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歲月蹉跎。60年來,地處祖國南海之濱的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無論是篳路藍縷中勇于求索,還是春涌神州時的敢闖敢試,都責無旁貸地肩負起歷史使命,將國家重大需求和海洋科學研究緊密融合,用青春和汗水譜寫出大氣磅礴、絢爛輝煌的優美華章。
2018年10月,11位院士、3位將軍出席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建設方案專家論證會。
2018年11月,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考船“實驗6”號在廣州中船黃埔文沖開建。
2018年3月,中國科學院2018年第一次院長辦公會議決定依托南海海洋所,籌建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消息傳來,南海海洋所沸騰了。自此,他們以嶄新的面貌、偉岸的形象、奮進的姿態、創新的碩果,百舸爭流,乘風破浪,在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康莊大道上勇敢向前。
開拓基業 不忘初心
鏡頭拉回到60年前,年輕的共和國即將迎來建國10周年的喜慶日子。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在中科院廣州分院籌備時期籌建,1959年1月7日正式在穗成立。初期暫設在南海水產研究所,1960年初遷至廣州新港路。不久遷往湛江市建所,廣州部分改為工作站。全所職工曾達527人,后經多次精簡,原接收的汕頭科技學校也于1962年停辦,全所職工僅余125人。1962年中科院決定將南海海洋所改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青島)南海分所。1963年所部遷回廣州新港路原址。1966年2月7日,中科院批準南海分所恢復獨立建制,定名為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1969年中南分院撤銷后,研究所一度下放廣東省,改名為廣東海洋研究所。1978年初,中科院重新收回廣東海洋所,回歸中科院建制,并恢復“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名稱。她既是全國解放后建立起來的我國第二個海洋研究所,也是開拓南海區域海洋學事業的第一個海洋研究所,在我國海洋科學研究中具有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地位。
創業辛苦,舉步維艱,但再大的困難也阻擋不了科技報國、勇于開拓的南海海洋所人。1960年到1961年間,中科院在各研究所物色一批業務骨干,逐步組成了該所的海洋地質、海洋生物、海洋物理研究室和海洋水化研究組,并邀請生物學家張璽先生兼任所長,還聘請幾位所外知名專家、教授擔任所學術顧問。沒有家底,經費不足。該所從一艘240噸木船起家,又爭取到一艘美國1925年制造的由貨船改造的海洋調查船“實驗”號。在缺少技術設備、海況異常復雜的南海安全作業多年,開展了“全國海洋普查及中越合作的北部灣海洋綜合調查”“0701”任務、“珍珠貝和珍珠養殖研究”“海岸帶綜合調查”“北部灣環流系統的調查”“北部灣水團結構”“海南島珊瑚礁海岸調查”“廣東沿海及北部灣的表層海流狀況”“華南沿海第四紀地質”等多項調查研究工作,取得一些科學成果,奠定了最初的基礎。
在“十年浩劫”極為艱難的情況下,該所還與外單位合作開展北部灣油氣地質地球物理勘探等工作。西沙自衛反擊戰前后形勢極為緊張,南海海洋所見縫插針出海調查。先后進行了“華南沿海第四紀地質補點調查研究”“南海北部大陸架地形與沉積補點調查研究”“南海中、西沙海區綜合調查研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海中部綜合調查”、《中國近海潮流永久預報圖表集》、“海底構造”“華南沿海區域斷裂構造分析”“華南沿岸河口港灣的港口航道工程水文泥沙調查研究”“黃埔港通海航道調查研究”“珠江口河口演變與資源”“廣東沿海污染調查研究”等工作。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在京召開。該所“西沙—中沙群島及其附近海域海洋綜合調查研究”“華南港口工程水文和泥沙回淤研究”、《中國近海潮流永久預報圖集》和“珍珠貝人工育苗和養殖的研究”4項成果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南海北部和北部灣表層海流的分析研究”、《南海地形圖》(1:100萬)、“珍珠貝的實驗研究”“廣東紫菜品種培育”“LC-Ⅱ型超聲浪潮儀”5項成果獲中科院重大成果獎,為完成南海區域海洋學中心任務提供了可貴經驗和基礎。
