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草原,本該是“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時節。然而,在內蒙古的許多草場上,卻再難見到這樣的美景。
由于干旱少雨,二連浩特周邊的570萬畝草場中,有95%的草場因未能返青而成了“荒漠”。與此同時,內蒙古東部的通遼市,100多萬畝農田和草場正在遭受三代黏蟲的侵蝕。
旱災、蟲災、鼠害、洪澇、雪災、霜凍,一次又一次地摧殘著本就脆弱的草原生態。然而,這些看似“天災”的背后,卻有著更多不為所知的人禍。
近日,多位專家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靠過度放牧、盲目開采煤礦等方式發展草原經濟,將使草原地區“生態赤字”進一步加大,“是時候從根本上轉變草原畜牧業的發展方式了”。
“輪”不動的輪牧
80%,167萬,47%。
中科院院士張新時主持的一項研究表明: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隨著牧區人口膨脹、牲畜劇增,草原地區過度放牧,我國80%以上的草場開始退化,每年草場退化167萬公頃,草地理論載畜量下降47%。
張新時告訴記者,雖然在天然草地上進行游牧生產有數千年的歷史,但這種粗放、落后的傳統草原游牧業,使內蒙古草原成為一個不能自我維持、生態嚴重退化、經濟巨額虧損、不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系統。
隨著牲畜量的增長,原來有計劃的輪牧再也“輪”不起來。“牧民趕著成群的牛、羊先爭著把公家的草地吃完,再吃自家的,等自家的吃完再趕往其他地方,已經沒有了輪牧的概念。”張新時痛惜地說。
沒有草的草原一旦遇上大自然的肆虐,便更加脆弱不堪。
“在草原地帶1米厚的土壤需要1萬多年才能生成,可一旦草地被嚴重破壞,很短時間內就全被吹走了,只剩下裸石。”張新時表示,不能自我維持的草原生態在鼠災、蝗災等災害面前毫無抵抗力,“過度放牧已成為我國草原農業、生態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極大障礙和桎梏”。
“傷不起”的草原經濟
60億,41.7%,5%。
這是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植物所所長方精云在描述草原經濟時使用的數據。
我國的天然草地面積為60億畝,僅次于澳大利亞和俄羅斯,占國土面積的41.7%,是耕地的3.2倍、林地的2.5倍。然而,在如此廣闊的土地上,草地畜牧業創造的產值卻僅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我國的牛羊肉供應大部分來自農區,奶類中僅有三分之一來自草原牧區。
同時,方精云對內蒙古草原地區近年來興起的煤礦開采很是擔憂,“開采煤礦可以在短期內帶來經濟效益,可是帶來的生態破壞卻是長期、致命的”。
他介紹說,國際上先進的農業國家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先后完成了從傳統的天然草地放牧到人工草地與草地農業支持的現代化先進畜牧業的轉變,“這極大地提高了草地畜牧業的生產力,同時使過度退化的天然草地得到充分的休養恢復,發揮了良好的保水、持土、防止流沙和揚塵的生態功能”。
打造生態草業特區
從2011年起,方精云和同事開始進行生態草業特區的論證,試圖探索草原牧區經濟發展的新模式。兩年過去了,多項科學論證工作基本完成。今年7月上旬,方精云帶隊與內蒙古自治區有關方面就生態草業特區建設進行了匯報交流,自治區方面的回應讓方精云看到了項目從構想走向現實的希望。
據方精云介紹,生態草業特區將借鑒現代化農業的理念,通過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精細管理、集成現代科技成果,用很少的土地來發展精細草業,大部分土地實現草地的生態功能,進而從根本上轉變草原畜牧業的發展方式。
用農業生產的方式種草,這是特區發展經濟的核心。
提出“草地農業”概念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任繼周告訴記者,人工種草把草地作為介質,可實現糧草結合、林草結合、果草結合等多種農業系統耦合,“這是可以實現高額產出、得到高額收益的大農業”。
“10%的土地人工種草,90%的土地自然恢復并有限地向牧民開放,這塊集約型的特區內涵蓋了育種、耕作、灌溉、施肥、病蟲害防治、收獲、加工、儲藏等環節,還包括了生態、生產與生活功能。”方精云說,“特區將建設成為牧區生態文明建設的示范區。”
新污染物因危害大、不易治理等特點而備受關注。其中,抗生素和微塑料為廣泛關注的新污染物。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陳令新團隊針對抗生素、微塑料等新污染物,在新污染物環境行為與生態環境危害機理研究方面取得......
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關于組織開展2023年大數據產業發展示范申報工作的通知》(工信廳信發函〔2023〕187號),經企業自主申報、地方推薦、專家評審等環節,形成了2023年大數據產業發展示范名單......
工信部聯規〔2023〕258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發展改革委、教育廳(委、局)、財政廳(局),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
日前,浙江省委書記易煉紅赴嘉興市海鹽縣、平湖市、秀洲區,深入重大工程、高新企業、科研平臺、美麗鄉村等調研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
近日,2023年度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評審立項工作接近尾聲,武漢大學牽頭承擔的23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獲批立項。此外,本年度武漢大學還有56個主持的課題和108個一般參與的課題獲批。牽頭項目、主持課......
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實施兩年以來,黃河生態保護治理取得積極成效,但在資金保障方面仍存在歷史欠賬較多、融資渠道不足、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機制不健全等問題。生態興則文明興,要以“兩山”理念為引領,推進......
中新社北京12月27日電(記者劉育英)“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經濟形勢系列報告會第二場報告會27日在北京舉行,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金壯龍作了“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專題......
全國財政工作會議提出聚焦高質量發展,著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共提出針對經濟發展的8點要求:1、支持加快現代化體系建設;2、支持擴大國內需求;3、支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4、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5、支持抓好......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促進數字技術適老化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工作方案》)。為更好地理解和實施《工作方案》,現對有關政策要點解讀如下:一、編制出臺《工作方案》的背景是什么?黨中央、國務院......
工信部信管〔2023〕251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通信管理局,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聯合網絡通信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廣播電視網絡集團有限公司,中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