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9-02-26 16:20 原文鏈接: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王業寧逝世

      中國科學院院士、凝聚態物理學家和教育家、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王業寧,因病醫治無效,于2019年2月22日18時在寧逝世,享年93歲。

      王業寧院士1926年10月14日出生于安徽省安慶市,1945-1949年就讀于中央大學物理系。自1950年開始在南京大學物理系任教,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1991年當選中科院院士。

      王業寧院士歷任國際固體內耗與力學譜委員會(ICIFUAS)委員,顧問委員;第六屆歐洲國際內耗與超聲衰減會議(ECIFUAS)委員;國際形狀記憶材料會議委員;國際材料聯合會中國委員;中國物理學會理事;中國物理學會內耗與超聲衰減專業委員會主任,名譽主任;中國材料科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物理學會電介質物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顧問委員。

    圖片.png

      1960年代,王業寧在“固體相變及缺陷有關的內耗”研究中研制的“三級組合振子內耗儀”1964年獲國家計委、國家經委與國家科委頒發的工業新產品獎三等獎。她首先提出馬氏體相變瞬態內耗與振動一周內的轉變量成正比、穩態內耗源于共格界面的靜滯后損耗等機理,早于國外同類研究十年。

      1970年代,研制出國內第一臺聲光品質因子的測試設備,利用這臺設備測量多種激光玻璃材料的光彈系數及聲光品質因子;在國內首先設計并研制了我國第一臺聲光調Q-YAG激光器,獲得1978年全國科技大會獎。該儀器為驗證南京大學提出并生長周期極化的LN晶體介電超晶格的準位相匹配非線性光學效應做出了貢獻,研究成果也作為合作者于1982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1980年代,王業寧研究了鐵電疇粗化過程類似一級相變等理論和機制,發現二級相變漲落引起低頻內耗峰,又提出被稱為“王模型”的Snoek-Koster弛豫的新機制。在高溫超導的研究中提出了“類相變”概念,澄清高溫超導體磁通融化的相變機制。

      1990年代在鐵電研究中,首先分析了SBT中存在的五種電疇結構,并用電鏡予以證實;對某些鐵電存儲材料SBT、BLT的優越抗疲勞性機理提出了可信的解釋。在研究相變內耗與界面的定量關系過程中,王業寧將內耗儀配上顯微系統,使其成為在測量內耗的同時還能觀測待測試樣顯微結構的設備。利用此技術研究了與鐵電疇有關的內耗,首先發現并確認:二級相變漲落引起的低頻內耗峰P1及與疇的粗(細)化過程有關的內耗峰P2;進一步發現疇的粗(細)化具一級相變特征,在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了“疇的粗化過程類似于一級相變”,這一結論對相變內耗的理論研究來說是一項突破性的工作。隨后在許多鐵電、鐵彈相變以及馬氏體相變過程中均觀測到P1和P2峰,證實這是一普遍規律。這一具有創新性的成果,數次被邀請在國際會議上做報告,受到國外同行的好評。以上研究成果1990年獲國家教育委員會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991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四等獎、1999年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5年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

      王業寧1994年獲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先進工作者金牛獎,2000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1993年和2001年兩次被授予江蘇省“三八”紅旗手稱號。

      在長期的教書育人的工作中,王業寧院士培養了近百位碩士、博士及博士后人才,1993年被授予江蘇省十佳女科技教育工作者稱號,1997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根據王業寧院士生前遺愿,一切從簡,不舉行任何活動和儀式。


    相關文章

    任繼周:莽莽高原上,悠悠碧草心

    任繼周受訪者供圖又一年綠樹蔭濃、鳴蟬聲聲,任繼周迎來了人生中第100個夏天。盡管雙眼視力有限,他仍然堅持每天工作5個小時。他還有晝思夜夢的事業尚未完成,還有念茲在茲的草業后學掛在心上,總想著再做點什么......

    華東師大原黨委書記施平逝世,系施一公祖父

    施平。微信公眾號“新四軍紀念館”圖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施一公先生處獲悉,新四軍老戰士、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施平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24年6月29日在上海逝世,享年......

    武漢大學教授張萬洪因病逝世,年僅49歲

    中新社武漢6月29日電(記者馬芙蓉)武漢大學法學院29日發布訃告,知名人權法學者、法學教育家、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萬洪,因病醫治無效,于2024年6月29日5時47分逝世,享年49歲。張萬洪于1......

    鐘南山談科研理念: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

    6月28日,廣州醫科大學2024年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在廣州番禺校區舉行,“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老校長鐘南山出席畢業典禮。廣州醫科大學2024年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廣州醫科大學微......

    我國著名神經病學專家秦震因病逝世,享年93歲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訂閱號”微信公眾號圖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發布消息,我國著名神經病學專家、神經生理學專家、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秦震教授,因病醫治無效,于2024年6月28日7時36分在上海逝世,享......

    汽車工程領域學者、原吉林工業大學校長莊繼德逝世

    澎湃新聞記者從莊繼德教授治喪委員會方面獲悉,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著名教育家,汽車工程領域知名學者,原吉林工業大學校長、全國汽車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中國農機學會地面機械系統研究會副主任、吉林省勞......

    學科交叉融合:推動科技創新的新支點

    周濟,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從事信息功能材料的研究。發明了高性能低溫燒結陶瓷電磁介質材料,解決了無源電子元器件片式化和集成的關鍵技術難題,推動了我國片式電感器和無源集成產業的形成和......

    今天分外懷念他!你不知道的鄧稼先院士

    位于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長卿山西麓的“兩彈城”,是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原簡稱九院)曾經的“大本營”,也是最重要的核武器研制基地之一。鄧稼先任九院院長時的故居就坐落于此。不久前,曾與鄧稼先共事20多年的中......

    魏炳波院士:杰青項目開啟空間材料科學新紀元

    魏炳波   受訪者供圖不久前,我國“太空家園”傳來好消息,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已在軌穩定運行3年。我國首個空間材料科學實驗室的創建者、中國科學院院士魏炳波欣慰地看到,3年......

    李惠院士:杰青項目振奮了我的科學精神

     李惠   受訪者供圖中國科學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李惠是一名橋梁工程專家,研究方向為橋梁智能科學與技術,即通過人工智能與橋梁工程學科交叉監測橋梁結構健康狀......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