經過60年艱苦奮斗和不懈努力,該所已發展成為擁有2個園區、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5個院級重點實驗室(中心)、4個省級重點實驗室、2個聯合開放實驗室、3艘大型海洋科考船、6個臨海野外臺站(含2個國家野外科學試驗站)和1個標本館在內的我國華南地區最大規模的國立綜合性海洋研究機構。面向世界科學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該所始終以深耕南海、科技報國、服務人民為己任。近年又根據發展的需要,拓展了印度洋研究領域,推進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和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建設。研究所定位準確,目標明晰,科研實力雄厚,核心競爭力突出,成為我國一支強大的不可替代的海洋科研力量。
深耕南海 碩果盈枝
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海洋強國,必須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創新步伐。”幾代南海海洋所人深耕南海,扎實奮進,60年來共取得科研成果近800項,獲國家級、中科院、省部委及市級成果獎260項;申請ZL756項,獲授權453項;發表SCI論文3068篇。2018年,相關科技創新團隊榮獲中共中央頒發的最高規格表彰。
南沙群島及其鄰近海區資源、環境和權益綜合調查研究。1984年,國務院批準設立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南沙群島及其鄰近海區綜合科學考察”。由南海海洋所研究員陳清潮主持,并由中科院牽頭,會同原國家計委、國家科委、國家教委、地礦部、國家海洋局、農業部、石油部等40多個單位聯合組成一支南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隊,對南沙群島及其鄰近海區進行了近20年的綜合科學調查研究。組織20多個航次綜合和專業考察,總航程10多萬公里,測站1000多個,遍及整個南沙海區,考察了20多座島礁,以及水道、生物資源、油氣資源和海洋環境特征,完成“七五”“八五”“九五”以及“十五”前期的計劃任務,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出版專著、綜合研究報告和論文集48部,遙感圖集3冊,地圖2幅,為維護我國在南沙群島主權,南沙國土整治,島礁建設,資源開發、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南沙交通航運、漁業生產、海域劃界、區域規劃、國際合作等提供了科學依據。為促進我國熱帶海洋科學發展、早日躋身世界海洋科研前列創造了必要基礎條件。該項目“十五”期間繼續得到科技部立項支持。2002年完成海上考察任務后,向國務院呈交《南沙海區海上考察工作總結報告》,得到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肯定和祝賀的批示。南沙考察研究成果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中科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和自然科學獎一、二等獎。在我國海洋科學發展史刻下烙印,為國家海洋主權、權益與社會經濟建設作出重大貢獻。
熱帶海洋生物活性物質的利用技術。分離鑒定了119個新結構化合物,篩選出約72個生物活性化合物,研發了珍珠貝氨基甙定重制取技術、海洋生物柱—膜聯用脫腥脫毒技術、甲殼素氨基寡糖定長制備技術和熱帶海洋活性化合物利用技術,開發1個抗動脈粥樣硬化的新藥產品、2種保健品、多個功能食品、5個系列化妝品和1個新生物農藥,完成了1個滴眼液的技術改造。發表論文100多篇(SCI收錄49篇);申請國家發明ZL26項,獲授權15項;獲經濟效益25億元、新增利稅4.5億元。促進了海洋生物制品產業的形成和發展,減少了熱帶海洋生物資源浪費及由此造成的環境污染,改善了人民生活與健康水平,培養了人才,社會效益顯著。該成果獲200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南海與鄰近熱帶區域的海洋聯系及動力機制。發現并命名了南海貫穿流,確立了南海與鄰近熱帶區域的海洋聯系方式,揭示了南海大尺度環流的開放性“貫通”特征。打破了20世紀90年代以前認為“印尼貫穿流是兩大洋唯一通道”這一大洋環流理論的局限性。闡述了南海貫穿流對南海陸坡環流和中尺度渦旋的調制作用。闡明了南海貫穿流的氣候效應。解釋了導致珊瑚白化和赤潮頻發的1997/1998年南海強暖事件,為我國區域海氣耦合業務預報模型的建立與改進提供了新理論基礎。這些成果對南海環流的開放性“貫通”特征及其影響提出了創新性認識,形成了“南海貫穿流”理論。該成果獲2014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熱帶海洋微生物新型生物酶高效轉化軟體動物功能肽的關鍵技術。從海洋發掘產酶微生物新屬種;創制新型生物酶;發明功能肽的定向酶解技術;研發營養免疫新型功能肽和珍珠角蛋白定向制備及改造技術;創建功能肽評價模型,發掘肽類新功能;實現海洋功能肽定向制備技術的工程化應用。成果解決了領域內的關鍵難題,獲國內外同行高度評價,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推進了行業技術升級換代,促使海洋珍珠加工企業達到行業領先,漁用飼料企業銷售量占全球第一位。