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大眾機械》雜志報道,海星、火蜥蜴和渦蟲類扁蟲有一個神奇的共性:它們身體失去的部分可以再長出來。雖然人類或許永遠不能擁有同樣的能力,但是,科學家正在想方設法利用干細胞或開啟細胞再生和成長的技術創造各種替換組織。可能不久的將來“人類備用組織”就會變成現實。
1.受損心臟補丁
早期用胚胎干細胞培育心臟修復補丁的努力一直不成功,因為氧氣和營養物質只能穿透補片的外層,補片中心的細胞會死掉。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試驗了一項新技術,他們把脈管細胞的干細胞和來自干細胞的心肌細胞混合一起。其結果是這種心臟組織補片形成血管網,保持它們活著和獲得營養。給老鼠植入組織補片后,新的血管網與現有的血管成功連接,這一試驗為這種補片將來為人類受損心臟提供長期修補解決方法帶來希望。
2.在實驗室里培育肺臟
從理論上講,胚胎干細胞可轉變成數百種不同的組織,但實際上,讓它們成為一種組織并非易事。不過,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的研究人員還是設法把人類干細胞轉變成了肺上皮組織。他們的秘訣何在?他們在一個模擬人類氣管的氣液界面培養皿中培養了干細胞,讓細胞分化成適合這種環境的組織。如果實驗室培育的肺能順利通過臨床研究,那么囊腫性纖維患者和其他肺病患者將不必做肺移植手術。
3.脊髓再生
脊髓損傷被認為是永久性的,因為一旦受損后神經系統就會生成厚厚的疤痕組織,這會阻止新神經再生。佐治亞理工學院和埃默里大學的研究人員分離出一種能慢慢消除疤痕組織的穩定的酶,這種酶能讓身體自然修復機制起作用。生物醫學工程師拉維·貝拉姆科達說:“修復脊髓損傷將采取綜合治療,控制損傷后發炎,克服疤痕的抑制并刺激神經。這項研究使得脊髓損傷的修復邁進了一大步。”
4.培育備用手和腿
斑馬魚可以再生受損的鰭和身體的其他部分,但是,很多年來無人知道賦予斑馬魚這種能力的是什么。現在,薩克生物研究學院的研究人員揭開了這種再生的秘密。斯科特·斯圖爾特和他的研究人員發現斑馬魚的鰭被切除后,叫做demethylases的酶就會幫助打開能解碼失去鰭的發育的基因,促進該區域的細胞再生鰭。如果人類肢體發生類似過程的話,科學家就向再生被截肢的手臂和腿的勝利邁進了一步。
5.植入天然乳房組織
今天的乳房和軟組織植入技術仍有缺陷:鹽水乳房假體會爆炸,身體有時會排斥或再吸收外來組織植入物。哥倫比亞大學組織工程師杰里米·馬奧找到了一種可替代硅膠假體和鹽水假體的方法,使用自體脂肪干細胞培育植入物。馬奧把干細胞放在水凝膠物的通道中,加入血管生長因子,這樣能確保成長中的軟組織獲得足夠的血液循環以保持活著狀態。
更多閱讀
近年來,免疫檢查點阻斷(ICB)療法在癌癥治療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其治療過程可激起以T細胞為核心代表的抗腫瘤反應,這一過程還伴隨著腫瘤微環境(TME)的重塑和全身系統免疫的改變。然而,在結直腸癌......
在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強主持并審議通過了備受矚目的《全鏈條支持創新藥發展實施方案》。這一舉措對于推動中國生物醫藥領域的創新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尤其是細胞與基因療法行業,有望因此迎來全......
表觀遺傳指的是在不改變DNA序列的情況下,基因表達和生物性狀的可繼承變化。細胞命運決定包括細胞身份的維持和轉換,這就涉及到表觀遺傳信息的繼承性和可塑性,是生命科學領域的重點前沿方向。生命的"......
受精卵在最初階段所分裂出的兩個細胞對發育的作用并不相同,它們分別形成了胎兒以及為胎兒提供營養的組織。這一發現可能有助于提高體外受精(IVF)的成功率。生命是不對稱的。雖然人類的五官和四肢看起來大致對稱......
近日,由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教授王前和南方醫院教授鄭磊擔任主編的中國首部細胞外囊泡英文書籍ExtracellularVesicles:fromBenchtoBedside(《細胞外囊泡——基礎研究與臨......
哺乳動物復雜性狀的性別差異是普遍存在的,并且與雄激素密切相關。然而,性別差異的分子和細胞特征及其雄激素的調節仍然缺乏。 2024年4月10日,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分子細胞卓越......
中國最有名的猴子,除了孫悟空外,大概就是“中中”“華華”了。2018年初,這兩只小猴睜著懵懂的大眼睛,登上國際期刊《細胞》封面,成了舉世矚目的大明星。作為全球首例體細胞克隆猴,它們的誕生開啟了實驗動物......
“趕巧了,實際上這兩項工作我們‘磨’了很多年了。”近日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提及一個月內在《細胞》和《自然》連發論文,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張余一語道出科研背后的艱辛。過去十幾年......
大家好!來一起關注上午的市場行情及最新資訊~5月8日,A股市場小幅低開后震蕩下行,截至上午10時56分,深證成指、創業板指跌幅有所擴大。行業板塊上,上午醫藥、農業、銀行等板塊表現居前,煤炭股盤中走高;......
美國莫菲特癌癥中心科學家一項新研究提出,細胞擁有一個此前未知的、獨立于基因組的信息處理系統,使它們能夠對環境變化迅速作出反應。相關論文發表于最近的《交叉科學》(iScience)雜志。圖片來源:《交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