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極端氣候變化、地區沖突等,對糧食安全構成嚴峻挑戰。全球小麥生產受到直接沖擊,近幾個月國際小麥價格接近創紀錄水平。”9月12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總干事屈冬玉在北京舉行的第二屆國際小麥大會開幕式上指出,糧農組織預報顯示,2022年全球谷物產量將同比下降0.6%,預計世界小麥產量同比減少1%。本次大會上,中外專家圍繞小麥領域發展的關鍵問題,分享領域最新研究現狀,探討新技術新策略,促進全球小麥科技創新合作,推動共同應對糧食安全的時代挑戰。
糧食安全是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保障,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基礎。然而,新冠疫情大流行造成全球經濟衰退,地區沖突和極端天氣給世界糧食安全帶來了嚴峻挑戰。全球饑餓人口大幅增加,營養不良問題加劇。
屈冬玉呼吁各國科學家齊心協力,轉變糧食生產、加工、流通和消費方式,推進轉型,建設更高效、更包容、更有韌性和更可持續的農業糧食體系。他同時強調,源頭要從種子抓起,需要保護和利用小麥種質,培育適應當地生產系統、環境和市場的優良品種,確保農民和糧食加工商能夠獲得各類新品種。
小麥是世界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小麥作為人類重要的能量來源,還可以提供大量的蛋白質、膳食纖維、B族維生素和微量營養元素,人類對以小麥為基礎的食品和營養健康越來越重視。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吳孔明在會上說,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全球小麥平均產量大幅提高,主要得益于兩項技術的突破,第一次是以矮化育種為基礎的“綠色革命”;第二次是小麥與野生近緣種的遠緣雜交。我國科學家在這兩項技術上都做出了突出貢獻,培育的含矮稈基因的矮豐3號在生產中大面積推廣,通過遠緣雜交獲得的小偃系列品種兼顧了豐產性和抗性。
目前,國際小麥主要圍繞產量潛力、優良種質資源利用、氣候變化與小麥生產、生物和非生物脅迫、營養品質等方面開展研究。如何提高小麥產量,降低環境風險,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改善產品營養品質,是國際小麥育種普遍關心的問題。在未來小麥的研究中,國際合作交流將重點圍繞小麥功能基因組、小麥起源與進化、育種新技術以及轉基因育種等方面。
吳孔明說,中國政府實施小麥基本自給政策,致力于提高小麥產量和品質、降低生產成本,始終堅持把小麥的科學研究和生產應用作為提高我國糧食生產能力的重要途經,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以及穩定國際糧價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中國農科院正在聯合國際合作伙伴,申請發起“從表型到基因型:農作物基因資源闡析(G2P)”國際大科學計劃倡議,旨在邀請全球合作伙伴,共同建立全球農作物種質資源共享交流機制,開展包括小麥等作物種質資源多元環境精準表型鑒定,解析重要性狀形成分子基礎,實現基因資源闡析與應用的新綠色革命,助力全球糧食安全和人類營養健康。
為應對全球糧食生產挑戰,吳孔明提出三條建議:是進一步加強科技合作交流,加強新品種、新的耕作制度和減少水肥、農藥投入等方面的研究,共同促進具有氣候適應性、可持續和營養性生產技術的發展;繼續加強國際各研究機構在種質資源創制與交流新技術應用研究和人員培訓信息共享;加快生物組學、基因編輯、智能信息等前沿新技術的創新,使小麥科研和生產實現由“經驗”向“精準”的轉變。
國際小麥大會國際組委會主席Curtis Pozniak指出,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小麥生產國,中國作為第二屆小麥大會的東道國非常合適。本屆大會的重點是通過全球合作,共同探索有效利用小麥遺傳資源的策略,從加速遺傳增益和科學轉化方面來提高小麥生產力,從而應對全球氣候和環境變化等挑戰。希望同行們通過深入交流、積極討論,進一步為全球小麥生產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以及全球的糧食安全貢獻大家智慧。
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執行主任Claudia Sadoff在致辭中提到,如今,小麥作為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作物,交易量超過任何作物。隨著城鎮化規模擴大,小麥的需求迅速增加。CGIAR的相關品種被數以百萬計的小規模農民種植在世界上近一半的土地上,全球小麥產量持續增長。當今的首要任務是加快糧食產量的遺傳增益效果、持久抗病性、環境適應性、營養品質性,通過現代化育種技術提高品質應對全球以小麥為核心的糧食危機。