該成果獲2014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自然》封面發表海馬基因組及環境適應進化機制獲揭示論文。由南海海洋所研究員林強課題組主導,聯合德國康斯坦茨大學、新加坡國家科技局和華大基因等,共同揭示了海馬在海洋近岸和島礁棲息過程中的體型特化和繁殖適應性進化特征。在國際上率先完成了海馬的全基因組研究,揭示海馬是一種快速進化的物種,從基因層面探討了育兒袋形成和懷孕過程,揭開了海馬雄性育兒之謎;該團隊瞄準國際上對于海洋魚類的進化研究高地,首次闡明了海馬特異體型進化機制,為人類重新認識海洋魚類進化地位和環境適應性開拓了新視角,對推動海洋生物學科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相關研究成果2016年12月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在《自然》雜志上,入選2016年度“中國海洋十大科技進展”。
南海海洋所為港珠澳大橋建設提供環境預報保障。被世界譽為“超級工程”的港珠澳跨海大橋,工程所處海域環境條件復雜,施工難度大且要求非常精準,對作業區的海洋環境預報保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該所研究員王盛安課題組受委托建設了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現場流浪潮實時監測系統,系統包括多套海流剖面和波浪監測浮標、平臺波浪和潮位監測單元。系統自2011年在工程作業海區投入使用,至工程結束共連續運行6年多。該所為流浪潮遠程實時觀測系統的可靠運行付出了極大的艱辛和努力,為港珠澳大橋建設提供環境預報保障,為隧道沉管的順利安裝作出重要貢獻。獲得用戶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聯合體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經理部的書面感謝,以實際行動體現出科技國家隊深厚的科研基礎和強大的技術實力。
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南海環境變化”成果卓越。該項目2016年2月25日通過中科院院長辦公會正式立項。面向“經略南海”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由南海海洋所牽頭,集院內外27個相關單位的優勢力量,經費16億元。重點開展南海關鍵海區地質環境變化、南海生態環境變化、南海環境立體觀測、南海環境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協同研究并取得卓越成果。2018年,該創新團隊榮獲中共中央授予的“模范集體”稱號。
南海海洋所今日之偉業是幾代科技工作者團結奮斗、前赴后繼的結晶。為研究所60年輝煌作出貢獻的人還有很多,是他們把論文寫在碧波滾滾的南海上,是他們將海洋科研事業拓展到深海大洋中,研究所的發展進步傾注了各級領導、專家的長期關愛和鼎力支持,篇幅所限在此不能一一列舉,但他們的功績將永遠鐫刻在歷史豐碑上。
高筑平臺 提升實力
60年來,南海海洋所不斷強化科技平臺建設,加強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與廣州地化所共建)、中科院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中科院海洋微生物研究中心,大亞灣海洋生物綜合實驗站、海南熱帶海洋生物實驗站等國家及院級科技平臺建設。多個創新平臺生機勃發、齊頭并進,釋放出國家級科研機構綜合與交叉優勢,逐步形成助推海洋領域科技創新發展的強大合力。
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啟動建設。2018年11月,以中科院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自然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為主要依托單位,協同香港科技大學、南方科技大學、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所、廣州能源所,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中國水產科學院南海水產所,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廣州熱帶海洋氣象所,廣州中科院工業研究院,中集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廣東海大集團等優勢力量共建。將整合廣東及港澳相關研究隊伍,提升海洋科技創新能力,優拓產業,協同合作,研用結合,發揮集團軍優勢,帶動區域海洋科技與海洋經濟發展,建成國際一流海洋科學與工程研究基地。
