed. 2015, 54, 11495),提出了一系列在實驗中證明行之有效的光催化體系設計。而在這次的三明治結構體系中,碳氮材料夾在兩層官能團修飾的石墨烯中。第一性原理計算表明,這一體系可以同時吸收紫外光和可見光,利用太陽光能產生激子,光生激子迅速分離形成高能電子和空穴并分別遷移到中間的碳氮材料和外層的石墨烯材料上。而吸附在石墨烯基材料活性位點上的水分子在光生空穴的幫助下,發生裂解,產生質子。這些產生的質子受碳氮材料上內建靜電場(如圖偶極矩所示)驅動,可穿透石墨烯材料,運動到內部的二維碳氮材料上,并且遇到電子后反應產生氫氣。由于石墨烯唯一放行的僅僅是氫原子(質子),而光解水產生的氫氣不能穿透石墨烯材料,導致光解水產生的氫氣分子將被安全地保留在三明治復合體系內;同時O2,OH等體系也無法進入復合體系,抑制了逆反應的發生,實現了高儲氫率下的安全儲氫。

      這一研究體系以較低的成本,巧妙地抑制了光解水制氫的逆反應發生,實現了氫氣的有效提純,是首個安全制氫與儲氫一體化的設計。文中所報道的三明治復合體系將不僅僅局限于石墨烯和碳氮材料,其他經官能團修飾的sp2雜化碳材料(如富勒烯、碳納米管等)和光催化劑也可以用于這一復合體系中。這將為實現太陽能裂解水轉換為氫能,以及氫能的大規模應用解決最困難的氫氣分離和安全存儲運輸兩個瓶頸問題,為再次啟動“氫能經濟時代”打開了大門。

      相關工作得到了科技部青年“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先導項目的資助,該論文第一作者為化學學院博士生楊麗,李喜玉和張國楨為并列第一作者,江俊為通訊作者。

    相關文章

    科學家在氨分解制氫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氫能與先進材料研究部氫化物能源化學研究中心(DNL1901組群)陳萍研究員、郭建平研究員、高文波副研究員團隊在氨分解制氫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開發了一種由堿金屬及其氨基化......

    這項制氫難題,在福建這里被攻克

    發展新質生產力,科技創新是關鍵。科研院所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之一,為新興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堅強的人才和技術支撐。今起,福建日報推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走進科研院所”系列報道,報道我省......

    我國科學家基于液態金屬構建“人工樹葉”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沈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劉崗研究員團隊與國內外多個研究團隊合作,研制出將半導體顆粒嵌入液態金屬實現規模化成膜的新技術,并構建出新型仿生人工光合成膜,其具有類似樹葉的功能,在太......

    光學波段信號可當探測熱木星大氣逃逸探針

    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與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研究人員合作發現光學波段的信號可以作為探測熱木星大氣逃逸的探針。國際著名期刊《天體物理雜志快報》發表了這一成果。早在2003年,人們通過觀測遠紫外波段的信號,發現......

    大連化物所實現氫化鋰介導光化學合成氨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氫能與先進材料研究部復合氫化物材料化學研究組研究員陳萍、郭建平團隊,在氫化物化學固氮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揭示了氫化鋰(LiH)光致脫氫變色現象與固氮之間的關聯,并由......

    國內首次摻氫天然氣管道燃爆試驗獲得成功

    11月13日從國家管網集團獲悉,由該集團組織開展的國內首次摻氫天然氣管道泄放噴射火試驗與封閉空間泄漏燃爆試驗日前成功實施,填補了我國長輸天然氣管道摻氫泄放燃爆驗證試驗的空白,為實現天然氣長輸管道摻氫輸......

    中國科學院化學物理研究所,開發出水直接加氫乙炔制乙烯新過程

    近日,我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能源與環境小分子催化研究組(509組)鄧德會研究員和于良副研究員團隊,在乙炔選擇加氫制乙烯反應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團隊利用碳化鉬負載金(Au/α-MoC)催化劑實現了直接......

    石墨烯納米袋顯著減少氫燃料電池所需鉑金

    盡管氫燃料是一種很有前景的化石燃料替代品,然而其發電依賴的催化劑主要由稀有昂貴的金屬鉑組成,這限制了氫燃料的廣泛商業化。據16日發表于《自然·納米技術》雜志的論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研究人員報告了......

    “陶瓷”也可催化電解水?且看中科院物理所新研究

    氫能具有可持續性、高燃燒熱、無污染等優點成為很具潛力的綠色能源,尋找高效率且長時間穩定的催化劑和探究電解水過程中基本的催化機制成為實現大規模電解水氫能商業應用的重要研究方向。近年來,研究人員發現ABO......

    氫燃料電池產品造訪世界制造業大會

    近日,大連化物所技術許可、明天氫能公司生產的氫燃料電池產品在合肥參展2021世界制造業大會。本次參展的產品包括氫燃料電池的膜電極、電堆、系統,以及搭載氫燃料電池系統的氫能公交車等。展會上,我所衣寶廉院......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