在隨后的大會報告中,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旭,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總干事、秘書長和首席執行官Bram Govaerts,德國小麥科學家Manuel Spannagl,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首席研究員高彩霞,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教授Brande B.H. Wulff等5位科學家分別就小麥改良的進展與挑戰、未來小麥研究的重點、基因編輯和轉基因等新技術在小麥改良中應用等做了分享和交流。
大會以“未來小麥:韌性和可持續性”為主題,圍繞6大專題領域進行學術交流:多樣性、進化與種質資源;小麥族基因組結構與功能基因組學;育種與新技術;氣候變化下的作物管理;生物和非生物逆境抗性與生理學;加工品質、營養與人類健康。、
大會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共設立10場大會報告,6場特邀報告,18場專題報告以及16場青年科學家平行論壇專題報告。大會為來自世界各地的與會者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平臺,以報告和在線墻報交流等形式分享了國際小麥最新進展,并為未來小麥的研究、技術和應用等方面提出了發展建議。來自67個國家的900余名小麥科研和產業相關人士注冊參與了本次大會。
值此2023年世界糧食日和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到來之際,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等五部門向全社會發出倡議:“踐行大食物觀,保障糧食安全”。倡議書說,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在高質量發展中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謝慶軍團隊研究揭示了細胞自噬通過降解THOUSAND-GRAINWEIGHT6(TGW6)蛋白調節水稻籽粒發育的分子機理,為水稻產量和品質的協同改良提供了新見解。相關成果在......
近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指出,要充分挖掘鹽堿地綜合利用潛力,加強現有鹽堿耕地改造提升,有效遏制耕地鹽堿化趨勢,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大文章。多年來,我國鹽堿地治理改造有哪些做法?取得哪些成效?下......
“氣候危機給全球糧食安全帶來了巨大的風險和挑戰。”國際經濟商業網站17日這樣擔憂地稱。據報道,全球最大大米出口國印度正考慮禁止絕大多數大米的出口。尼日利亞總統提努布日前宣布該國進入糧食安全緊急狀態。與......
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戴兵7月12日說,如何統籌糧食安全和城鄉協調發展是各國面臨的重要課題,國際社會要將糧食安全置于國際議程的優先位置,并充分發揮聯合國糧農機構作用,支持各國探尋有效的解決方案。戴兵當天......
近期,受厄爾尼諾現象帶來的極端氣候影響,世界主要水稻生產國生產受到影響,全球大米價格持續攀升,達到11年來歷史高點,國內稻谷價格也呈現同步上升趨勢。我國是世界重要的水稻生產和消費大國,厄爾尼諾現象會不......
按中央決策部署,我國將推動耕地保護考核和糧食安全考核“合二為一”,目前自然資源部正會同相關部門與省級黨委、政府主要負責同志簽訂責任書。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劉國洪7月11日在國務院新聞辦“權威部門話開局”系......
為保障糧食有效供給,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提高防范和抵御糧食安全風險能力,維護經濟社會穩定,維護國家安全,糧食安全保障法草案26日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審議。這是該草案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
10臺收割機在麥田中整齊地排成一行,隨著“比賽開始”的口令響起,收割機伴著轟鳴聲在麥浪中飛馳,將一顆顆金黃的麥粒“收入囊中”。這是日前在安徽省舉行的小麥機收減損技能“大比武”阜陽市阜南賽區的比賽場景。......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提高水稻、玉米、小麥等主糧作物的產量,是保障國家重大需求——口糧安全的關鍵所在。為進一步提高我國主糧作物的產量,過去10年間,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主要農作物產量性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