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可燃冰生態環境觀測實驗裝置。2018年11月,南海海洋所聯合中船重工702所、自然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和中科院天然氣水合物研究中心等,共同申請該裝置建設。是發揮多方海洋生態、能源、材料、空間和安全等多學科綜合優勢,對標國家戰略急需提出的大科學裝置。將解決我國天然氣水合物商業開采中生態環境保護“卡脖子”難題,為天然氣水合物開采全過程提供長期觀測和實時預警技術支撐,為人類安全、環保、經濟、科學利用水合物資源提供可靠保證,為探索生命起源和認知冷泉發育機理提供科學支撐和研究途徑,具有重要的戰略和科學意義。2018年,由中科院、廣東省、廣州市聯合啟動預研項目,加大力度推動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可燃冰生態環境觀測實驗裝置建設。
中科院中國—斯里蘭卡聯合科教中心建設。印度洋海洋氣候變化是國際IPCC關注熱點問題,事關東亞尤其我國汛期預測關鍵區域,斯里蘭卡地處印度洋國際航道要沖。該中心是中科院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大戰略布局,根據2014年習近平主席和斯里蘭卡總統共同見簽的中科院—斯里蘭卡高教部合作協議,于2015年正式成立,依托單位為南海海洋所,現任理事長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丁仲禮院士。2018年9月,中斯中心海洋試驗觀測平臺啟用儀式在斯南部城市馬塔拉舉行,為中科院各機構在印度洋地區科教國際合作的重要開放公享科研平臺,建有化學和生物分析實驗室,標志著中科院與斯相關伙伴的科教合作發展到新階段。
推動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該實驗室在中科院熱帶海洋環境動力學重點實驗室基礎上建立,2011年開始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2014年7月通過驗收。形成以南海環流與中小尺度動力過程、熱帶海洋—大氣過程與氣候效應、熱帶海洋動力過程的環境效應三大基礎研究方向為主導的研究體系。堅持海洋和大氣觀測、理論分析和數值模擬及實驗相結合,在南海環流、熱帶海洋氣候、環境等方向產出國際上有重要影響的系列研究成果。將實驗室打造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熱帶海洋環境一流國家重點實驗室,引領我國南海海洋和熱帶海洋的基礎和前沿方向的研究,為國家海洋科技、海洋環境和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強有力科技支撐。
打造重器 馳騁海洋
2018年11月,南海海洋所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考船“實驗6”號在穗開建。該船是國家發改委立項的“十三五”科教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總投資5.175億元,設計總重3990噸,總長90.6米,型寬17.0米,型深8.0米,最大速度15.5節,續航力為12000海里,定員60人,自持力60天,預計2021年投入使用。將成為我國海洋科考重要開放共享平臺,對提高我國海洋探測和數據樣品獲取能力,開發利用海洋空間資源、油氣礦產和生物基因資源,維護國家主權與海洋權益,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回首遠望,波瀾壯闊。南海海洋所海洋科考船隊建于1961年,從最初的“珊瑚”號、“實驗”號,到“實驗2”“實驗3”“實驗1”號,直到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考船“實驗6”號開工建造,科考船建造和使用貫穿于整個研究所發展史,為實施海洋戰略立下汗馬功勞。南海海洋所從1957年開始對南海進行科考,牽頭400多個南海科考航次,約3458個站位。掌握了第一手系統、海量南海科考珍貴歷史數據積累,包括檔案卷宗2600多卷、音像資料(錄像帶、錄音帶、VCD光盤)327部、軟盤79張、零散科考照片13962張、航海日志300多本、航次報告91冊。
2004年,南海海洋所在國內率先組織實施南海北部開放航次計劃,共實施了10多個航次。開創了我國海洋科學研究長期聯合調查與觀測先河,受到海洋科學界熱烈擁護,為我國海洋科學家研究南海北部海洋科學問題提供了良好的現場試驗、樣品采集和現場數據觀測的條件平臺,促進了海洋科學研究的多學科交叉及科學家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在開放航次基礎上,2009年國家基金委設立“共享航次計劃”,進一步提升了海洋觀測與實驗能力,對促進海洋多學科交叉研究的發展、人才培養與隊伍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南海海洋所不斷強化科研裝備建設,購置了走航式多普勒流速剖面儀、走航式溫鹽深剖面儀、海底地震儀、核磁共振儀、流式細胞儀等大型儀器設備。儀器中心發揮46臺共享儀器作用,2017年共享機時829.62小時/臺,為國內科研院所提供測試共享服務。該所加強南沙區園區建設,完成了研究生公寓、科研試驗樓改造、園(站)區基礎設施改造、標本館改造、地質巖蕊庫、國重儀器倉庫、科學綜合研究中心等基建項目。
廣容百川 通達四海
