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通識教育如何采取拿來主義
在哈佛大學開設的通識課“《圣經》鑒賞”的課堂上,學生們在翻閱《圣經》古本。 哈佛大學校長福斯特說:“教育不是一個把各種事實塞滿大腦的過程。”對于大學的本科教育來說,“沖破頭腦中現實的束縛”至關重要。這種聲音對于中國當下的高等教育具有振聾發聵的作用。 不久前,《中國青年報》刊登了一篇署名王文浩的文章《哈佛的通識教育不能盲目拿來》(以下簡稱王文),針對中國高校在通識教育中出現的問題,指出了通識教育的中心任務,也提出了其課程改革的方向。筆者認同文中所提出的中國高校的通識教育缺乏“問題意識”等觀點,但對于哈佛等美國高校的通識教育能帶來怎樣的啟發,似乎還有必要進一步探討。 國內通識教育“沒學到家” 近年來,國內很多高校都開設了通識教育課程。應該承認,國內高校開設的通識教育課程還處在初創階段,出現問題在所難免。而王文認為,......閱讀全文
中青報:哈佛的通識教育不能盲目拿來
差課還是好課?給分厚不厚道?這是很多學生選修通選課的首要問題。 在這“成績為王”的時代,課好分也好的課供不應求,課好分卻低的課學生敬而遠之,課水分還爛的課門庭冷落。折中之計,要分不要課,分好大家好——這是理性人的主流選擇。于是以提高學生文化素質為目標、以學習西方通識教育經驗為初衷的通
熊慶年:大學應推行“通識教育”
現在,我國越來越多的大學實施通識教育,然而,社會上的人們對什么是通識教育并不一定都知曉,有不少人對推行通識教育心存疑慮。即使在大學,甚至在已經實施通識教育的學校,人們對通識教育的認識也未必一致。至于如何才能有效地實施通識教育,那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而在這里想談談自己對通識教育的理解,并通
通識教育可到課堂外建“開發區”
近年來,國內“雙一流”高校紛紛加強通識教育。在筆者看來,這既是大學回歸教育本質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學對標“世界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多將通識教育置于本科教育的核心地位),以實現其人才培養定位的現實需要。 站在學生角度,上大學的目的無非是未來能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應成為高校的奮斗目
脫“大”脫“水”,通識教育進入新階段
不久前,武漢大學宣布,新學期將開設兩門基礎通識必修課程——“人文社科經典導引”和“自然科學經典導引”,旨在對新生進行啟蒙性質的通識教育,養成君子人格。據媒體報道,這是武漢大學建校以來首次開設全校通識教育必修課,在國內屬首創。 無獨有偶。今年4月,復旦大學宣布將啟動新一輪課改,集中清理一批不符合
大學通識教育的“三生萬物”
老子《道德經》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生萬物”這個哲學命題,或可隱喻大學通識教育的天覆地載和千姿百態,亦可概述大學通識教育的統一性與多樣性。 “三”為何能生出“萬物”?其根本原因是“道生一”。道生一,道也就是一。《荀子·儒效篇》曰:“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詩書禮樂之道歸是矣
中國科學報:通識教育如何采取拿來主義
在哈佛大學開設的通識課“《圣經》鑒賞”的課堂上,學生們在翻閱《圣經》古本。 哈佛大學校長福斯特說:“教育不是一個把各種事實塞滿大腦的過程。”對于大學的本科教育來說,“沖破頭腦中現實的束縛”至關重要。這種聲音對于中國當下的高等教育具有振聾發聵的作用。 不久前,《中國青年
蔣家平:培育共同價值觀是通識教育的靈魂
近日,筆者有幸參加了教育部、李兆基基金、香港培華教育基金會組織的“千名中西部大學校長海外研修計劃赴美國東部團”,在美國加州考察訪問了10所大學,美國大學對通識教育的重視,特別是他們對通識教育的認識,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考察中了解到,美國高校對于通識教育的教學安排基本上是無差別的,學分大多為
中山大學:通識教育意味著更高標準
雖然通識教育的內涵在不斷變化,但千萬不要以為通識教育課就是各個學科的概論、導論,甚至看成提高文化修養的“風花雪月課”。本質上—— 聽說過“通識教育”,但我們未必馬上能把它與思政課、導論課、概論課相區別;見識過經典閱讀課堂,但我們未必知其“對文理科學生要求一樣”。 “接受通識教育的
李志民:通識教育要回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
通識教育是相對于專業教育而言的,強調“通”而非“專”,目的是為受教育者提供更為完備的“知識圖譜”和“邏輯武器”,從而培養具有健全人格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公民。一般認為,由于這種教育模式沒有專業的硬性劃分,學生們通過多樣化的選擇,有望實現自由且順其自然的成長。被奉為通識教育圭臬的《哈佛大學通識教育紅皮書》
對外經貿易舉辦第二屆通識教育論壇
11月27日,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舉辦第二屆通識教育論壇“新時代財經類高校通識教育的變革之道”。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等著名高校的十余位專家學者圍繞“新時代通識教育的新變革與新趨勢”“新時代通識教育中教學理念的變化與革新”兩大主題,在線上線下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