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農業部種子管理局發布,2014年國內雜交玉米制種面積295萬畝,產種約10.1億公斤;加上有效庫存約10億公斤,2015年玉米可供種約20.1億公斤,實際需種約12億公斤,2015年玉米種子庫存量約8億公斤。
種子是一種具有生命力的特殊生產資料,是農業生產中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是實現農作物優質高產的內因,是各項先進農業技術措施的核心載體,更是決定農作物產量和質量的關鍵因素。
盡管種子的基礎性地位和在現代農業中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但目前亟待改變供過于求的被動現象。
在采訪中,相關專家一致認為,雖然2014年產種量是近年來首次少于年度需種量,但由于連續3年積壓量大,加上官方未能統計到的制種面積,總量仍供過于求,局部環節泡沫化現象危及到種業自身安全。
“當前中國種業似乎遇到了生產過剩的危機。”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作科所研究員張世煌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商品生產過剩的危機,主要表現為產大于銷,大量落后商品賣不出去,企業紛紛倒閉,生產大幅度下降等等。“連續3年,局部環節產能過剩的種子產業已經呈現了泡沫化危機。”
據悉,我國每年推廣使用農作物主要品種約5000個,良種在農業科技貢獻率中的比重穩定在43%以上。良種在農業豐產的所有因素中貢獻最大,無論原始農業、傳統農業、現代農業以及未來農業,都離不開優質的種子。沒有種子,農業生產則無法進行。
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曾表示,我國自育品種占主導地位,做到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
據專家介紹,種子從生產領域到消費領域的流通過程中,要經過一次或幾次的停留,這種在流通領域中的停留就形成了種子庫存,它是種子在流通過程中必然產生的一種形態。
眾所周知,種子一旦錯過最佳銷售期,貶值速度非常快。就像賣魚,新鮮的時候沒有賣掉,就不值錢了。
數據統計,我國2014年雜交稻制種面積140萬畝,產種約2.3億公斤;加上有效庫存約1.25億公斤,2015年可供種約3.55億公斤,生產需種約2.45億公斤;2015年水稻種子庫存量約1.1億公斤。
記者從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了解到,種子庫存積壓已經不是偶然現象,資料表明,玉米和水稻種子庫存曾分別超過需求量的100%和48%。
其實早在第十一屆全國種子信息交流暨產品交易會上,就召開了2013~2014年全國主要農作物種子供需形勢分析會。會上公布了2013年全國主要農作物種子供需數據,結果顯示,全國主要農作物種子供大于求,庫存壓力大。
“市場供求關系影響價格變化,也直接影響農民的收入,依照往年全國主要農作物種子的供需形勢,直接反映為種子價格走低,種業整體利潤下滑。”張世煌表示,其中,“兩雜”種子市場格外冷清,只有西南雜交玉米種子和廣東雜交水稻種子維持了往年價格水平。這種利潤率下滑的局面將危及種業的自身安全。
有企業表示,這一輪“兩雜”作物種子同時出現高庫存局面,而且持續時間這么長,還是過去20年的第一次。
產品庫存過多是種子企業最大的風險。“種業與其他制造行業不同,它的生產和銷售環節不連續,庫存積壓一壓就是兩三年,錯過最佳銷售期之后,貶值速度很快,盲目生產的風險非常大。”河南金博士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閆永生說。
中國是農業大國,提升種子的質量在農業生產發展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我國農作物新品種開發能力越來越強,生產用種得到有效保障。水稻、小麥、大豆、油菜等幾乎全部為我國自主選育品種;玉米和蔬菜,85%以上種植的是自育品種,例如自主選育和推廣了鄭單958、浚單20、吉單27、登海605、農華101、隆平206等一大批玉米優良品種,實現了新一輪的品種更新換代。
而且,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種子工作。國務院全面部署種業發展工作,2011年、2012年、2013年連續3年出臺3個文件,措施之實,力度之大,是史無前例的。在新的形勢下,尤其是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我國農業特別是種業發展面臨新形勢、新挑戰的情況下,作出這樣強有力的部署,對于推動我國種業發展尤其是糧食安全的保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盡管如此,中國種業還是面臨著嚴峻的落后產能過剩問題。“改革是被迫進行的,面對過剩的落后產能,只能被迫接受改革思路。”張世煌告訴記者,當前的產能過剩,必然導致全行業平均利潤率降低,而且有可能持續很長時間。不是每一個企業都能突出重圍,必然有許多企業中途倒下,黯然退場。
有專家指出,產能過剩是由于缺少市場競爭機制,以及雙重利益集團的阻礙造成的;非市場因素干擾保護了落后產能,加劇了產業畸形。其后果將是惡性競爭和價格戰。
“種子價格上行有利于創新型企業發展,但不要以為價格戰對農民有好處,更不要以為價格戰會擋住跨國種業,價格戰只是飲鴆止渴而已。”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
“過剩的產能還包括研發能力。”張世煌說,例如,個別較好的企業被外企兼并或重組,經過改造,消除體制束縛,將發揮出一部分創新能力。特別是中國玉米育種能力嚴重過剩,育種方向和技術路線嚴重偏離正確方向,育種研發的管理方式背離市場經濟要求,致使我們的研發隊伍發揮不出應有的效率。
“當前,我國種業發展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優良品種選育和推廣總體水平還不高,種子企業的研發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也較弱,迫切需要改革。”某種子公司科研人員如是說。