能否吸引和培養人才是事業成敗的關鍵。“十三五”以來,南海海洋所以“三個面向”“四個率先”為指引,按照“用好現有人才,穩定關鍵人才,引進急需人才,培養未來人才”原則,科學制定并組織實施各類人才需求計劃;充分利用國家、院和地方各類人才計劃等政策措施,培養、穩定和引進優秀人才;探索有限期聘用,試點預聘—長聘;建立健全重大產出導向的科技評價體系,注重學術水平和實質貢獻;強化薪酬制度激勵與約束機制;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加強與知名大學、企業聯合開展科教融合,切實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規模和水平;改變重數輕質、重物輕人、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等不良現象,營造激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政策環境。
培養吸引人才措施使研究所充滿了生機和活力。該所至今擁有院士2人,“萬人計劃”入選者6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5人,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7人;“973”計劃或國家重點研發任務項目首席科學家7人;國家“杰青”獲得者11人;中科院特聘研究員16人,國家基金重大項目1個、創新群體1個,中科院A類先導專項1個、王寬誠率先人才計劃“盧嘉錫國際團隊”1個、科技創新“交叉與合作團隊”1個。
南海海洋所與4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學術聯系合作,重點發展與歐、美、日、澳等海洋科學發達國家的合作,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交流。主辦國際微藻生物技術研討會、印度洋和海洋災害(海嘯研究)國際研討會,極端營養鹽條件對海洋食物網和生態系的影響國際研討會,國際氣候變化研究計劃CLIVAR太平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第九屆全球海洋遙感大會,第六屆世界華人蝦蟹類養殖研討會,第三屆印度洋與南海國際學術大會,第十一次國際海草生物學研討會,第二十五屆太平洋海洋科學技術大會,熱帶—亞熱帶天氣、氣候與海洋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九屆熱帶海洋環境變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等。
2018年2月,“中國—巴基斯坦首次北印度洋聯合航次”完成,國內10多個科研院所及巴國家海洋所等70多名隊員參加。首次成功實施了跨越巴基斯坦外海莫克蘭俯沖帶的高精度海底地震實驗;首次獲得莫克蘭海底高精度地形資料和深海沉積柱品,用于地震、海嘯與古海洋研究等。對于探索全球“超低角度”俯沖系統的特性、研究生態系統脆弱性與防震減災具有重要科學意義,同時為我國“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科技支撐,開創了兩國海洋科考合作先河。巴科技部長侯賽因致電祝賀,巴重要媒體報道,《人民日報》頭版刊登新聞,新華網地球科學科普平臺“海上科普”直播。
跨越深藍 科技報國
我們不會忘記,在上世紀的一次南海科考中,某國武裝漁船荷槍實彈游弋于我科考船周圍,科考隊員們聽從國家指令,頑強堅持三天三夜,一步也不后退的英勇場面;我們也不會忘記,穿著白色實驗服的科研人員,船上做實驗時身旁總放著一只紅色塑料桶,暈船實在難以忍受就吐幾口,然后擦擦嘴繼續工作的感人瞬間;我們更不會忘記,瘦弱的王盛安忍著劇烈病痛,帶領大家為港珠澳大橋建設提供環境預報保障堅持工作的淚奔場面……
在長期的科研實踐中,南海海洋所形成并不斷弘揚以“廣容百川,通達四海,進取不息,協力攻堅”為核心的創新文化,崇高的科學理念和純樸的創新文化,凝聚了一大批優秀科學家潛心研究。該所注重加強黨的建設特別是反腐倡廉建設,在精神文明建設中榮獲“廣東省文明單位”“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各種榮譽稱號和獎勵幾百項。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作出建設海洋強國、拓展藍色經濟空間、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等重大戰略部署。黨的十九大提出“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對新時代海洋事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南海海洋所及時調整定位:重點研究熱帶邊緣海海洋水圈—地圈—生物圈圈層結構及其相互作用特征與演變規律,探討其對資源形成和環境變化的控制和影響,發展具有南海特色的熱帶海洋資源與環境過程理論體系和應用技術。