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人工智能在無人駕駛汽車領域“連續撞車”,多家公司出現了安全事故,人工智能技術在安全、隱私等諸多方面挑戰,人們開始質疑,“人工”和“智能”究竟能否和諧相處?
在這種焦慮情緒的影響下,人們開始思考人工智能未來的走向。日前在北京召開的新興科技峰會上,這一話題受到了專家的廣泛關注。
在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可能深受網絡流言的困擾,尤其是很多謠言集中在食品安全、健康等領域,有可能會產生非常惡劣的影響。
以醫療信息為例,用戶在搜索信息時,由于認知不足,很難判斷這些信息是不是完整、準確以及信息源的目的是什么,這導致了“魏則西事件”、“權健火療”等悲劇的發生。
“醫療信息的檢索結果關乎一個人的生命,用戶必須要整理這些信息,避免被有特殊目的的人推送錯誤信息而導致的惡劣后果。”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計算機和信息科學系教授丹·羅斯說。
他認為,人工智能中的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可以幫助人們解決這一社會問題,它能夠幫助人們去了解信息源,了解語意背后的證據,擔任起“謠言偵探”的重任。
信息源包括信息的來源、目的、內容等,而各種說法背后的證據,可以使用神經網絡來對證據進行分類,將大量的信息按支持度的強弱組織成證據鏈,了解不同說法的立場,檢查不同說法的真實性。
不過,羅斯也坦言,目前自然語言處理技術還面臨很多挑戰,比如語意的模糊性,一詞多義或者一種意思有多種說法,在這些情況下的理解完全取決于具體的應用場景。但他仍然呼吁人們多關注這個領域,嚴堵謠言的擴散。
不過,也有專家認為,人工智能要能真正“適應”人類社會,還需要一段很長的路。
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機器人研究所教授凱迪婭·斯凱洛認為,機器人終將會出現,會和人類一起工作、戰斗、照顧老人,但是在這一天來臨前,人們還需要在社會、心理方面做大量工作。
比如讓機器人從事照顧老人的工作,它需要知道在進入房間時敲門;但是如果老人突發疾病,它又要能夠直接闖入,并快速把老人送到醫院,如果需要超速,它也要打破交通限速的規則。“這些決策都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需要人們提前規定優先級。”斯凱洛說。
甚至有時,機器人還會干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有研究發現,在清理垃圾時,如果程序告訴機器人清理的越多,分數就越高,有時機器人會為了獲得高分,把已經清理好的垃圾倒掉,再重新清理一次。
斯凱洛認為,如果單單讓機器人去工作,那么它們很好控制;而如果人類要與它們有更多互動,未來使用機器人會變得越來越有挑戰。
“如果讓機器人在社會里的接受程度更高,它們必須要有社會性,它們的行為得是我們可接受的,它們也要符合社會行為的準則。”斯凱洛說。
楊維才院士認為,目前關于植物如何適應氣候變化的基礎研究非常少,未來需要加強相關植物分子機理的研究。同時,他也贊同繼續挖掘自然界存在的優異基因資源的觀點,并認為需要為此鉆研新的技術。10月14日-17日......
德國明斯特大學、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和牛津大學聯合團隊現已開發出一種所謂的基于事件的架構,該架構使用光子處理器,通過光來傳輸和處理數據。與大腦類似,這使得神經網絡內的連接不斷適應成為可能。這種可變的連接是......
近日,湘江實驗室和岳麓山工業創新中心(實驗室)在長沙相繼舉行了第一屆理事會和專家委員會的成立會議,標志著這兩大實驗室的建設進入了全新的階段。通過規范化、制度化和實體化的運行,它們將為推動長沙成為全球研......
細胞在組織和器官內的空間位置,對其發揮特定功能頗為重要。近年來,快速發展的空間轉錄組(SpatialTranscriptomics)技術能夠同時測量生物組織切片空間位點的基因表達和空間位置信息,為研究......
根據正在舉行的2023年美國外科醫生學會臨床大會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美國西北大學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基于人工智能的工具,用于估計新診斷的癌癥患者長期生存的機會。目前,估計癌癥患者的生存率主要取決于他們的癌......
10月22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召開的第二十五屆中國科協年會主論壇上,中國科協發布了2023重大科學問題、工程技術難題和產業技術問題。人工智能、新能源、高性能材料、生命科學等領域的重大問題受到關注。發布現......
在硅谷,對人工智能(AI)初創公司數十億美元的投資幾乎已經司空見慣——人工智能公司籌集的資金超過了其他所有科技類別的融資總額,第三季度達到179億美元。根據PitchBook的數據,第三季度全球人工智......
18日發布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倡議明確提出,發展人工智能應堅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則,各國無論大小、強弱,無論社會制度如何,都有平等發展和利用人工智能的權利。倡議指出,人工智能是人類發展新領域。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514.shtm......
“說起ChatGPT,人們的第一反應竟是詐騙、抄襲。”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教授安東尼·安托萬(AnthonyAntoine)坦言,不只是中國,面對ChatGPT,國外的高教人士同樣有“狼來了”之感。然而......