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在福州舉辦,中國科學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攜最新科研成果,并聯合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國際數字地球學會及國際數字地球學會中國國家委員會亮相同期舉辦的首屆數字中國建設成果展覽會。
本次展覽中,專項圍繞“地球大數據服務‘數字中國’”主題,中科院集中展示了地球大數據源、地球大數據系統平臺、“數字中國”應用、地球大數據研究學術平臺、高精度特色遙感影像產品成果,通過實物模型、展板、視頻、交互體驗等多種方式,展覽展示了近20個子單元內容,全面展示數字中國建設中的科技元素,特別是以數字地球和地球大數據為手段的科學研究、應用和實踐。
專項負責人、中科院院士郭華東表示,此次峰會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建立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舉措,不僅是科學大數據造福人類的一個重要平臺,更推進了世界各國數字領域的交流合作與發展。地球大數據專項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將著力在突破一系列數據共享技術瓶頸問題上下功夫,保障科學大數據的規范性和科學性,推動數字中國的發展。
另外,專項還專門為峰會制作了高精度遙感影像產品,包括絲綢之路、中國全境、福建省、福州市、廈門市、寧德市以及福建土樓等,通過衛星對地觀測角度,直觀呈現了美麗河山的宏大場景。
展覽取得了良好效果,展位前人頭攢動,吸引了眾多觀眾駐足觀看和體驗,甚至在一些展覽單元前排起了數十米長隊。
據了解,中科院地球大數據專項于2018年1月正式立項,匯集了中科院及國內外129家單位的優勢資源,以大數據技術為支撐和紐帶,為“一帶一路”、“美麗中國”和“數字中國”建設提供科技支撐和決策支持服務。
央視記者當地時間2月15日獲悉,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近地天體研究中心(CNEOS)表示,一顆名為“2024YR4”的小行星在2032年撞擊地球的概率為2%。目前關于“2024Y......
據《科學》報道,在近日舉行的美國地球物理學會會議上,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戈達德空間研究所的科學家報告稱,過去20年,全球反射太陽光的云層覆蓋面積縮小到了一定程度,使得更多光線進入地球,并加劇......
根據《關于組織2024年云南省大數據產業發展試點示范項目申報工作的通知》(設施〔2024〕210號),在企業申報和州市推薦基礎上,經部門審核、專家評審等工作程序,現將我省2024年大數據產業發展試點示......
地球區別于太陽系其他巖石行星的一個重要特征是表面的海陸二分。海陸格局控制著地表的物質循環,是形成動態、多樣的地表環境的關鍵因素,對支撐復雜生命系統至關重要。地球之所以有海陸二分是因為其地表高程變化足夠......
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團隊開展的一項新研究顯示,約4.66億年前,當地球與一顆小行星擦肩而過時,地球的引力撕碎了小行星,產生的碎片可能在地球赤道之上形成了一個類似土星環的光環。這個環或許存在了數千萬年,并......
“利用每個人的基因組學圖譜和表型組學測量來生成一個獨特的‘可操作的可能性’列表。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積極主動的行為,經過臨床研究驗證,將優化健康,或防止/阻止軀體和大腦從健康向疾病的演變。當疾病演化發......
北京時間2024年9月5日0時39分,一顆直徑約1.2米的小行星以20千米/秒左右的速度闖入地球大氣層,在菲律賓東北側約25公里高度處解體爆炸。我國監測網首次對預警小行星開展接力追蹤觀測,標志我國小行......
8月30日,2024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以下簡稱“數博會”)在貴陽圓滿落幕。從電力人工智能(AI)機器人到高空發電,再到月球大模型,每一年的數博會都有黑科技、新成果驚艷世界,今年也不例外。本屆數......
作為太陽系中最豐富的元素之一,氮是生命起源、生物圈形成和演化所必需的元素。研究表明,地幔是地球上氮的主要儲庫,氮在地球表面和地幔之間的循環影響著大氣演化、氣候變遷以及地球的宜居性。那么我們不禁要問,深......
科技日報成都8月12日電(劉俠記者滕繼濮)12日,記者從成都理工大學獲悉,該校沉積地質研究院馬超教授帶領大數據沉積團隊結合地質記錄和天文計算,首次從地質記錄中重建出過去7億年至2億年前地球自轉減慢的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