以生態安全與綠色發展、海—陸—氣相互作用與環境安全、邊緣海與大洋板塊相互作用和島礁工程環境保障為戰略主題,聚焦生態文明和國防安全建設工程,著力突破海洋領域前沿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力爭建成國際水平的熱帶海洋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成果轉移轉化三高地,為發展我國海洋經濟和維護海洋權益作出基礎性、戰略性和前瞻性貢獻。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站在60年輝煌的新起點,南海海洋所以國家為己任,繼續堅持走科技報國、服務人民的發展道路。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三個面向”“四個率先”要求,不斷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整合優勢創新力量,積極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促進“三重大”成果產出,積極推動中科院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建設,努力爭取在承擔國家重點研發專項、三亞中科海洋研究院、南海可持續發展軍民融合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珠三角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等引領性工作取得突破,繼續為加快建設海洋強國作出銘刻于歷史、無愧于時代的偉大貢獻!
萬眾期待中,24年1月已經過去,但中科院預警名單依然沒有公布!官方并未說明延遲原因,但相比往年,今年的名單確實尤其讓人關注。因為23年國際期刊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動,這些是否會影響預警名單的制定尚未可知:......
根據往年經驗,一年一度的中科院預警期刊名單即將發布,官方回復也說明如此,最新名單將在明年1月份發布,即2周之后。但相比往年,今年的名單尤其讓人關注......回顧中科院《國際期刊預警名單》至今已發布三......
根據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公眾號消息,從2023年開始,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期刊分區表不再統計撤稿論文的引用數據。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期刊分區表每年定期更新期刊影響力數據,年度發布。征訂單位用戶可......
7月22日,韓國SukbaeLee等人在arXiv上傳了兩篇論文,稱發現了“全球首個室溫超導材料”,名為LK-99,論文中給出了LK-99的合成方法,合成門檻很低。文章曝光后引起了大量爭論,因為很多小......
財聯社11月16日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強11月14日至16日在黑龍江、吉林調研。在吉林,李強走進長春金賽藥業、長光衛星公司,詳細了解企業創新發展情況,勉勵他們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加強人才......
近日,中國科學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閻貧團隊通過多道地震剖面觀察發現南海東北部裂谷盆地內部出現陸殼裂洞。相關研究論文發表于《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學、地球系統》。陳昌亮為該論文第一作者,閻貧、......
LipidALL脂代謝會議由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稅光厚研究員發起,至今已在國內多個城市成功舉辦八屆。豐富的會議主題與優質的會議內容數年來吸引了超過數萬名各地科研人員參與其中,極大推進了脂質/代......
對話與合作是維護南海和平穩定、化解矛盾和分歧、增進各方互信的最佳途徑。在推進“南海行為準則”磋商的進程中,東盟國家應增強自主性,排除來自美國的影響和干擾當前,東盟國家和中國正積極推進“南海行為準則”磋......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OMG)研究員李偉帶領的“海底地貌與沉積動力學”研究團隊,聯合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等,探究了南海西北部平緩陸坡區(<0.5°)一個孤立存在......
5月31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啟動。當天,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的個人微信公眾號“饒議科學”發布《院士選舉改革的第一步:收到賄賂上交》一文,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饒議科學”該文稱:“中國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