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5月28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開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
總書記的重要講話,讓廣大院士深受鼓舞和教育。當天下午,中科院學部召開座談會,院士們圍繞總書記重要講話,結合自身工作,暢談了自己的學習體會。
命運,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習近平指出,要矢志不移自主創新,堅定創新信心,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集合精銳力量,作出戰略性安排,盡早取得突破。
中科院院士葛均波是一名臨床大夫。他注意到,在中國各大醫院,從檢查到治療所使用的醫療設備,基本都是買來的,“就連磁共振里一個非常簡單的氣體冷卻系統也得買”。
“我們國家現在有一些錢了,但不應該把錢都花到這些地方。”他坦言,“人家核心的東西,當然不可能白送給你,所以核心技術,我們一定要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自主創新,我們一定要矢志不渝地開展下去。”
中科院院士楊元喜也認為,科技創新必須掌握主動權。如果失去了主動權,持續性、高質量的科技發展就可能出問題,國防的獨立性也可能出問題。
以中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為例,由于它是與美國的GPS直接競爭的,任何一個關鍵零部件,甚至海外建站,都面對著激烈的競爭和封鎖。但通過堅持自主創新,最終,中國北斗系統贏得了國際的尊重和合作。“這就是掌握了核心技術的結果。”楊元喜說。
改革,提升創新體系效能
習近平強調,要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提升創新體系效能,著力激發創新活力。創新決勝未來,改革關乎國運。科技領域是最需要不斷改革的領域。科技體制改革要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闖難關,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
中科院院士丁仲禮認為,大學、中科院、軍工國防、國企、各個部委及地方政府的科研機構,都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個龐大的體系中,各個方面軍的定位、使命應當是有差異、有分工的。院士群體應當好好研究一下這個問題,站在國家的角度進行頂層設計,讓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而不是各個部門都“包打天下”。
中科院院士郭雷對此表示贊同。在他看來,要提升國家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需要從國家層面來組織力量,開展深入研究,對政府、市場、組織、企業和個人,還有科學、工程、技術,都需要進行科學的分類和定位,不能混淆在一起。“然后,在分類的基礎上,要進行精準評價,精準激勵,充分發揮各個主體的潛能。”
開放,產生更多科技火花
習近平指出,要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貢獻中國智慧,著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堅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科技創新,積極主動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提高國家科技計劃對外開放水平,積極參與和主導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工程,鼓勵我國科學家發起和組織國際科技合作計劃。
對此,中科院院士郭華東深有感觸。“我們院士應當以實際行動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幫助國家更好地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同時也為中國自己的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在他看來,在當今社會,關起門來是無法創新的,只有將科技創新放到全球環境下開展,才有可能產生更多新的火花。“科學是人類共同的事業,開放合作,對實現自主創新是非常有利的。”
中科院院士楊衛也認為,當前,以全球視野謀劃科技開放合作做得還不夠,發展科學技術必須具有全球視野。以“一帶一路”倡議為例,楊衛建議科技工作者要將做好“一帶一路”科技聯盟作為自己的重要任務。
評價,“帽子”難題的關鍵
習近平強調,要牢固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著力夯實創新發展人才基礎。要通過改革,改變片面將論文、專利、資金數量作為人才評價標準的做法,不能讓繁文縟節把科學家的手腳捆死了,不能讓無窮的報表和審批把科學家的精力耽誤了。
對此,中科院院士侯建國表示,總書記的這段講話點出了問題的要害,也得到了廣大院士的集體共鳴。“我們確實應當在工作中加快科研評價管理制度的改革,對科技界普遍關注的‘帽子’問題作出實質性的改進。”
他認為,對榮譽性的“帽子”要與實際的科研活動掛鉤,對項目型、任務型、崗位型的“帽子”應與責任和科研效益掛鉤,并且有時間和適用范圍的限制,不能搞終身制,切實改變現在“帽子滿天飛”,將“帽子”標簽化、永久化的現象。
“同時,要分類評價科研人員和科學成果,基礎研究成果按同行評價,應用研究成果按用戶和市場評價,形成符合科技發展規律和充分發揮科研人員積極性創造性的科技評價制度。”侯建國說。
中科院院士李林表示贊同。他認為,當前“帽子”多現象的背后,就是評價體系的問題。“這是一環扣一環的,因此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我們還要不斷前行。”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6月19日,中國科學院連續發布兩則2020年儀器設備部門集中采購項目公開招標公告,涉及高分辨等離子體質譜儀、超高分辨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四極桿-靜電場軌道阱組合超高分辨質譜儀等,總金......
昨日,加拿大工程院公布了今年新增院士名單,共有52位杰出學者當選。其中華人學者16名,包括聯想芮勇、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濤、華為朱培英、西蒙弗雷澤大學裴健教授等。今年全球共有52人當選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其......
作為科研領域擁有“國字號”頭銜的“潛力股”,優青項目獲得者儼然已成為各大高校與科研院所人才延攬的香餑餑。而優青頭銜也普遍被視為青年學者競爭長江學者、杰青等中年領軍人才頭銜的重要砝碼。本文選擇2012-......
在頂尖高校的王牌學科,集中大量的師資和其他資源來培養拔尖的學生,解決目前中國急需解決的科學和技術問題。在今年被炒得火熱的強基計劃之前,中國科學院大學的本科培養是中國高等教育中與之相似的一份樣本。同樣是......
日前,國際食品科技聯盟(InternationalUnionofFoodScienceandTechnology,IUFoST)公布了國際食品科學院(InternationalAcademyofFoo......
兩會期間,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沈巖建議取消各類職稱評審,弱化院士的社會影響力。連院士都認為職稱評審問題多多,可見職稱評審真的到了窮途末路了。......
?中國自2015至2019年科研產出增長最快,但美國仍占據高質量研究最大生產國的地位。?在全球科研機構排名中,中科院繼續位列第一,哈佛第二,中國科大、北大躋身前十,日本東京大學被擠出前十。?中國包攬全......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NAS)宣布了最新當選的120名院士及26名外籍院士名單,以表彰他們在原創研究方面的杰出成就。其中,中國科學院......
如果說,近期國內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從高位降到零,那么科研工作者們則是從零開始、出發。對于新冠病毒、疫苗、有效的臨床藥物,中國的科研攻關進展如何?他們現在到了哪兒?3月26日的《新聞1+1》,白巖松連線......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2日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工作,代表黨中央向奮斗在疫情防控科研攻關一線的廣大科技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謝和誠摯的問候。他強調,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