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2-04-11 08:31 原文鏈接: 中國科學報:通識教育如何采取拿來主義

    在哈佛大學開設的通識課“《圣經》鑒賞”的課堂上,學生們在翻閱《圣經》古本。

      哈佛大學校長福斯特說:“教育不是一個把各種事實塞滿大腦的過程。”對于大學的本科教育來說,“沖破頭腦中現實的束縛”至關重要。這種聲音對于中國當下的高等教育具有振聾發聵的作用。

      不久前,《中國青年報》刊登了一篇署名王文浩的文章《哈佛的通識教育不能盲目拿來》(以下簡稱王文),針對中國高校在通識教育中出現的問題,指出了通識教育的中心任務,也提出了其課程改革的方向。筆者認同文中所提出的中國高校的通識教育缺乏“問題意識”等觀點,但對于哈佛等美國高校的通識教育能帶來怎樣的啟發,似乎還有必要進一步探討。

            國內通識教育“沒學到家”

      近年來,國內很多高校都開設了通識教育課程。應該承認,國內高校開設的通識教育課程還處在初創階段,出現問題在所難免。而王文認為,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對哈佛通識教育的拿來主義采用了“不管不顧、盲目仿效、拿來即用的做法”。

      其實,世上很難真有這樣的“拿來主義”,中國的通識教育也是如此。但如果這一論斷的本質是說,我們還遠沒有把哈佛通識教育學到家,并且由此造成諸多問題,相信這樣的判斷是準確的。

      眾所周知,美國高校極其重視本科教育中的通識教育。所謂“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簡單地說,就是“人文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的代名詞,指的是傳授更為廣泛的知識,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與智慧,內容主要包括文學、外語、哲學、數學與科學等基礎理論課程。它們與強調“專業化”的專業性、職業性與技術性課程大不相同。

      那么,美國為何如此重視通識教育呢?大體上有如下兩方面的原因。首先,通識教育與大學的性質有關。凡是綜合性大學或者文理學院,本科階段都主要以提供通識教育為主。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哈佛歷史上任期最長的校長艾略特(Charles Eliot)說,“大學是非功利性的”;其次,通識教育與培養什么樣的人有關。耶魯大學前法學院院長科隆曼(Anthony Kronman)說:“一所高校,首先是培養品性的地方,是培育智識與道德修養習慣的地方。”通識教育提供的是人文教育,而人文教育恰恰強調的是個人、責任與社會。

      我們不妨來看看哈佛是如何構建其通識教育的。哈佛大學的“通識教育”在過去的70年中歷經了三次變化。上世紀40年代,該校開始了“通識教育”課程。到了上世紀70年代,之前的“通識教育”課程過時了,哈佛作出修訂,出臺了“核心課程”。新世紀,哈佛在70年代所制訂的核心課程內容,同樣顯得不合時宜。于是,哈佛再次作出改變。

      2009年新學期開始時,哈佛的新調整正式實施。名稱回歸為最初的“通識教育”。在這次修訂中,哈佛把通識教育分為八個大的學術類別,包括:美學與闡釋性理解、文化與信仰、經驗與數學推理、倫理推理、生命系統的科學、物質宇宙的科學、國際社會,以及世界中的美國。每個大的類別提供了數門乃至數十門課程。要求每個學生必須從每一個類別中至少選擇一門課。他們既可以每學期選修一門,也可以自由選擇時間,在畢業之前修完八門課、達到學校對通識教育所提出的畢業要求就行。

      上述八個學術門類看上去非常抽象,它們的具體建設目標是什么呢?以“美學與闡釋性理解”為例。該類課程的目標是將學生看做文化與信仰的繼承者與參與者,幫助其理解自身和他人。同時,了解一些語言與觀念,可加強學生對文化產品的美學反應與闡釋能力。而探討涉及諸如意義的產生與接受、美學價值判斷的產生等理論問題,無疑能提高學生對文化產品的敏感性。

      大學生需要知道怎樣闡釋文化作品,比如要了解怎樣區分字面意思與象征意義,這對于評價和解釋周圍一切事物都至關重要。但是,上述理念又是如何在課程中加以體現的呢?或者說,與此相關的課程能教給學生什么能力呢?首先是批評技巧,即美學反應能力與闡釋能力;其次是在分析原始文本的基礎上,理解其語言、語言結構、藝術形式,同時能夠理解其書面、口頭、聲像以及其他的形式;再次是教給學生如何在語境框架內分析文本;最后,還要讓學生在適當的時候有實踐的機會。

    追問精神最值得借鑒

      那么,中國的通識教育應該從美國的通識教育拿來些什么呢?

      第一,中國的通識教育應該與大學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相一致。即便在美國,也有人不斷拿“有用”與“無用”的標準來質疑人文教育的價值。對此,哈佛“通識教育改革領導小組”組長之一西蒙斯(Alison Simmons)教授這樣回應:“人文教育并非與現實生活相脫節,而是通向現實生活的一座橋梁。”而哈佛大學校長福斯特(Drew Faust)的講話中更是點透了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教育不是一個把各種事實塞滿大腦的過程。”對于大學的本科教育來說,“沖破頭腦中現實的束縛”至關重要。這種聲音對于中國當下的高等教育具有振聾發聵的作用。

