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華大基因即將在A股上市,精準醫療在中國市場的發展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如何去判斷精準醫療在中國市場的發展趨勢,其自身的發展又將面臨哪些挑戰,應對挑戰所擁有的資源和手段又將如何影響到市場的走勢?
精準醫療本質上是一種個性化醫療,既包括對疾病的早期篩查、預防和幫助醫生做出準確的臨床決策,也包括治療的過程中所提供的一系列服務,比如合理用藥、精準外科以及針對重癥和疑難雜癥的精準的治療(靶向或免疫)。不過,目前最熱的領域還是集中在基于基因測序技術的早篩和治療上,下面的討論也將主要圍繞著這些問題來展開。
精準醫療的挑戰
要理解精準醫療在中國市場未來的趨勢,必須理解精準醫療目前在中國面臨的挑戰,以及在面對這些挑戰的情況下市場將如何應對。
首先,中國企業在精準醫療的技術能力上存在很大的發展瓶頸。這從華大上市所公布的文件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來。根據華大的招股說明書顯示,2012~2014年,華大基因營收分別為7.9億元、10.4億元、11.3億元,但是,2012?2014年,華大基因歸屬母公司的凈利潤分別為8173萬元、1.36億元、2812萬元,其中2014年凈利潤較上年下滑79.3%。2014在營收增長的情況下,凈利卻出現了大幅度的下滑,主要的原因是Illumina在2014年下半年突然提高了測序試劑的價格,漲幅為55.81%,這嚴重擠壓了華大的利潤。由于華大的測序儀主要采購自Illumina,因此其自身的發展嚴重受制于與上游廠商的議價能力。因為Illumina在業界擁有絕對優勢的市場份額,華大這類下游廠商就毫無規避經營風險的能力。
在技術受制的情況下,類似華大這樣的企業不是沒有想辦法去改變,但情況卻不理想。由于基因測序技術的研發需要多年,要在短期改變就只能去購買先進技術,這也是為什么在過去幾年大量中資公司前往海外收購高技術含量的公司。但這類收購所轉化的成果并不理想,比如華大在收購美國公司CompleteGenomics后卻沒有在短期內推出新產品,卻遭到了Illumina新產品對其的禁售。在2015年,華大終于推出了新型桌面化測序系統BGISEQ-500,但具體轉化成果仍需看市場接受度。
因此,在中短期內,中國公司的技術能力仍將受制于海外上游廠商,這對發展自身的精準醫療市場始終是一個不可抗的風險,短期內規避的可能性并不大。雖然自主研發和采購其他行業內公司的產品可以作為一個重要手段,但由于主要技術仍受到控制,難以在短期內獲得反轉。
其次,在通過技術完成篩查之后,對于技術結果的解讀和治療仍存在較大的挑戰。
精準醫療本身的發展得益于技術價格的降低所帶來的商業化。目前主要成熟的產品還是集中在無創產前篩查上,但這一市場基本大局已定,后期進入者的機會較低。因此,目前市場已經將戰略重點移向市場更為廣闊的癌癥早篩。由于癌癥早篩的價格還沒有下降到進行大規模商業化的程度,誰能研發出新型產品就能成為市場的領跑者。
由于精準醫療的發展目前仍集中在早篩和預防,后端在對生物標志物的解讀上,中國醫療體系人才匱乏,而且整體配套治療方案欠缺。人才的匱乏是發展精準治療的各個國家都共同面臨的問題,但在前端技術商業化的同時,中國后端醫療人才的培養和培訓都未及時展開。目前市場的熱點依然集中在技術層面,而最早商業化的也主要集中在早篩和預防上,而不是治療。如果后端的醫療人才跟不上,不能為病人提供完整的質量解決方案,整個精準醫療的產業鏈是斷裂的。
而且,中國電子病歷并不普及,醫生即使有能力對病人提出完整的解決方案,也需要基于一整套完整的電子病歷的基礎上。而中國各個醫療機構內的數據都是孤島,沒有最終分享出來并形成以病人為中心的完整病歷,這嚴重制約了精準醫療的發展。
再進一步來說,中國的醫療體系也不支持精準醫療的規模化發展。精準醫療是高度個性化的治療方式,需要醫療機構和醫生為病人提供定制化的服務,這包括從合理用藥到隨訪等一系列的重度服務,這在一個3分鐘解決一個病人的醫院是較為“奢侈”的。中國醫療服務體系長期以來沒有多層級多機構的協同,如何共同為一位病人提供服務仍缺乏經驗。