種業局部環節的泡沫化將借助市場經濟的嚴酷力量推動種業內部的改革與創新。面對改革,張世煌提出建議,要提高育種研發能力。實力較強的企業可以從國際市場引進高端人才,切不可盲目亂抓,要根據企業需求重點從跨國公司引進有較強實踐能力和善于管理創新團隊的主流科技人才,而不應該從大學和公立科研機構里引進只會寫論文的一般人員。目前階段更不要急著引進生物技術人才。這類非主流人才對改造企業的主流運行機制和團隊管理而言難以發揮骨干作用。同時,中國企業尚十分弱小,迫切需要吸引熱錢投入種業,但熱錢具有明顯的投機性,哪里賺錢就投向哪里,要謹慎選擇。
對此,閆永生認為,企業應該改變競爭戰略,從靠降低成本轉向研發創新,提高決策水平和管理能力。“2013年,金博士種業就沒有制種,2014年也只有微量制種,今年我們就可以輕裝上陣了。”閆永生自信地說。
業內人士也表示,企業要學會正確評估自己,而不是效法別人。現代種業是一個較長的產業技術鏈條,須合理安排投入,既考慮當前的生存與發展,也必須想著5年甚至10年以后的危機和市場陷阱。
盡管目前種業庫存積壓嚴重,但是一些有競爭力的種企卻并不擔心行情問題。采訪過程中,不少企業負責人表示,庫存積壓是產業結構調整階段的正常現象,甚至是好事。四川仲衍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中華表示,仲衍種業正在努力抓住行業調整所帶來的機遇,通過并購重組迅速壯大起來。
而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富民種業有限公司經理張彥民則表示,玉米種子庫存壓力減輕還需相當長的時間,在這過程中迫切需要調整產品結構,由于積壓的大多是不對路品種,今后要不斷地淘汰那些過時產品,使種子產銷進入良性循環。市場需要的是把好種子賣到適合它們的地方去。
相較于行情改善,企業更看重的是行業自身發展,即能否利用這次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行業的規范化和市場的有序化。在企業看來,政府部門應該重視“三個打擊”:打擊假冒偽劣,打擊基地私繁濫制,打擊侵權。
張世煌還建議,不具備育繁推一體化條件的企業應放棄科研,轉型做基地、營銷等專業化公司;或者某些小型企業只做育種研發型公司,不做生產經營。這些措施都能夠使企業繞開陷阱,或者把風險轉移給別人去扛。
“今后,更重要的是要分散危機。”張世煌說,自2013年以來發生的種業產能過剩所帶來的危機將延續到2015年底甚至2016年,這次危機雖然使許多企業陷入困境,但也為非農資本大規模進入和整合種業資源,提升種業的創新能力和經營管理水平,創造了機遇。今后幾年,非農資本的大規模進入將給中國種業帶來新的希望。
4月28日,從農業部官網獲悉,中國第一個基因編輯生物安全證書落地,有效期為5年。同日,農業部發布《農業用基因編輯植物評審細則》,該細則的發布將極大的加速基因組編輯育種的落地,具體如下:此外,農業農村部......
為推動新疆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中國農業科學院將引領帶動全國農業科技力量,在著力解決水資源短缺、防控外來生物入侵、提升設施農業裝備水平、強化綠色發展技術供給等四方面加快科技創新。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
大豆含有豐富的油脂和蛋白質,是重要的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種子大小和粒重是植物適應環境的一個重要特征,也是產量構成的要素之一。然而,人們當前對大豆種子粒重調控機制的認識仍十分有限,因此挖掘粒重調節基因并......
片的稻田中,農人手拿成捆的秧苗,躬著身子將秧苗整齊有序地插入水田……春耕正當時,這樣的場景在稻田里隨處可見。但在湖南益陽的稻田里,《中國科學報》記者看到一番新景象。啟動、前進、升降、插秧、轉彎……4月......
4月1日,2023中國種子大會暨南繁硅谷論壇開幕,超3000位國內外嘉賓和種業專家參加大會。多位院士專家、企業家作專題報告,發布最新成果,分享最新理念,助力種業高質量發展。主論壇期間,還發布“第三批人......
兩年前在黑龍江調研的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博士朱安豐發現,部分農戶有種植小麥的愿望。然而東北三省如今的小麥種植面積不足10萬公頃。農業農村部原部長韓長賦卸任后在中國人民大學講授通識核心課程《大國三農》,其......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年好景在春耕。近日,浙江省“送農業科技下鄉助高效生態農業發展”啟動儀式暨寧波市春耕備耕現場會在余姚市黃家埠鎮上塘村舉行,吹響了今年備春耕生產的“集結號”。活動現場設置了農業科技咨詢等......
3月22日,恰逢第31屆“世界水日”。由農業水資源高效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中國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主辦的水資源高效利用與智慧水利高峰論壇在京舉行。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的10位院士齊聚中國農......
“這個育種材料來自小黑麥,它是經過不斷改良才長成這樣的。”3月17日,科技日報記者見到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員劉建軍時,他正在加代溫室里查看育種材料。在辦公室的書柜里,擺放著劉建軍上月領回的2......
央視網消息: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催生新發展動能。當科技和春耕相遇,會給麥田帶來了哪些新變化?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在農業生產中大顯身手,今年的春耕生產更有看頭。衛星觀苗情高分衛星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