      第二,中國的通識教育應該直面學生的現實與未來。通識教育所提供的人文教育并不是專業性的、職業性的和技術性的,為什么人們還要學習這些人文知識呢?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文理學院在其網頁上這樣回答:“大學所授予的學位是某一特定領域的,但生活卻是不分專業的。”由此說來,“教育”首先是個人(智性、潛能)發展的過程;其次是培養自身的“文化素養”,使其能夠融入到當代社會中;再次是鍛煉個人的創造性與批評性思維的能力;最后則是學會各種基礎科目所傳達出的思維能力。幾乎沒有人會否認,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大學所學的內容會在畢業后很快忘記,但從中所學到的思維方式則不大會忘記,而且有可能會受用終生。因此,通識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尋找“學生所接受的人文教育與其大學之外的生活之間的聯結點”。這一點,在當下中國的通識教育中還沒有顯現出來。

      第三,中國的通識教育應有更廣闊的目標。王文說,有學者指出,西方的通識教育是為了應對20世紀西方文明的危機而建,其目的是要捍衛西方文明的認同。與此相對應,中國的通識教育中心任務應該定位在“接續斷裂的文化傳統”和“加強中國的青年對華夏文明的認同”上。筆者以為這一論斷有些狹隘了。哈佛大學本科生學院院長哈蒙茨(Evelynn Hammonds)說,哈佛本科教育由三個核心部分所組成,其一為專業,要求學生像學徒般集中于某個單一學科;其二為選修課,要求學生學習那些使他們在各種知識領域內探索的課程;其三為“通識教育”,要求學生在校園知識追求的基礎上,學著向外看世界。讓學生學著向外看世界而不僅是向內看,這至少也可以成為中國通識教育的建設目標之一。

      就在哈佛改革通識教育的2009年,斯坦福大學也在研究如何改革本科教育,因為后者同樣認為,無論是斯坦福還是世界格局,如今都發生了巨變,因此斯坦福應該研究在新的世紀里如何應對這種變化。該校組織了一個“本科教育研究”委員會,花了兩年的時間研究如下的問題:到2020年時,人文教育應該包含哪些內容?我們對于大學本科生的諸項要求,數量是少了、多了還是恰如其分?在專業之外,是否所有學生都要遵照統一的標準?簡單地說:斯坦福給予了學生什么東西、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學生對斯坦福有怎樣的期待,他們在畢業時又能從斯坦福帶走些什么?

      無論是哈佛還是斯坦福,他們對于上述大學教育中最基本問題孜孜以求的追問精神,才是真正值得中國高等教育采取“拿來主義”認真學習的地方。

    相關文章

    斯坦福最新研究:衰老真的是斷崖式的這個年齡段是關鍵

    衰老是一個復雜且多因素的生理變化過程,與心血管疾病(CVD)、糖尿病、神經退行性疾病和癌癥等各種疾病密切相關。洞悉衰老在分子層面上的改變,對于理解衰老的潛在機制和發現與衰老相關疾病的潛在治療靶點至關重......

    專科生逆襲哈佛、回國任教“雙一流”!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劉如楠2022年,阿勒拉哈決定回國任教,并成為了西南交通大學的特任副教授。這時的他,身上帶著耀眼的標簽:哈佛大學計算生物醫學研究中心博士后;師從該研究中心創始人RobertGen......

    復旦和哈佛團隊聯手在眼病領域取得突破性成果

    復旦大學專家在圓錐角膜交聯原位供氧研究方面獲得突破。圓錐角膜相關研究概念圖。本文圖片均為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供圖7月5日,澎湃新聞記者從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獲悉,近日該院黃錦海、周行濤團隊......

    田松:在哈佛的圖書館工作和“打盹兒”

    編者按阿根廷著名作家博爾赫斯說過一句話:“如果世界上有天堂,那一定是圖書館的模樣。”但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圖書館好像與我們的生活漸行漸遠了。除了查書、借書、還書,在圖書館還能干什么?在圖書館翻書和在家......

    元流體能通過編程改變性質彈性黏度均可調節

    元流體通過哈佛徽標展示其可調光學性質。圖片來源:哈佛海洋研究所美國哈佛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可編程的“元流體”,其彈性、黏度、光學特性等性質均可調節,甚至能在牛頓流體和非牛頓流體之間......

    哈佛首位女黑人校長,上任僅半年匆匆離職,原因為何?

    導讀2024年剛開始,學術圈便引發了一場大地震。1月2日,哈佛大學校長ClaudineGay宣布辭職。Gay曾是哈佛大學建校以來的首位黑人校長,也是第二位女校長,去年7月1日剛剛上任的她又為何在短短半......

    308名國內食品專家入選2022年《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

    2023年10月4日,斯坦福大學JohnP.A.Ioannidis教授團隊發布了最新的《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這是該團隊公布的第六個版本,涵蓋了全球范圍內的科學家。在此次的榜單中,特別值得注意的......

    錄取概率是普通學生8倍!哈佛大學遭投訴

    據美聯社報道,當地時間3日,美國波士頓一民權組織提出民權訴訟,指控美國哈佛大學的招生制度違反《民權法案》。據報道,該組織指控哈佛大學優先錄取校友的“傳承錄取”制度違反了《民權法案》,這種做法是對有色人......

    會呼吸的“痛”!哈佛醫學院:證明少吸氧氣,延長50%壽命

    2023年5月23日,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 PLOSBiology 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題為"Hypoxiaextendslifespanandneurological......

    Nature:哈佛大學開發出通用型癌癥疫苗,或治療多種癌癥

    癌癥是全球主要的公共衛生問題,近年來,由于飲食、環境、人口的老齡化等因素,全球癌癥發病率不斷增長,癌癥作為主要死因的情況日益突出。根據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發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癥數據,中國......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