最后,精準醫療受到支付能力的限制,中短期內都難以大規模鋪開。即使在商保較為發達的美國,精準醫療被納入賠付范圍的仍在少數,很多項目仍需自費,這較大地限制了市場的大規模增長。目前也只有少數的生物標志物已經被明確和某種藥品的效果相關,大部分情況下,標志物和療效的因果關系并不明確,個體差異也很大,因此保險公司很難衡量其直接經濟價值,并做出是否報銷的決定。
其次,即使退一步來說,標志物和某些藥品呈現相關性已經非常明確,醫生需要單獨為每個病人進行定制,這種服務相對來說就要比普通服務昂貴,從而需要保險公司付出更多的費用。
上述簡單的分析來看,精準醫療給支付方的控費其實帶來了一個內在的矛盾:一方面,精準醫療有助于更有針對性的治療也即提高療效,但另一方面,保險公司不僅需要支付基因檢測的費用,還需要對醫生付出的加倍勞動賠付更多。因此,目前美國的很多保險公司都還在觀望中,并沒有將檢測費用加入其賠付列表。
而中國的醫保在未來將長期受困于償付能力不足的問題,更多將會堅持廣覆蓋和低水平的方針,難以顧及類似精準醫療這樣的高度個性化和相對高昂的檢測和治療。而商保也過于弱小,同時也受到上述分析中所提到的因素的困擾,也很難把很多項目加入到賠付的范圍中來。因此,在中短期內,精準醫療面向的主要是自費用戶,在相對較高的檢測和治療價格面前,大部分病人都無法或不愿意來承受,這大大限制了整體的市場規模。
精準醫療未來市場的趨勢
在分析了精準醫療自身所面臨的挑戰以后,可以對精準醫療在中短期內的發展趨勢做出一個簡單的判斷。
隨著上游廠商進入下游,整個市場都將面臨很大的挑戰。
首先,中國市場的技術研發能力仍不樂觀,中短期內仍將受制于國外上游廠商。而且,隨著上游廠商進入下游,整個市場都將面臨很大的挑戰。
比如Illumina創設了新公司Grail,開發癌癥早期檢測方法,一舉進入下游行業。因此,中國企業在基因測序產業上只能更多進入中下游進行測序服務,但這需要依賴設備的大量投入、運營管理和終端維護開發,本質上是一個重資產和重運營的模式。
重資產和重運營最后拼的就是資金實力和服務能力,這也意味著精準醫療尤其是集中在早期篩查行業的服務將是一個快速消耗資本的產業。既然技術在市場上不是主導因素,誰能快速地建立一個龐大而有價值的基因數據庫并基于這個數據庫開發出有效的評估患者風險和藥物療效的產品,誰就能在市場上領先。隨著戰略重心向腫瘤篩查和治療轉移,未來3?5年,中國癌癥早篩和藥物治療市場將迎來密集的資本消耗,也有可能再造就一個類似華大這樣的公司。但由于技術仍然受制于人,未來這類公司的抗風險能力依然偏弱,這將加大市場的波動性。
其次,中國醫療服務體系的變革還暫時無法滿足精準醫療的需求。
目前中國的醫療服務體系還是圍繞著公立三甲大醫院來展開的,資源的錯配相當嚴重,不僅無法形成多層次多機構的有效協同,而且反向也壓制了向立體服務演變的可能。在這種情況下,原本應當解決疑難雜癥和重癥的大醫院每天面對的都是小病,這占用了醫生大量的時間,對需要個性化醫生服務的精準醫療來說是巨大的制約。
對于精準醫療來說,基層的全科醫生服務是沒有能力作為主導者來提供這類服務的。而且,中國的醫療服務培養體系還不可能馬上轉換過來,中短期內能夠為精準醫療服務的還是現有的經過一定培訓的醫生。但在大醫院人滿為患的情況下,大醫院的醫生的時間和精力也非常有限,他們所能提供的服務也相對有限。如果要尋求規模化發展,優質醫生的供給就成為了最大的問題。因此,即使技術獲得了較快的發展,服務能力也將嚴重地制約精準醫療的增長速度。
最后,以自費為主的精準醫療將形成自身的產業特色。
正如上文分析的,支付方目前還難以覆蓋精準醫療,精準醫療的用戶主要還是集中在自費人群,這就大大限制了其服務的客戶群體。從正常的付費習慣來看,精準醫療的主要用戶將來自剛需強烈的用戶,這也是為什么當初華大在無創產前篩查領域能獲得大規模的發展,市場的當前熱點集中在癌癥的早期篩查和治療上。因為這些都是有著強烈剛需的領域,用戶不得不自費采購,但這也限制了用戶的人群規模。盡管精準醫療商用的前提是價格大幅下降,但與普通的治療相比仍非常高昂,特別是在中國整體診療價格相對較低的市場上,這一問題更為突出。在高價的精準醫療面前,由于缺乏支付方的支持,很多即使有需求的用戶也可能因為無法承受而被迫放棄。因此,精準醫療整體服務規模仍將有限,不排除商保會添加部分項目進入賠付范圍,但這無補于大局。
