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太陽系中最豐富的元素之一,氮是生命起源、生物圈形成和演化所必需的元素。研究表明,地幔是地球上氮的主要儲庫,氮在地球表面和地幔之間的循環影響著大氣演化、氣候變遷以及地球的宜居性。那么我們不禁要問,深部地幔中的氮是從哪里來的?地球上活躍的板塊構造活動能將多少地球表面的氮帶入地球深部?
浙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夏群科教授團隊通過高溫高壓實驗模擬,研究了沉積物板片深俯沖過程中氮元素是如何遷移的,揭示出板片俯沖對下地幔氮的貢獻有限,推測深部地幔的大部分氮是地球形成時期的原始氮。該研究成果于8月14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且被選為亮點論文,論文題目為Inefficient nitrogen transport to the lower mantle by sediment subduction。該論文第一作者為博士生黃偉樺,通訊作者為楊燕教授。
眾所周知,地球表面由若干個相互碰撞的板塊組成,在這些板塊的邊界處,較重的海洋地殼會向下俯沖到地幔中,帶走大量的沉積物。沉積物是板塊俯沖過程中含氮量最高的地球表面物質,因而沉積物中含氮載體的穩定性及其分配行為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氮的再循環效率。
沉積物氮俯沖過程示意圖
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學者合作,采用多面砧壓機進行高溫高壓實驗模擬,并且結合機器學習分析方法,研究了在10-12 GPa 和 800-1100 °C的壓強和溫度下,沉積物在含氮體系中的相轉化,以及氮在礦物與流體之間的分配行為。
研究發現,含氮體系中的主要礦物多硅白云母的穩定域提高1-3 GPa,并且隨著壓強升高而轉化為鉀錳鋇礦(K-hollandite)的過程中,氮在礦物與流體之間的分配系數顯著降低。這一發現對深部地球化學有著重要意義。過去的研究對地球深部氮的來源存在較大爭議,本研究首次揭示了沉積物深俯沖過程中氮的分配行為,結果顯示,即使沉積物中攜帶了大量的氮,在深俯沖過程中也很難完整地保留下來,最終到達深部地幔的只有很小一部分。團隊估算每年最多只有1.5×108 kg的氮能被沉積物帶入下地幔,即使經過3億年的板塊構造運動,也最多貢獻下地幔總氮含量的15%,地球深部的氮元素儲庫主要還是來自于地球形成初期的原始成分。
該研究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浙江省地學大數據與地球深部資源重點實驗室基金的資助。論文鏈接:https://www.nature.com/ncomms/editorshighlights。
地球區別于太陽系其他巖石行星的一個重要特征是表面的海陸二分。海陸格局控制著地表的物質循環,是形成動態、多樣的地表環境的關鍵因素,對支撐復雜生命系統至關重要。地球之所以有海陸二分是因為其地表高程變化足夠......
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團隊開展的一項新研究顯示,約4.66億年前,當地球與一顆小行星擦肩而過時,地球的引力撕碎了小行星,產生的碎片可能在地球赤道之上形成了一個類似土星環的光環。這個環或許存在了數千萬年,并......
北京時間2024年9月5日0時39分,一顆直徑約1.2米的小行星以20千米/秒左右的速度闖入地球大氣層,在菲律賓東北側約25公里高度處解體爆炸。我國監測網首次對預警小行星開展接力追蹤觀測,標志我國小行......
作為太陽系中最豐富的元素之一,氮是生命起源、生物圈形成和演化所必需的元素。研究表明,地幔是地球上氮的主要儲庫,氮在地球表面和地幔之間的循環影響著大氣演化、氣候變遷以及地球的宜居性。那么我們不禁要問,深......
作為太陽系中最豐富的元素之一,氮是生命起源、生物圈形成和演化所必需的元素。研究表明,地幔是地球上氮的主要儲庫,氮在地球表面和地幔之間的循環影響著大氣演化、氣候變遷以及地球的宜居性。那么我們不禁要問,深......
作為太陽系中最豐富的元素之一,氮是生命起源、生物圈形成和演化所必需的元素。研究表明,地幔是地球上氮的主要儲庫,氮在地球表面和地幔之間的循環影響著大氣演化、氣候變遷以及地球的宜居性。那么我們不禁要問,深......
作為太陽系中最豐富的元素之一,氮是生命起源、生物圈形成和演化所必需的元素。研究表明,地幔是地球上氮的主要儲庫,氮在地球表面和地幔之間的循環影響著大氣演化、氣候變遷以及地球的宜居性。那么我們不禁要問,深......
科技日報成都8月12日電(劉俠記者滕繼濮)12日,記者從成都理工大學獲悉,該校沉積地質研究院馬超教授帶領大數據沉積團隊結合地質記錄和天文計算,首次從地質記錄中重建出過去7億年至2億年前地球自轉減慢的過......
月球和地球上的時間一樣嗎?如果不同,需要統一嗎?據英國《新科學家》網站6月28日報道,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最新計算表明,月球表面時間比地球表面時間每個地球日快57.5微秒。在人類月球探索中,......
當太陽壽終正寢時,地球能否逃脫被太陽吞噬的命運?近期,一支國際團隊的研究有望給這個問題的答案帶來新的解釋。他們精確計算了一顆擁有近距離行星的紅團簇巨星的年齡,這一年齡結果直接挑戰了以往研究中利用雙星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