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皮膚是一個重要的身體器官,它能夠通過離子傳輸機制實現機械外力的感知,例如壓力、應變以及扭轉等。同時,它還具有自我修復能力,能夠在外部損傷后恢復初始功能。受人類皮膚感知結構的啟發,已經有個別研究團隊報告了幾種具有離子傳輸機制的離子皮膚。它們具有高抗干擾性、出色的空間分辨率以及對靜態和動態刺激的出色響應。然而,這些離子皮膚很容易受到持續磨損引起意外機械損傷,導致功能中斷或設備壽命減少。因此,與人類皮膚類似的自我修復能力是恢復受損功能以確保穩定性和增加設備使用壽命所必需的重要固有屬性。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生物基高分子材料團隊在朱錦研究員的帶領下基于多年的自愈合材料和電子皮膚的研發經驗(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22, 32, 2106341;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21, 31, 2009869;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21, 420, 127691;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21, 410, 128363;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20, 12, 11072; Materials Today Physics, 2020, 14, 100219.),同時與韓國漢陽大學的Do Hwan Kim教授團隊以及韓國忠南大學的Kyung Jin Lee教授團隊共同合作,開發出一種“超靈敏且可自修復的離子皮膚”。它擁有像人體皮膚一樣的彈性且具有自我修復能力,靈敏的觸覺功能可以隨著傷口的愈合而恢復。
首先,上述研究團隊根據觸覺細胞的機械刺激響應原理,模擬真實人體皮膚的自愈功能和生物離子信號傳遞機制,設計合成了一種含有動態二硫鍵功能基團和氯取代基的新型熱塑性聚氨酯材料。動態二硫鍵一直在進行可逆的動態鍵合,無需額外的能量即可使傷口在室溫下也能快速自主自愈。其次,他們以離子液體作為信號傳輸介質,填充入上述熱塑性聚氨酯材料以后,開發出新型的離子導體。最后,以銀納米線為柔性電極,聚氨酯為封裝材料,組裝成目標離子皮膚。由于聚氨酯中引入的氯取代基電負性較大,與離子液體間具有可逆的離子偶極相互作用。通過機械刺激改變氯取代基與離子液體之間可逆的離子偶極相互作用,能夠有效提高即時電容和初始電容的差值,從而提高靈敏度。不僅如此,該研究工作還系統地闡述了壓電離子動力學(piezo-ionic dynamics)機制,以解釋高靈敏度的引發原理。這項研究成果模擬了類似生物觸覺細胞的離子信號傳輸系統,根據力的變化控制離子導體內部的離子分布,最大限度地提高觸覺感知。非常有意義的是,它提出了一種同時恢復傷口和觸覺功能的離子皮膚技術的新概念,有望應用于可穿戴醫療領域中的人機接口。
相關成果以“Ultrafast, autonomous self-healable iontronic skin exhibiting piezo-ionic dynamics”為題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在線發表。本工作的通訊作者為中科院寧波材料所應鄔彬副研究員、韓國漢陽大學Do Hwan Kim教授以及韓國忠南大學Kyung Jin Lee教授,第一作者為韓國漢陽大學Elvis K. Boahen和韓國忠南大學潘寶海博士。
原文連接:
俄羅斯科學家研發出世界上第一種無需侵入人體即可檢測慢性心力衰竭的方法。研究人員稱,通過激光照射皮膚進行診斷將成為現有侵入性方法的理想替代。相關研究發表在《生物光子學雜志》上。薩馬拉國立科羅廖夫大學科研......
皮膚作為我們身體最外層的保護屏障,承受了時間的考驗和生活的痕跡。隨著年齡的增長,皮膚不可避免地經歷一系列變化,如失去彈性、干燥和色斑等。皮膚衰老是一個復雜而多樣化的過程,受到遺傳、環境和內外因素的共同......
西班牙科學家在6月8日出版的《自然·衰老》雜志上刊發論文稱,IL-17蛋白是導致皮膚老化的關鍵因素,其參與和衰老相關的各種活動,阻斷這種蛋白的功能可減緩與皮膚老化相關的各種癥狀的出現。這一發現為治療某......
斯坦福大學Bao研究小組的科學家們創造了一種新的電子皮膚,可以模仿觸摸的感覺。一些人稱之為"電子皮膚",它在《科學》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中得到了詳細介紹。這種皮膚令人感興趣,因為它不......
機器人技術的發展一直是人類探索的熱點話題,如何讓機器人更像人類,不僅在外形上,還要在功能上,是許多科學家的追求。近日,劍橋大學的仿生機器人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就取得了重要的進展,他們研發了一種基于水凝膠的......
世界可能是一個危險的地方,我們周圍潛伏著各種危險,如細菌、病毒、事故和傷害。我們的皮膚就像最終的盾牌,提供了一個堅定的防御,以抵御這些威脅。它作為內部和外部環境的邊界,是身體中最大的器官,幾乎無縫地保......
近日,東南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吳俊課題組研發了一種水驅動機械性能可調的全屬性凝膠電子皮膚,可以實現多信息的集成耦合。其最新成果已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ACSNano在線發表。據吳俊介紹,電子皮膚包括......
近日,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使用由我國自主研制的空間站雙光子顯微鏡開展在軌驗證實驗任務并取得成功。空間站雙光子顯微鏡能以亞微米級分辨率清晰呈現出航天員皮膚結構及細胞的三維分布,具備對皮膚表層進行結構、組......
自修復材料的特點是能夠識別損害的出現,并立即進行自我修復。這類材料可在確保物品使用安全性和完整性的同時,降低維護成本、延長物品壽命。——朱錦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從鋼鐵俠......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史全團隊通過簡單易行的合成策略,研發出一種柔性自愈合相變材料膜,并實現了其在可見光/紅外波段同步隱身方面的應用。相關成果發表在《先進功能材料》上。相變材料因其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