總體而言,精準醫療在中國的發展才剛剛起步,整體市場機會較大,特別是在早期篩查領域將會有更多優質的公司涌現。但是,受制于上游的技術能力薄弱和整個醫療服務體系的缺陷,精準醫療在全產業鏈發力仍需較長的時日。
精準醫療能否獲得大發展取決于三點,一是中國公司自身的研發能力能否部分覆蓋上游,減緩對國外上游的依賴性;二是中國醫療體系的變革能否在一定時期內形成有效的多層次多機構的協同體系以解決服務供給短缺的挑戰;三是支付方的支持力度會有多大,這直接關系到整個產業的規模大小。
在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強主持并審議通過了備受矚目的《全鏈條支持創新藥發展實施方案》。這一舉措對于推動中國生物醫藥領域的創新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尤其是細胞與基因療法行業,有望因此迎來全......
7月3日,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和深圳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建“中信湘雅-華大DCSlab”科研實驗平臺,推動基因組學、基因檢測、輔助生殖技術及精準醫療等領域的科學研究。簽......
記者6月22日從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獲悉,該所聯合國內外多家單位,研究發現第一個工業大麻產量基因,標志著大麻分子育種領域的重大突破。據介紹,該研究為提高工業大麻花葉及籽粒產量奠定了理論基礎,也為培......
2024年第四屆基因與細胞治療青藜風云論壇(CGCT2024),由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醫工轉化與健康產業融合專業委員會、博騰生物、佰傲谷BioValley聯合主辦,將于2024年7月5-6日在上海召開。......
一種功能類似于谷歌搜索的計算工具已經證明了它的前景——可以廉價且容易地搜索生物序列數據。開發該工具的瑞士團隊表示,在一項原理驗證研究中,他們利用該工具成功索引了10%世界已知DNA、RNA和蛋白質序列......
記者18日從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獲悉,6月17日23時,《自然》刊登了該所(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深圳分中心)研究員程時鋒團隊聯合英國約翰·英納斯中心等國內外多家優勢單位完成......
中新網北京6月13日電(記者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考古學論文稱,一項研究通過對古代個體的DNA分析,發現了瑪雅古城奇琴伊察埋葬祭祀儀式的更多細節。研究結果還展示了瑪雅地區延續至今......
2024年6月6日,中國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劉志博(LiuZhibo)教授課題組及其合作者在Nature期刊上發表了一篇標題為“Covalenttargetedradioligandspoten......
科技日報北京6月6日電 (記者張夢然)新一期《自然·醫學》發表的一項大規模遺傳學研究結果顯示,相比目前已知的其他任何非性別相關基因,RNU4-2基因的罕見突變,可能是更多臨床診斷智力障礙病例......
5月29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姜青山、高級工程師黃小羅、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戴俊彪研究員等聯合在SmallMethods發表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