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傳
丁奎嶺,有機化學家。1966年出生,河南省永城市人,中共黨員,畢業于鄭州大學化學系。1998年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2000年和2003年分別入選上海市“啟明星”計劃和“啟明星跟蹤”計劃,獲得2002年度國家杰出青年基金資助。2009年7月起擔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2013年12月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秀肌肉重要,練內功更重要。”熟悉丁奎嶺的人知道,這是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他所說的“內功”有兩層含義。其一,化學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石之一,做好化學研究,就是練好內功,才能引領產業升級。其二是培養人才,在科研創新里,造大樓、買設備、建裝置是“秀肌肉”,而育人才則是“練內功”。
不少研究員說,有機所有一種魔力,讓人來了之后就不想離開。這里吸引了化學界泰斗、諾貝爾獎得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也集聚起一方有機化學研究的高地。自2009年出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培養人才,成了丁奎嶺最重要的工作:他一直傾心于引進和培養優秀年輕人,“他們成長的根在這里,必然會真正對上海、對有機所有感情。”
一切為了讓年輕人“跑”得更快
求賢若渴,大概是有機所歷任所長的傳統。1998年,經一位日本教授推薦,當時的所長林國強院士第一次見過決心回國的丁奎嶺,就立刻通過越洋電話通知人事處長,準備接收丁奎嶺。
“那時,有機所人才青黃不接,又受到出國潮的沖擊,年輕人培養一個走一個。”林國強說。但是,已經是鄭州大學教授的丁奎嶺,并沒有計較有機所提供的副研究員職位,高興地加盟這個他心目中中國有機化學研究的最高殿堂。
第一天報到,在食堂,他就遇到了中國科學院院士戴立信。“戴院士的熱情握手,我至今還記得。”丁奎嶺說,那是一個年輕人所得到的最好的鼓勵。
時過境遷,丁奎嶺出任所長,愛才之心不變。他說,人才培養如同百米賽跑,一個優秀年輕人三年不用,“武功”就廢掉了,他們的每一分鐘都不能浪費。
34歲的李昂,如今已是生命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又獲得了國家杰出青年基金。六年前,28歲的他才做了八個月博士后,就被研究所看中。當時,他無法申請任何科學院和國家級人才計劃支持,有機所就動用所里的“百人計劃”名額支持他回國工作。沒有籌建實驗室、帶領團隊的經驗?沒關系!李昂回國時,有機所已經為他準備好實驗室,六名學生及工作人員已經在等著他了——這讓他節省下將近一年的時間。
“成長發展路上的很多事情,即便我們考慮不到,丁所長也為我們考慮到了。”李昂說,“在有機所,似乎沒有理由不‘跑’得更快。”在過去四年多時間里,他完成了50個生物活性復雜天然產物分子的全合成,成果多次登上英國《自然》系列刊物,備受全球科學家矚目,今年又榮獲國際“四面體青年獎”——這是頒給全球頂尖青年化學家的獎項。
2008年入職的張新剛,開始的路走得并不順:科研出不了結果,實驗室還遭遇一把大火。就在人生最低谷時,丁奎嶺和所領導班子鼓勵他放下包袱,支持他重建實驗室。從副研究員起步,三年前張新剛已獲得國家杰出青年基金資助,去年又獲得英國皇家化學會氟化學獎。張新剛說,沖著這份知遇之恩,不管外面有多大誘惑,他都不會主動離開有機所。
引導年輕人靜下心來,求長遠發展
15歲考上大學,24歲獲得博士學位,29歲成為當時河南省最年輕的教授,丁奎嶺的優秀很早就顯露鋒芒。來到有機所之后,他聚焦手性催化領域研究,幾年內就在國際上率先開展了組合不對稱催化研究,并首先提出手性催化劑“自負載”概念。此后,他又積極推動綠色化學,致力于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有用的化學原料。
金屬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游書力在讀研究生時就經常找丁奎嶺聊天,把他當作自己的榜樣,“他一直提醒我們,要做有自己特色的、有用的、系統的工作。”
“要做優雅的化學”,不少年輕科學家都知道,這是丁奎嶺一貫堅持的理念。何謂化學的優雅?簡潔而有深度、用途廣泛且具有深刻的影響力,可能是比較通俗而簡單的理解。
與優雅相對的,是浮躁、急功近利,盲目追求表面的炫耀性指標。李昂說,即使外部學術環境競爭激烈,丁奎嶺仍然要求年輕人堅持靜下心來,“這是為了我們今后有更長遠的發展。”在丁奎嶺的鼓勵下,李昂很早就嘗試申報973計劃青年項目——申請過程本就是一種歷練,加深對本領域工作的理解和把握。
43歲成為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47歲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奎嶺在學術上的敏銳在同行中有口皆碑。在國家科技獎的評選中,他是有機化學領域專家中的一張名片。一次,一位評委的提問涉及三個相似參評項目的學術評價,丁奎嶺在不到一分鐘時間里就精辟到位地點出了每一個項目的特色——他真的把所有項目都認真研讀過了。
