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華東
古絲綢之路連通亞洲、歐洲和非洲,孕育和繁榮了多個偉大的人類文明,打開了各國友好交往的新窗口,帶動了沿線經濟文化的崛起與發展。在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5周年之際,我們欣慰地看到,絲路沿線國家一個個工程拔地而起,一個個項目蓄勢待發,“一帶一路”倡議深入人心,“一帶一路”建設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具有規模大、周期長、范圍廣、變化多、環境復雜等一系列特征,同時面臨著氣候變化、自然災害、數字鴻溝、城市擴展、人口密集、發展不平衡、基礎設施缺乏等一系列挑戰。
“一帶一路”區域擁有全球65%以上的人口,包括北京、開羅、莫斯科、馬尼拉、伊斯坦布爾等18個人口超過一千萬的特大城市群。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持續推進,如何實現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成為一項關鍵挑戰。
“一帶一路”區域具有復雜的地理環境和多樣的生態系統,包括了高亞洲的積雪、冰川和凍土,俄羅斯的森林和草原,蒙古的沙漠等眾多類型。生態環境脆弱性問題突出,眾多絲路沿海地區正遭受海平面上升、過度捕撈和污染帶來的影響,中亞地區咸海的水量在過去50年里減少了近90%。
“一帶一路”區域還有不少瀕危世界遺產地正在遭受城市無序擴張、森林砍伐、過度開采等威脅,例如蘇門答臘的熱帶雨林、烏茲別克斯坦的沙赫利蘇伯茲歷史中心、所羅門群島東倫內爾島上的珊瑚環礁等。
“一帶一路”沿線發展中國家多屬農業國,農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5%以上,有40%以上的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其社會經濟發展受糧食供應波動的影響很大。
自然災害則是影響“一帶一路”建設的另一個威脅因素。全球約有85%的重大地震、海嘯、臺風、洪水和干旱災害發生在絲路區域。1995年至2014年間,全球遭受災害損失最嚴重的10個國家中,有7個位于“一帶一路”地區。
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一帶一路”的生態環境敏感區將會加速消失,絲路建設面臨的風險有加劇的可能。
科學、技術和創新是應對上述問題與挑戰的強大武器。比如用科學的理念認知區域可持續發展問題,用天地一體化的觀測來分析宏觀格局與發展潛力問題,用重大基礎設施的集成信息服務管理決策問題,以開放訪問的方式使科學家、決策者和公眾用戶及時掌握“一帶一路”的歷史變化、發展過程和趨勢等。
當然,在“一帶一路”實施科技創新尚面臨一系列障礙,比如一些決策者和科學家及從業者對科技創新的潛力認識不足;絲路沿線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存在數字鴻溝;國家間、領域間缺乏有效的合作和溝通機制;大量寶貴的科學數據沉寂在大學、政府機構的資料庫里而難以發揮作用等。這些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習近平主席在2017年5月指出:“我們要將‘一帶一路’建成創新之路”,“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強在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納米技術、量子計算機等前沿領域合作,推動大數據、云計算、智慧城市建設,連接成21世紀的數字絲綢之路”。足見科技創新對于“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性。
科技創新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基石,科技創新是“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的銳器,科技創新的程度決定著“一帶一路”成功的高度。應該十分重視科技創新對“一帶一路”發展的支撐,使“一帶一路”行穩致遠。
樹立科技創新促進“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重視對空間科技、納米科技、量子科技、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當代高科技手段的作用和能力的宣傳,讓決策者、企業界、科技界等充分認識到科學、技術和創新對建設“一帶一路”的促進作用,讓“一帶一路”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加強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具體來說,建設重大基礎設施以保證數據的獲取與更新、權威匯集與高效處理,實現對重要科技數據的長期保存和管理,建立大型、可共享、多功能的開放平臺,保障數據的收集、存儲、維護、管理、分析等,實現科學分析和集成應用能力。
促進數據共享和互通互用能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數據的應用水平發展很不均衡,而數據開放共享是保障各國民眾共同受益的基礎。要提高“一帶一路”國家數據的互通互用能力,達到只要有終端和互聯網,任何人在任何地點都可以享受到大數據提供的多樣性服務的目標。
發起“科技絲路”國際大科學計劃。把“一帶一路”區域作為一個整體,使沿線國家在適應氣候和環境變化、減輕災害風險、科學管理水資源、提高農業和糧食安全、保護自然和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城市和基礎設施、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安全、發展和管理海洋及海岸帶等方面充分合作,支撐“一帶一路”發展。
提升科技創新能力與水平。開展雙邊或多邊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加強與聯合國機構、國際科技組織與國際科學計劃的協作,汲取與分享更多的智慧資源;共同發起聯合研究計劃,共建聯合實驗室,建立科技聯盟,成立國際卓越中心等,與有關國家和地區開展互利共贏的合作,共同應對挑戰。
5年前,“一帶一路”揚帆啟航,開啟未來;5年來,“一帶一路”乘風破浪,成果豐碩;在新的征程中,“一帶一路”將駛向浩瀚的大洋,而科技創新肩負著光榮的護航使命。讓我們共同努力,推動“一帶一路”這艘歷史的巨輪駛得更穩、更遠、更長。
6月20日,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舉行2024年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歡送圓滿完成學業的5401名畢業生。在畢業典禮上,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校長趙忠秀與學子們共同見證人生中的榮耀時刻。“無論你們正在或將要做什......
盧曉東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研究員近日,江蘇省漣水中等專業學校(以下簡稱漣水中專)服裝設計專業17歲學生姜萍,在2024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決賽入圍名單中居第12位。在這份名單中,襯托姜萍和漣水中專的是北京......
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以創新為特點的新質生產力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理工科大學是創新的重要策源地,要充分激發理工科大學的創造活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承擔起......
良好的考試環境對高考學子來說至關重要。近年來,我國多地多部門綜合施策,紛紛亮出“科技神器”,在考試安全、考試組織、考生服務等方面采取切實有效的保障措施,全力護航“平安高考”。北京:搭建實時智能巡查全覆......
記者今天(6月7日)了解到,市場監管總局(國家認監委)公布了認證認可檢驗檢測行業的最新統計數據。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全國認證機構共計1242家,同比增長超過10%;有效認證證書共計約376......
第七屆湖南省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已對2022年度省科學技術獎進行了綜合評審。根據有關規定,現將2022年度通過省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綜合評審、擬授獎的1項省科學技術杰出貢獻獎、98項省自然科學獎、21項省......
關于開展湖南省示范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申報工作的通知各市州科技局: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錨定“三高四新”美好藍圖,鼓勵高質量科技成果在湘轉化,促進優質科技成果產業化,支持近年來實施科技成果轉化項......
在近日開幕的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開幕式上,10項重大科技成果集體亮相,我國科學家自主研發的“北腦二號”就是其中之一。它填補了國內高性能植入式腦機接口技術的空白,讓腦機接口從科幻片里走向現實。這項成果......
6月1日,第十三屆中國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中部投資促進推介會在長沙舉行。推介會現場。王昊昊攝今年是中部崛起戰略實施20周年。本屆中部博覽會以“開放創新、中部崛起”為主題,吸引參展企業1000余家,參會客......
5月31日至6月2日,由湖南工商大學、湘江實驗室聯合主辦的“面向2035·融創未來”科技文化博覽會暨第二屆科技節順利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何繼善、盧錫城、胡文瑞、盧春房、歐陽曉平、范國濱、劉合、陳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