胸懷天下才能成就人才高地
如今的上海有機所,凝聚著一大批科技精英和青年才俊:中國科學院院士8人、國家“頂尖千人計劃”1人、國家“青年千人”獲得者23人、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7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32人……
這幾年,有機所最緊俏的就是實驗室資源。然而,當一幢幢嶄新的實驗樓拔地而起,丁奎嶺自己的實驗室仍然是十幾年前啟用的、不到200平方米的那兩間。更多樓層、資源都配給了青年學者,讓他們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老院士、所領導幾乎全都不優先占用資源。”戴立信院士說,這樣的胸懷真是十分難得。
沒有“自掃門前雪”的狹隘觀念,丁奎嶺的人才培養之路開拓得氣度恢宏。七年前,利用企業捐資的幾百萬元經費,研究所設立了優秀博士后留學資助基金,讓有機所畢業的優秀博士可以自帶“干糧”,去國際上最好的實驗室進修深造,與領域內頂尖學者合作研究,更重要的是,學成之后去向自由。
不回有機所?所里不是虧了?丁奎嶺卻認為,這是為國家培養人才,值得!
他說:“只有我們培養的人才在國家層面能夠發揮更大作用,研究所才能有更好的發展。”去年中組部“青年千人”評選,有機化學專業28位入選者中,10位是上海有機所培養的。
作為上海市科技啟明星聯盟的會長,丁奎嶺積極推動提升啟明星資助金額從20萬元提升到40萬元,并將資助人才范圍擴大到企業的研發人員。
他說,一個人的科研能力、研究成果總是有限的,只有營造起有利于人才成長的科研環境,才能為國家、為上海的科技創新修煉出更強大的“內功”。
2024年11月18日,測試裝備設備更新暨2024ANTOP線下頒獎盛典在上海國際會展中心隆重舉行。本次活動由分析測試百科網/安特百科(北京)技術發展有限公司、慕尼黑展覽(上海)有限公司主辦。上海市科......
京蒙協作“科技創新倍增計劃”實施以來,包頭市科技部門聚焦北京地區優質創新資源,開展資源對接、平臺建設、科技合作、人才引育等合作交流,取得階段性成效。創新資源對接取得新成效。包頭市推動重點產業深度鏈接中......
上海市2024年度“科技創新行動計劃”計算生物學領域項目評審見面會于2024年11月7日召開。現公布參加會議評審的專家名單(按姓氏拼音排序)。BINCHEN、馮建峰、高召兵、郝沛、蔣皆恢、李洪林、劉琦......
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關于上海市2024年度“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先進材料領域技術攻關擬立項項目的公示。根據市科技計劃項目管理辦法有關規定,現將上海市2024年度“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先進材料領域技術攻關擬......
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關于上海市2024年度“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合成生物學領域擬立項項目的公示。公示原文:根據市科技計劃項目管理辦法有關規定,現將上海市2024年度“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合成生物學領域擬立......
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關于上海市2024年度“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啟明星擬立項項目的公示。根據市科技計劃項目管理辦法有關規定,現將上海市2024年度“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啟明星擬立項項目予以公示。公示鏈接:......
根據市科技計劃項目管理辦法有關規定,現將上海市2024年度“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細胞與基因治療專項擬立項項目予以公示。公示鏈接:http://svc.stcsm.sh.gov.cn/public/gui......
關于上海市2024年度“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空天海洋科技領域(第一批)擬立項項目的公示根據市科技計劃項目管理辦法有關規定,現將上海市2024年度“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空天海洋科技領域(第一批)擬立項項目予......
關于上海市2024年度“科技創新行動計劃”超導領域擬立項項目的公示根據市科技計劃項目管理辦法有關規定,現將上海市2024年度“科技創新行動計劃”超導領域擬立項項目予以公示。公示鏈接:http://sv......
“我們孵化的3款心血管領域首創產品,可快速檢測診斷暴發性心肌炎、心梗后心衰、主動脈夾層,目前均處于臨床階段,計劃明年上市。”11月7日,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以下簡稱“武創院”)院長助理王慧中說,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